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壓拉鉚工具,具體是一種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尤其是一種適用公稱直徑范圍為¢12-022111111的短尾鉚釘的拉鉚槍。
背景技術:
長久以來,鐵路車輛、橋梁等普遍使用熱鉚的普通鉚釘及螺栓等緊固件,存在著以下弊端1)熱鉚需加熱,工藝復雜,勞動強度高;2)熱鉚效率低;3)鉚接質量參差不齊;4)在長期交變載荷沖擊下容易松動,致使檢修周期短,維護成本高。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鐵路貨車使用了一種鐵路貨車專用拉鉚釘,該拉鉚釘連接牢固、耐腐蝕、安裝方便,具有一次緊固,永不松動的特點;但此類拉鉚釘同樣具有不足之處1)不能重復使用;2)適合應用在不需要拆卸的場合。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一種可重復利用的短尾鉚釘出現并越來越多的應用到鐵路行業、車輛行業及橋梁工業中,該短尾鉚釘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中國專利2008100464443中具有具有詳細的記載,在使用過程中需使用與之配套的拉鉚工具(業內稱短尾拉鉚槍),將套環冷擠壓至短尾鉚釘的環槽中,完成鉚接成型。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就是針對上述短尾鉚釘的一種鉚接工具,其工作壓力高達40Mpa。目前市場中的短尾拉鉚槍主要有以下特點1)大都為手槍式,具有一個豎向的把手,油缸體積大,手柄笨重導致拉鉚槍整體重量大,操作工人使用負擔重;2)整體零部件數量多,導致易損件數量多,產品維修成本高,使用壽命低;3)油缸為鑄造,鑄造過程中不可避免形成的氣孔裂紋,廢品率很高,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及資源浪費。如中國專利2007200783810中記載的一種拉鉚釘液壓鉚接器,主要結構包括油缸、活塞、夾緊瓣和系列套筒等部件,通過油缸的作用實現將套環冷擠壓至短尾鉚釘的環槽中的動作。但是該種結構的鉚接器同樣存在上述的問題。同樣在中國專利200710049910. 9中存在另外一種旋轉式的鉚接器,利用油缸和氣動的雙重作用完成鉚接工作,該種結構的鉚接器結構異常復雜,其中包含大量的零部件,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隱患,維修和維護也很復雜。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該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與上述的鉚接器相比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壓力大、體積小巧的特點,零件數量比原來大大減少,便于組裝和生產,可靠性及產品性能更高。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包括筒體部分、活塞部分和夾持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體部分是由筒狀的缸體、前體、砧筒座和砧筒組成的,所述缸體、砧筒座和砧筒自后向前依次同軸設置并固定連接;且在所述缸體內部設有一個環狀的突臺,在所述突臺的前后兩側為前空腔和后空腔,所述前體設置在缸體和砧筒座連接處的內側;
所述活塞部分是由同軸設置的前活塞體和后活塞體組成的,且所述前活塞體后部插設至后活塞體內部,所述后活塞體位于缸體的后空腔內,后活塞體與缸體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前活塞體貫穿前空腔,且前活塞體中部的突起將前空腔的前后兩側分割為第一油腔和第三油腔;在所述前活塞體和/或后活塞體中設有連續的第一油路,通過第一油路可以貫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路的外部接口設置在后活塞體或者前活塞體的尾部;在所述前活塞體和/或后活塞體中設有連續第二油路,通過第二油路可以貫通第三油腔,第二油路的外部接口設置在后活塞體或者前活塞體的尾部;上述的第二油路和第一油路的功能是實現向對應的油腔供油,具體的布置路線有多條,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設置;所述夾持部分安裝在前活塞體的頂端,為夾持短尾鉚釘的部件;并在所述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的動態配合面處設有密封結構。·所述第一油路依次通過設置在后活塞體內的第一通道、第二油腔、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二通道和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路通過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二通道,并且該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二通道同時貫通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油路依次通過設置在后活塞體內的第三通道、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四通道和第三油腔。