專利名稱: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及線材生產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線材生產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及線材生產設備。
背景技術:
在線材生產中,通過線材生產設備(例如軋鋼機)軋制出來的線材產品(例如鋼材)必須從軋后的高溫紅熱狀態冷卻到常溫狀態。線材軋后的溫度和冷卻速度決定了線材內部組織、力學性能及表面氧化鐵皮的厚度,因而對產品質量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目前主要采用風機進行強制冷卻,根據不同鋼種,控制冷卻參數,得到產品所要求的組織和性能。現有技術中通常采用多臺風機對線材生產設備輸送線上的高溫的鋼材進行風冷。其中,風機位于輸送線的下方,風機沿輸送線輸送方向依次排列,風機輸出的冷風垂直于輸送線吹向鋼材,對鋼材進行冷卻。由上可知,由于剛軋制成型的鋼材的溫度很高,處于輸送線前部的風機并不能快速的對鋼材進行冷卻,從而使鋼材不能快速降溫導致鋼材的結構性能較差。因此,現有技術中的風冷裝置的冷卻效果較差,導致生產出的線材的質量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及線材生產設備,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風冷裝置的冷卻效果較差導致線材的質量較差的缺陷,實現提高控冷裝置的冷卻效果以提高線材的質量。本發明提供一種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包括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多個所述第一風機組和多個所述第一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風機組包括第一風機和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一風箱和第一出風口,所述第一風箱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連接,所述第一風箱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連接,所述第一出風口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一風嘴,所述第一風嘴傾斜設置;所述第二風機組包括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二出風裝置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二風箱和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二風箱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連接,所述第二風箱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出風口連接,所述第二出風口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二風嘴,所述第二風嘴的頭部為彎曲結構;所述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風機的功率。本發明提供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通過將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由于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第二風機的功率,第一風機組能夠對輸送線的前部處的線材進行快速冷卻,使線材在較短的時間內冷卻降溫,而通過第二風機組可以緩慢將冷卻后的線材進一步冷氣,從而使線材能夠具有較好的結構性能;另外,采用第一風機組和第二風機組能夠較大范圍的對輸送線的線材進行冷卻,增大了冷卻工藝的調整范圍和生產柔性,提高了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的冷卻效果,提高了線材的質量。如上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為了有效的控制風的流向以更好的對線材進行冷卻,所述第一風嘴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導風板,所述第二風嘴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導風板。
如上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所述第一風機和所述第一出風裝置之間設置有第一佳靈裝置,所述第二風機和所述第二出風裝置之間設置有第二佳靈裝置。如上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相鄰兩所述第一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0 cm 30cm,所述第一風嘴的傾斜角度為55° ;相鄰兩所述第二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0 cm 30 cm,所述第二風嘴頭部的傾斜角度為50°
如上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相鄰兩所述第一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5. 7cm,相鄰兩所述第二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5. 7cm。本發明提供一種線材生產設備,包括輸送線,還包括如上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所述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位于所述輸送線的下方。本發明提供的線材生產設備,通過將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由于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第二風機的功率,第一風機組能夠對輸送線的前部處的線材進行快速冷卻,使線材在較短的時間內冷卻降溫,而通過第二風機組可以緩慢將冷卻后的線材進一步冷氣,從而使線材能夠具有較好的結構性能;另外,采用第一風機組和第二風機組能夠較大范圍的對輸送線的線材進行冷卻,增大了冷卻工藝的調整范圍和生產柔性,提高了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的冷卻效果,提高了線材的質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的裝配示意 圖2為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中第一出風口的結構示意 圖3為圖2中A-A向剖視 圖4為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的結構示意 圖5為圖2中B-B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圖I為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的裝配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中第一出風口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A向剖視圖,圖4為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2中B-B向剖視圖。如圖I-圖5所示,本實施例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包括多個第一風機組I和多個第二風機組2,多個第一風機組I和多個第一風機組2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3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第一風機組I包括第一風機111和第一出風裝置13,第一出風裝置13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一風箱131和第一出風口 132,第一風箱131的一端與第一風機111連接,第一風箱131的另一端與第一出風口 132連接,第一出風口 132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一風嘴1321,第一風嘴1321傾斜設置;第二風機組2包括第二風機21和第二出風裝置23,第二出風裝置23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二風箱231和第二出風口 232,第二風箱231的一端與第二風機21連接,第二風箱231的另一端與第二出風口 232連接,第二出風口 232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二風嘴2321,第二風嘴2321的頭部為彎曲結構;第一風機111的功率大于第二風機21的功率。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中的第一風機11的風量可以為26萬立方米/小時,第二風機21的風量可以為15. 7萬立方米/小時,多個第一風機組I和多個第二風機組2沿著線材生產設備中的輸送線3的運輸方向排布。通過在輸送線3的前部排列設置有多個第一風機組1,可以快速有效的對剛制造出的高溫線材進行冷卻,實現快速的對線材進行冷卻降溫;而位于輸送線3后部的第二風機組2將對線材進行進一步的冷卻。其中,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出風口 132中設置有多個第一風嘴1321,第二出風口 232設置有多個第二風嘴2321,從而通過第一風嘴1321和第二風嘴2321更加均勻的分配冷卻風,實現均勻的對線材進行降溫。