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扣壓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生產汽車用換檔鋼索總成的自動扣壓機上采用的芯棒,通常為前后軸徑均等的直段,對于加工不同內徑的換檔鋼索總成,需要更換不同軸徑的芯棒,更換芯棒通常為操作人員手動更換,操作不便,且降低了生產效率,生產不同內徑的換檔鋼索總成需要配置不同軸徑的芯棒,增加了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能夠加工不同內徑的換檔鋼索總成。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包括棒本體、設置于所述的棒本體的一端部的連接部、一端部與所述的棒本體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一插接部、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軸徑小于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軸徑,所述的棒本體、所述的第一插接部、所述的第二插接部三者的軸心線相重合。作為優選地,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軸徑為Φ 3. 7_。作為優選地,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軸徑為C 2. 7_。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棒本體上設置不同軸徑的第一插接部與第二插接部,可以在不需要更換芯棒的情況下,對不同內徑的換檔鋼索總成進行加工,力口工較方便,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
圖I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圖中1、棒本體;2、連接部;3、第一插接部;4、第二插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如圖I所不,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包括棒本體I、設置于所述的棒本體I的一端部的連接部2、一端部與所述的棒本體I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一插接部3、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插接部3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二插接部4,所述的第二插接部4的軸徑小于所述的第一插接部3的軸徑,所述的棒本體I、所述的第一插接部3、所述的第二插接部4三者的軸心線相重合。[0012]如圖I所示,所述的第一插接部3的軸徑為0 3. 7mmο所述的第二插接部4的軸徑為 0 2. 7mm。通過芯棒的第一插接部3與第二插接部4之間的轉換,能夠滿足一臺機器上可以分別單獨完成Φ8. 2 mm套管扣壓和Φ9 mm套管扣壓,還可以完成Φ8. 2 mm套管與Φ9ιμ套管循環交替扣壓。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 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棒本體、設置于所述的棒本體的一端部的連接部、一端部與所述的棒本體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一插接部、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軸徑小于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軸徑,所述的棒本體、所述的第一插接部、所述的第二插接部三者的軸心線相重合。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軸徑為3. 7mm。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軸徑為 2. 7 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自動扣壓機上的芯棒,包括棒本體、設置于所述的棒本體的一端部的連接部、一端部與所述的棒本體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一插接部、一端部與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另一端部相固定連接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的第二插接部的軸徑小于所述的第一插接部的軸徑,所述的棒本體、所述的第一插接部、所述的第二插接部三者的軸心線相重合,通過在棒本體上設置不同軸徑的第一插接部與第二插接部,可以在不需要更換芯棒的情況下,對不同內徑的換檔鋼索總成進行加工,加工較方便,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B21D37/00GK202621707SQ20122019979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5日
發明者李旭 申請人:江陰市康乾車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