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刮頭斷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刮頭斷料機,該刮頭斷料機包括依次連接的放卷裝置、制動裝置、刮頭拋光裝置、牽引裝置、氣動斷料裝置,以及排料裝置,其中,刮頭拋光裝置還包括相互連接的臥式刮頭機和立式刮頭機,適應四面刮頭,排料裝置還包括送料機構及設置在送料機構一側的捆料臺。該發明主要適用于發電機制造、大型電動機和變壓器制造過程的電磁線頭處理,采用本發明的刮頭斷料機,對電機電磁線處理中的校直、刮頭、拋光、清塵、排料等工藝實行連貫自動化過程,全面實現了電磁線從放料上機到最后捆扎的一體化操作,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解決了國內各個廠家依靠人工處理電磁線頭落后工藝難題。
【專利說明】一種刮頭斷料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切斷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以切斷電磁線等導電材料的刮頭斷料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在電機加工領域,電磁線等導電材料都需要制成預設的長度,原料來料時外層包裹絕緣材料,成卷配備,下料前需將原料校直、切斷、捆扎,并且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對材料的加工各步驟都需要特別精準,避免影響在電機及發電機的線圈制造的精確度,誤差過大或過小會導致電磁線浪費。在現有技術中,電磁線的校直、斷料等加工操作工序繁雜,人工依賴度高,校直、切斷等工藝單獨分機操作,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在絕緣材料的去除工藝上,一般采用電加熱法去除,能耗過高,加工粉塵污染環境,并且,上卷、運料捆料,甚至斷料都需要人工操作,人工的過度依賴不但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也使得產品誤差增大,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有鑒于此,怎樣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加工成本高,能耗大,自動化程度低,工序復雜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刮頭斷料機。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刮頭斷料機,該刮頭斷料機包括依次連接的放卷裝置、制動裝置、刮頭拋光裝置、牽引裝置、氣動斷料裝置,以及排料裝置,其中,刮頭拋光裝置還包括相互連接的臥式刮頭機和立式刮頭機,適應四面刮頭,排料裝置還包括送料機構及設置在送料機構一側的捆料臺。
[0005]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放卷裝置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分別設置有可上下及左右滑動的第一放卷輪和第二放卷輪;
[0006]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制動裝置與放卷裝置之間具有一氣動導向輪,制動裝置承接放卷裝置輸送的電磁線,提供電磁線所需的恒力,包括磁粉制動器,氣動連接磁粉制動器的同步輪,及設置在同步輪外圍的同步帶,其中,同步輪共有兩組,兩組同步輪上下平行設置;
[0007]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制動裝置與刮頭拋光裝置之間設置有校直裝置;
[0008]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刮頭拋光裝置的臥式刮頭機和立式刮頭機內沿電磁線運動方向依次設置鋼絲刷及拋光輪,鋼絲刷和拋光輪設置在電磁線經過的軌道兩側或上下方向;
[0009]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刮頭拋光裝置連接一清塵裝置,清塵裝置設置在刮頭拋光裝置與牽引裝置之間;
[0010]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牽引裝置包括控制電磁線運行距離的電磁離合器,以及夾持電磁線的氣動元件;[0011]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氣動斷料裝置連接牽引裝置,用于剪切經刮頭拋光裝置處理后的電磁線,包括傳動機構,以及與傳動機構傳動連接的剪切機構,其中,傳動機構包括傳動氣缸,設置在傳動氣缸下方的帶有傳動鏈條的傳動輪,傳動機構和剪切機構由傳動鏈條連接,剪切機構包括剪刀架及設置在剪刀架下端的剪刀頭,剪刀頭下方設置一剪切平臺,剪刀頭的頭部向遠離剪切平臺的方向開設一凹槽;
[0012]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排料裝置的送料機構具有傳送帶,多個抓料臂,以及多個翻轉架;
[0013]優選地,刮頭斷料機的捆料臺沿多個翻轉架翻轉運動的方向設置,與多個翻轉架連接,承接由多個翻轉架運送的電磁線。
