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軸襯裝配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驅動軸生產(chǎn)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軸襯裝配機構。
背景技術:
驅動軸是裝載機中可推進裝載機光滑度,使得驅動輪可按照不同的角速度轉動的裝置,而軸襯是驅動軸中的一種重要零配件,用于保護驅動軸在旋轉運動過程中不受磨損,但是現(xiàn)有在安裝軸襯時,通常利用人工將軸襯放入到相應的驅動軸孔內(nèi),再借助工具將軸襯壓緊在驅動軸內(nèi),而由于實際應用和設備的安裝過程中,軸襯的使用量很大,如果僅是采用手工結合工具的幫助,不僅效率低,無法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組裝和裝配,同時,其裝配的效果和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浪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適于推廣應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效率高的軸襯裝配機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軸襯裝配機構,包括立柱、依次從上至下安裝在立柱上的頂板、中間板、底板,所述頂板上安裝有第一氣缸,所述中間板上安裝有壓頭,所述底板上設置有分料底板、設置在分料底板上的分料中間板,所述分料中間板上設置有第二氣缸、與第二氣缸連接的推板以及分料座,所述分料座的上部開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分料座的下部為中空結構,所述推板內(nèi)開有第三通孔且一端置入所述分料座的下部,所述分料中間板內(nèi)開有第四通孔,一振動器的輸出管與所述推板的第三通孔相連通。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壓頭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通孔、第四通孔的中心線重合,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線重合。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分料中間板上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分料座內(nèi)。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中間板之間通過第一浮動接頭、第二浮動接頭連接。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中間板與所述壓頭之間連接有壓頭座。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壓頭座與所述壓頭通過球頭鎖緊銷連接。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中間板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和直線軸承。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分料座上端安裝有位移傳感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軸襯裝配機構進一步包括所述底板上安裝有抵持柱,所述抵持柱內(nèi)開有第五通孔。
本發(fā)明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通過第二氣缸帶動推板將軸襯推動而掉落至驅動軸孔處,再通過第一氣缸帶動壓頭將軸襯壓入驅動軸內(nèi)指定位置,裝配效率高,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大了企業(yè)生產(chǎn)效率,具有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便于推廣應用。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2是圖I中A的放大 圖中1、立柱,2、頂板,3、中間板,4、底板,5、第一氣缸,6、壓頭,7、分料底板,8、分料中間板,9、第二氣缸,10、推板,11、分料座,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第 四通孔,16、振動器,17、輸出管,18、擋板,19、第一浮動接頭,20、第二浮動接頭,21、壓頭座,22、球頭鎖緊銷,23、壓力傳感器,24、直線軸承,25、位移傳感器,26、抵持柱,27、凹槽,28、軸襯。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xiàn)在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如圖I、圖2所示,一種軸襯裝配機構,包括立柱I、依次從上至下安裝在立柱I上的頂板2、中間板3、底板4,所述頂板2上安裝有第一氣缸5,所述中間板3上安裝有壓頭6,所述底板4上設置有分料底板7、設置在分料底板7上的分料中間板8,所述分料中間板8上設置有第二氣缸9、與第二氣缸9連接的推板10以及分料座11,所述分料座11的上部開有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所述分料座11的下部為中空結構,所述推板10內(nèi)開有第三通孔14且一端置入所述分料座11的下部,所述分料中間板8內(nèi)開有第四通孔15,一振動器16的輸出管17與所述推板10的第三通孔14相連通。本發(fā)明優(yōu)選所述壓頭6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通孔12、第四通孔15的中心線重合,所述第二通孔13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通孔14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分料中間板8上設置有擋板18,所述擋板18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分料座11內(nèi)。所述第一氣缸5與所述中間板8之間通過第一浮動接頭19、第二浮動接頭20連接。所述中間板3與所述壓頭6之間連接有壓頭座21。所述壓頭座21與所述壓頭6通過球頭鎖緊銷22連接。所述中間板3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23和直線軸承24,便于中間板3帶動壓頭6沿立柱I的垂直方向移動,同時能檢測第一氣缸5對壓頭6的壓力。為了精確的通過壓頭6將軸襯壓入驅動軸內(nèi)指定深度,所述分料座11上端安裝有位移傳感器25。本發(fā)明優(yōu)選所述底板4上安裝有抵持柱26,所述抵持柱26內(nèi)開有凹槽27,便于將驅動軸的下端置入抵持柱26的凹槽27內(nèi),使壓頭6將軸襯28壓入驅動軸內(nèi)。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待放置軸襯28的驅動軸的下端放置在抵持柱26的凹槽27內(nèi),此時待放置軸襯2的驅動軸位于第四通孔15的下方,推板10開有第三通孔14的一端置入分料座11內(nèi),軸襯28從振動器16的輸出管17振入推板10的第三通孔14內(nèi),啟動第二氣缸9,第二氣缸9推動推板10將軸襯27平移至分料座11的第一通孔12下方,然后落入分料中間板8的第四通孔15內(nèi),再落入驅動軸孔內(nèi),第一氣缸5啟動,帶動壓頭6沿第一通孔12、第四通孔13將軸襯28壓入驅動軸內(nèi)的指定位置,軸襯28壓裝完成,第一氣缸5帶動壓頭6回程,第二氣缸9帶動推板10回程。 以上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nèi)容,相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nèi)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技術性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依次從上至下安裝在立柱上的頂板、中間板、底板,所述頂板上安裝有第一氣缸,所述中間板上安裝有壓頭,所述底板上設置有分料底板、設置在分料底板上的分料中間板,所述分料中間板上設置有第二氣缸、與第二氣缸連接的推板以及分料座,所述分料座的上部開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分料座的下部為中空結構,所述推板內(nèi)開有第三通孔且一端置入所述分料座的下部,所述分料中間板內(nèi)開有第四通孔,一振動器的輸出管與所述推板的第三通孔相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一通孔、第四通孔的中心線重合,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線與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線重合。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中間板上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分料座內(nèi)。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中間板之間通過第一浮動接頭、第二浮動接頭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板與所述壓頭之間連接有壓頭座。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頭座與所述壓頭通過球頭鎖緊銷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板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和直線軸承。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料座上端安裝有位移傳感器。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軸襯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安裝有抵持柱,所述抵持柱內(nèi)開有第五通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軸襯裝配機構,包括立柱、依次從上至下安裝在立柱上的頂板、中間板、底板,所述頂板上安裝有第一氣缸,所述中間板上安裝有壓頭,所述底板上設置有分料底板、設置在分料底板上的分料中間板,所述分料中間板上設置有第二氣缸、與第二氣缸連接的推板以及分料座,所述分料座的上部開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分料座的下部為中空結構,所述推板內(nèi)開有第三通孔且一端置入所述分料座的下部,所述分料中間板內(nèi)開有第四通孔,一振動器的輸出管與所述推板的第三通孔相連通。本發(fā)明裝配效率高,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大了企業(yè)生產(chǎn)效率,具有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便于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B23P19/027GK102773686SQ20121025507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3日
發(fā)明者卞青瀾 申請人:吳江市金瀾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