所述第二油路通過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四通道,并且該前活塞體內的第四通道同時貫通到第三油腔。所述的密封結構是由0型圈和承托環組合使用的,為油壓密封常見配合形式。并在所述活塞部分與筒體部分的兩端結合面處設有防塵環。砧筒采用高強度的模具鋼制作。所述夾持部分為三瓣式結構的內筒夾。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整套工具只包括8種機加工零部件,且均為車削磨削加工,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易損構件只有砧筒及內筒夾,內筒夾采用三瓣式結構,強度比四瓣式提高I. 5倍,因此整槍的可靠性及壽命進一步提高;重量比其他槍式產品輕4Kg;油缸采用鍛件,車削成型,基本可以達到0廢品率,與鑄造油缸相比大大提高產品合格率。該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由于拉鉚過程中有三油腔雙作用面,因此在與單作用拉鉚槍相同作用面積的情況下,雙作用液壓拉鉚槍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并且整個槍體一共8個機加工零部件,零件數量比原來大大減少,可靠性及產品性能都得到更大的提高;油缸采用鍛件,車削成型,產品的加工成本降低,廢品率大大降低。該拉鉚槍為直筒狀,缸體即是工作部件,又是手持部件,沒有垂直的手柄,減小的體積,更適用于結構緊湊的場合。
附圖I是實施例一中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實施例二中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的結構示意附圖標記說明11前活塞體,12后活塞體,13定位凸臺,21缸體,211突臺,212前空腔,213后空腔,22前體,23砧筒座,24砧筒,第一油路A,第一環狀油路B,第一油路C,第二油路D,第一環狀油路E,第二油路F,31第一油腔,32第二油腔,33第三油腔,41第一油路的外部接口,42第二油路的外部接口,5密封結構,6內筒夾,7防塵環,41’第一油路的外接口,42’第一油路的外接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說明書附圖I對本發明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作以下詳細說明。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包括筒體部分、活塞部分和夾持部分三大部分。實施例一 筒體部分是由筒狀的缸體21、前體22、砧筒座23和砧筒24組成的,都是筒狀體,缸體21、砧筒座23和砧筒24自后向前依次同軸固定連接,其中砧筒24通過螺紋旋合在砧筒座23的頂端,缸體21和砧筒座23之間通過內置的前體22實現對接連接。缸體21為鍛件并經過機加工而成,在缸體21內部設有一個環狀的突臺211,在突臺211的前后兩側為前空腔212和后空腔213,前后空腔內置活塞后可以形成油腔,缸體結構簡潔。前體22為環狀體,其設置缸體和砧筒座連接處的內側,且在前體22的外側設有螺紋,同時實現缸體和砧筒座的連接,此處的前體22即是一個連接件,又是一個活塞配合體。活塞部分是由同軸設置的前活塞體11和后活塞體12組成的,前活塞體后部插設至后活塞體內部,而不穿透,前活塞體11與后活塞體12之間通過螺紋相連,并通過通過0型圈和承托環實現該部位油路密封,并有定位凸臺13保證前活塞體11和后活塞體12的同軸度。后活塞體12位于缸體的后空腔213內,后活塞體與缸體之間形成第二油腔32,前活塞體11貫穿前空腔212,且前活塞體中部的突起將前空腔的前后兩側分割為環狀的第一油腔31和環狀的第三油腔33。在前活塞體11和后活塞體12中設有連續的第一油路,通過第一油路可以貫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路的外部接口 41設置在后活塞體12上,具體的油路設計路線見圖1,第一油路為鉚接工作加載油路,具體的油液流動路線為第一油路A (第一通道)、第二油腔32、第一環狀油路B、第一油路C (第二)、第一油腔31,如圖I中箭頭所示。如此,當第一油路加載時,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同時起作用,其輸出壓力為兩油腔作用面積之和,起到加倍的作用,也就是本專利中的雙作用的概念。也就是說,油缸直徑不變的前提下,其加載輸出液壓力可以提高一倍。在前活塞體和后活塞體中設有連續的第二油路,通過第二油路可以貫通第三油腔,第二油路的外部接口 42設置在后活塞體上,具體的油路設計路線見圖1,第二油路為鉚接工作卸載油路,具體的油液流動路線為第二油路D (第三通道)、第一環狀油路E、第二油路F (第四通道)、第三油腔33,如圖中箭頭所示。根據液壓設計理論可知,在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的動態配合面處必須設有密封結構,以防止漏油、串油,本方案中的密封結構5是由0型圈和承托環組合使用的。由于卸載過程對液壓力的要求較小,所以此處為單作用。夾持部分安裝在前活塞體的頂端,具體的是一個內筒夾6,該內筒夾采用三瓣式結構,也可以為其他結構,為夾持短尾鉚釘的部件,是一種常用部件。