[0014]該發明主要適用于發電機制造、大型電動機和變壓器制造過程的電磁線頭處理,解決了國內各個廠家依靠人工處理電磁線頭落后的工藝難題,實現了電磁線從放料上機到最后的捆扎的全部操作,全面實現了校直、刮頭、拋光、清塵、排料的一體自動化,其中刮頭精度能達到正負0.0lmm至0.03mm,切斷精度能達到正負2mm,現有技術完成整套工序需要操作人員16-20人,而通過本發明的刮頭斷料機,整套工序操作只需配備一名工作人員,并且加工流程廢除了通過電加熱去除導線外部絕緣層工序,能耗從30千瓦減少到3千瓦,從而大幅度降低耗能,實現節能減排。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讀者在參照附圖閱讀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之后,將會更清楚地了解本發明的各個方面。其中,
[0016]圖1示出了依據本發明,刮頭斷料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示出了依據本發明,制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示出了依據本發明,刮頭拋光裝置中臥式刮頭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示出了依據本發明,刮頭拋光裝置中立式刮頭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示出了依據本發明,牽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6示出了依據本發明,氣動斷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7示出了依據本發明,排料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24]圖1示出了依據本發明,刮頭斷料機的結構示意圖。參照圖1,刮頭斷料機沿電磁線加工運動方向,依次設置有放卷裝置100,導向輪200,制動裝置300,校直裝置400,刮頭拋光裝置500,清塵裝置600,牽引裝置700,氣動斷料裝置800,排料裝置900。
[0025]其中,放卷裝置100用于將電磁線輸送至刮頭斷料機,其上設置有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21,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21上分別設置第一放卷輪112和第二放卷輪122,放卷輪可沿支架上的滑動軌道130上下及左右滑動。放卷輪的上下滑動可以代替人工或機器的起重操作,自動完成放卷輪的升降。放卷輪的左右滑動可以調節防線長度,在空間有限的操作空間內,減少放線長度,節約場地。[0026]將電磁線即電機的導線卷放置在第一放卷輪112上,第一放卷輪112沿滑動軌道130上升至第一支架111的頂端,此時,第二放卷輪122位于第二支架121的底端。當第一放卷輪112的導線卷放卷完畢后,第一放卷輪112沿支架上的滑動軌道130滑動至第一支架111的底端,相應地,裝配新的導線卷的第二放卷輪122沿滑動軌道130上升至第二放卷輪122頂端開始放卷作業。該結構設計不但大大提高了自動化程度,減少人工操作程序,保持了整機運作的連貫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能夠調節放線長度,適應廠房環境。
[0027]導線通過設置在放卷裝置100與制動裝置300之間的導向輪200,準確進入制動裝置 300。
[0028]制動裝置300的主要目的是使導線在從放卷裝置100出線到牽引裝置700供給動力之間,將原本處于自由狀態下的導線在經制動裝置300制動后保持恒力運行,其恒力的產生源來自制動裝置300上設置的磁粉制動器(未繪示),以及由氣動原理來完成夾緊運行的同步帶310和同步帶輪320等零部件,如圖2所示。同步輪320共有上下平行設置的兩組,與磁粉制動器氣動連接,在磁粉制動器的控制下帶動設置在外圍的同步帶310。導線經導線輪200進入制動裝置300后保持恒力運行,并每運動一定距離自動暫停運行一次,該距離根據所需產品的長度決定。這種由牽引裝置700控制的,制動裝置300在每斷料一次就將導線自動移動一定距離的反復操作,能夠大大提高同步帶310的使用壽命。
[0029]導線經制動處理后,直接進入校直裝置400,該裝置設置在制動裝置300與刮頭拋光裝置500之間,目的是在將導線進行刮頭、拋光處理之前,將不規則的導線校直、校平。該裝置使用氣缸定位推行原理,使上、下、左、右校直輪經過自動定位原理,根據導線的大小自動校直、校平。
[0030]經校直后的導線進入刮頭拋光裝置500,該裝置用于刮去導線本體表層的絕緣材料,并對除去絕緣材料的導線進行拋光處理,由于絕緣材料對導線全方位包覆,因此該裝置設置有對導線本體左右面清刮、拋光處理的臥式刮頭機510 (如圖3所示),以及對導線本體上下面清刮、拋光處理的立式刮頭機520(如圖4所示)。臥式刮頭機510及立式刮頭機520內都具有兩組鋼絲刷和拋光輪,臥式刮頭機510內的二鋼絲刷501和二拋光輪502在導線運行軌道的兩側,沿導線運行方向依次設置;立式刮頭機520內的二鋼絲刷503和二拋光輪504在導線運行軌道的上下端,沿導線運行方向依次設置,全方位、精確地刮去和拋光導線表面不需要的絕緣材料,且不傷及導線本體的尺寸和外表,其精確度能達到0.01-0.03mm。同時,鋼絲刷及拋光輪在牽引裝置700的作用下配合一次斷料時間自動移動一次,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距離最大為48mm,這樣能使鋼絲刷和拋光輪在規定的距離內來回反復的運動,使其工作壽命大幅的提高,并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0031]為配合刮頭拋光裝置500的清刮作業,本刮頭斷料機特別在刮頭拋光裝置500與牽引裝置700之間設置一清塵裝置一真空清塵器,利用真空原理清除導線表面雜物,實現無塵作業。