另外,由于第一風嘴1321傾斜設置,并且第二風嘴2321的頭部為彎曲結構,使從第一風嘴1321和第二風嘴2321能夠吹出傾斜的冷風,傾斜的冷風與輸送線3的傳輸平面之間存有夾角,傾斜的冷風在穿過輸送線后,能夠對更廣范圍內的線材進行冷卻,從而有效的避免冷風垂直于輸送線3的傳輸平面對線材進行冷卻時,冷風僅對少量的線材進行冷卻導致冷風資源浪費,實現更有效的利用本實施例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吹出的冷風,從而更加快速有效的對線材進行冷卻。進一步的,為了有效的控制風的流向以更好的對線材進行冷卻,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風嘴1321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導風板1322,第二風嘴2321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導風板2322。具體的,通過第一導風板1322可以更加準確的控制從第一風嘴1321中輸出的冷氣,從而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第一導風板1322的位置,通過第一導風板1322可以將大量冷風吹響輸送線3上線材堆積多的位置;同樣的,第二導風板2322具有與第一導風板1322相同的作用,在此不再贅述。其中,相鄰兩第一風嘴1321之間的距離可以為20 cm 30 cm,第一風嘴1321的傾斜角度可以為55° ;相鄰兩第二風嘴2321之間的距離可以為20 cm 30cm,第二風嘴2321頭部的傾斜角度可以為50°,優選的,相鄰兩第一風嘴1321之間的距離為25. 7cm,相鄰兩第二風嘴2321之間的距離為25. 7cm。通過調整第一風嘴1321和第二風嘴2321的位置,可以更加有效的對線材進行充分的冷卻,使線材具有較高的結構性能,以提聞線材的質量。更進一步的,為了更加優化本實施例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的出風量,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風機11和第一出風裝置13之間可以設置有第一佳靈裝置12,第二風機21和第二出風裝置23之間可以設置有第二佳靈裝置22。具體的,通過第一佳靈裝置12和第二佳靈裝置22可以有效的控制第一風機11和第二風機21的風量分配,從而更有利于提高本實施例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冷卻效果
本實施例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通過將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由于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第二風機的功率,第一風機組能夠對輸送線的前部處的線材進行快速冷卻,使線材在較短的時間內冷卻降溫,而通過第二風機組可以緩慢將冷卻后的線材進一步冷氣,從而使線材能夠具有較好的結構性能;另外,采用第一風機組和第二風機組能夠較大范圍的對輸送線的線材進行冷卻,增大了冷卻工藝的調整范圍和生產柔性,提高了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的冷卻效果,提高了線材的質量。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線材生產設備,包括輸送線,還包括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位于輸送線的下方。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線材生產設備中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可以采用本發明線材 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線中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其具體結構可以參見本發明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實施例以及附圖I-圖5的記載,在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線材生產設備,通過將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由于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第二風機的功率,第一風機組能夠對輸送線的前部處的線材進行快速冷卻,使線材在較短的時間內冷卻降溫,而通過第二風機組可以緩慢將冷卻后的線材進一步冷氣,從而使線材能夠具有較好的結構性能;另夕卜,采用第一風機組和第二風機組能夠較大范圍的對輸送線的線材進行冷卻,增大了冷卻工藝的調整范圍和生產柔性,提高了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的冷卻效果,提高了線材的質量。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多個所述第一風機組和多個所述第一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風機組包括第一風機和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一風箱和第一出風口,所述第一風箱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連接,所述第一風箱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連接,所述第一出風口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一風嘴,所述第一風嘴傾斜設置;所述第二風機組包括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二出風裝置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二風箱和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二風箱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連接,所述第二風箱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出風口連接,所述第二出風口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二風嘴,所述第二風嘴的頭部為彎曲結構;所述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風機的功率。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嘴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導風板,所述第二風嘴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導風板。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機和所述第一出風裝置之間設置有第一佳靈裝置,所述第二風機和所述第二出風裝置之間設置有第二佳靈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第一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0 cm 30 cm,所述第一風嘴的傾斜角度為55° ;相鄰兩所述第二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0 cm 30 cm,所述第二風嘴頭部的傾斜角度為5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兩所述第一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5. 7cm,相鄰兩所述第二風嘴之間的距離為25. 7cm。
6.—種線材生產設備,包括輸送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所述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位于所述輸送線的下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及線材生產設備。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一風機組沿線材生產設備中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第一風機組包括第一風機和第一出風裝置,第一出風裝置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一風箱和第一出風口,第一出風口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一風嘴,第一風嘴傾斜設置;第二風機組包括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第二出風裝置包括固設在一起的第二風箱和第二出風口,第二出風口包括并排設置的多個第二風嘴,第二風嘴的頭部為彎曲結構;第一風機的功率大于第二風機的功率。通過將多個第一風機組和多個第二風機組沿輸送線的運輸方向依次排列,提高了線材生產用控冷裝置的冷卻效果,提高了線材的質量。
文檔編號B21B45/02GK102626719SQ20121012074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4日
發明者劉鐵牛, 盧文東, 孫杰青, 張叢春, 張勤照, 徐潔, 李曉明, 李磊, 李鵬飛, 焦風春, 胡乃志, 譚秋生, 趙作渤, 鄒劍勛, 郭學良, 閆立新, 陳國偉, 高鳳山 申請人:青島鋼鐵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