并在所述活塞部分與筒體部分的兩端結合面處設有防塵環7,為鋁合金防塵環。砧筒采用高強度的模具鋼制作。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結構主要結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前活塞體11插設在后活塞體12中,且前活塞體穿過后活塞體并延伸到后活塞體的外側。第一油路的外接口 41’設置在前活塞體11的后尾部,且第一油路直接貫通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是實施例一中第一油路的一種變形。同理的,第二油路的外接口 42’設置在前活塞體的后尾部,且第二油路直接貫通到第三油腔。這種油路的布置方式相對也較簡單,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包括筒體部分、活塞部分和夾持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筒體部分是由筒狀的缸體、前體、砧筒座和砧筒組成的,所述缸體、砧筒座和砧筒自后向前依次同軸設置并固定連接;且在所述缸體內部設有一個環狀的突臺,在所述突臺的前后兩側為前空腔和后空腔,所述前體設置在缸體和砧筒座連接處的內側; 所述活塞部分是由同軸設置的前活塞體和后活塞體組成的,且所述前活塞體后部插設至后活塞體內部,所述后活塞體位于缸體的后空腔內,后活塞體與缸體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前活塞體貫穿前空腔,且前活塞體中部的突起將前空腔的前后兩側分割為第一油腔和第三油腔; 在所述前活塞體和/或后活塞體中設有連續的第一油路,通過第一油路可以貫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路的外部接口設置在后活塞體或者前活塞體的尾部; 在所述前活塞體和/或后活塞體中設有連續第二油路,通過第二油路可以貫通第三油腔,第二油路的外部接口設置在后活塞體或者前活塞體的尾部; 所述夾持部分安裝在前活塞體的頂端,為夾持短尾鉚釘的部件; 并在所述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的動態配合面處設有密封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依次通過設置在后活塞體內的第一通道、第二油腔、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二通道和第一油腔。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通過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二通道,并且該第二通道同時貫通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依次通過設置在后活塞體內的第三通道、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四通道和第三油腔。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通過設置在前活塞體內的第四通道,并且該第四通道同時貫通到第三油腔。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結構是由O型圈和承托環組合使用的。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并在所述活塞部分與筒體部分的兩端結合面處設有防塵環。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部分為三瓣式結構的內筒夾。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其特征在于,所述砧筒采用高強度的模具鋼制作。
全文摘要
雙作用短尾鉚釘液壓拉鉚槍,為短尾鉚釘的專用鉚接成型工具,包括前活塞體,后活塞體,缸體,砧筒,砧筒座,內筒夾,前體;內筒夾通過內螺紋與前活塞體的外螺紋相連,前活塞體的另一端通過外螺紋與后活塞體的內螺紋相連,并有定位凸臺保證前活塞體和后活塞體的同軸度;缸體和砧筒座分別與前體的外螺紋相連,前體、前活塞體與缸體形成第一個油腔,前活塞體、后活塞體與缸體形成第二個油腔;在前體和后活塞體處,分別設有鋁合金防塵環;本發明的雙作用短尾拉鉚槍,重量比傳統槍式拉鉚槍降低1/4,加工簡單,零件數量少,安全系數更高,關鍵部件油缸廢品率低,有效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壽命;其直筒式的結構可用于一些空間受限制的場合。
文檔編號B21J15/38GK102744354SQ20121016142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3日
發明者周勇漢, 寧方楷, 趙杰 申請人:山東同力達智能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