[0032]牽引裝置700為刮頭斷料機的動力源,其主要目的是牽引導線按所需的斷料長度運行,在本實施方式中,斷料長度為48_,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按照產品需求采用不同的斷料長度。牽引裝置700的核心在于通過設置該裝置上的電磁離合器(未繪示)控制導線運行的距離,并配合與電磁離合器線性連接的氣動元件710實現導線的加緊或松開,其中,加緊部分由同步帶720完成(如圖5所示)。牽引裝置700還設置有編碼器(未繪示),編碼器安裝在牽引裝置700內,控制電磁離合器的工作程序,在編碼器的控制下,牽引裝置700同樣也輔予自動、準確地來回移動一個規定距離,在每斷料一次就能移動一次至48mm后返回一次,使同步帶的使用壽命大幅提聞,從而降低了生廣成本,提聞了工作效率。
[0033]氣動斷料裝置800連接牽引裝置700,用于剪切經刮頭拋光裝置500處理后的導線,如圖6所示,該裝置包括傳動機構810,以及與傳動機構810傳動連接的剪切機構820。傳動機構810具有傳動氣缸811,提供斷料動力,其下方設置傳動輪812,傳動輪812上設置有傳動鏈條813 ;剪切機構820在傳動鏈條813的傳動連接下進行剪切作業。剪切機構820還具有剪刀架821及其下端的剪刀頭822,剪刀頭822下方設置一剪切平臺830,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剪刀頭822的頭部向遠離剪切平臺830的方向開設一凹槽,這種設計可以使斷料頭部不產生毛刺,頭部平整、光滑,提高產品質量。
[0034]導線被切斷后直接進入自動排料裝置900,實現導線的自動排列。該裝置包括具有傳送帶911、多個機械手912、多個翻轉架913的送料機構910 (如圖8所示)及與翻轉架連接的捆料臺920。當導線由傳送帶911輸送到裝置內后,并排設置的多個抓料臂912在伺服電機編碼器或線編碼器的帶動下分別抓取切斷后的導線,放置到對應設置在抓料臂下面的翻轉架上,翻轉架接到導線后,將導線翻轉運送到沿多個翻轉架913翻轉運動方向設置的捆料臺920上進行捆扎。該自動排料裝置900的多個抓料臂912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切料長度作出調整,相應地,與抓料臂對應的翻轉架根據多個抓料臂912之間的距離作出同等調整,使得該排料裝置900的靈活性大大增加。
[0035]因此,采用本發明的刮頭斷料機,將電機電磁線處理中校直、刮頭、拋光、清塵、排料等工藝自動連貫化,全面實現了電磁線從放料上機到最后捆扎的一體化操作,使得整套工藝中的操作人員從現有技術中的16-20人減少到I人,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整機的一體設置更加降低了設備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刮頭精度達到正負0.01-0.03mm,切斷精度達到正負2mm,加上剪刀頭的凹形設計等,在多個環節提高電磁線精密度,并且該機廢除了傳統工藝通過電加熱去除導線外部絕緣層的工序,操作功率從30千瓦減少到3千瓦,從而大幅度減少了耗能問題,節能環保。
[0036]上文中描述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在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各種變更和替換。這些變更和替換都落在本發明權利要求書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頭斷料機包括依次連接的放卷裝置、制動裝置、刮頭拋光裝置、牽引裝置、氣動斷料裝置,以及排料裝置,其中,所述刮頭拋光裝置還包括相互連接的臥式刮頭機和立式刮頭機,適應四面刮頭,所述排料裝置還包括送料機構及設置在所述送料機構一側的捆料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卷裝置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分別設置有可上下及左右滑動的第一放卷輪和第二放卷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裝置與所述放卷裝置之間具有一氣動導向輪,所述制動裝置承接所述放卷裝置輸送的電磁線,提供電磁線所需的恒力,包括磁粉制動器,氣動連接所述磁粉制動器的同步輪,及設置在所述同步輪外圍的同步帶,其中,所述同步輪共有兩組,所述兩組同步輪上下平行設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裝置與所述刮頭拋光裝置之間設置有校直裝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頭拋光裝置的臥式刮頭機和立式刮頭機內沿電磁線運動方向依次設置鋼絲刷及拋光輪,所述鋼絲刷和拋光輪設置在電磁線經過的軌道兩側或上下方向。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頭拋光裝置連接一清塵裝置,所述清塵裝置設置在所述刮頭拋光裝置與所述牽引裝置之間。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裝置包括控制電磁線運行距離的電磁離合器,以及夾持所述電磁線的氣動元件。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動斷料裝置連接所述牽引裝置,用于剪切經所述刮頭拋光裝置處理后的電磁線,包括傳動機構,以及與所述傳動機構傳動連接的剪切機構,其中,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傳動氣缸,設置在傳動氣缸下方的帶有傳動鏈條的傳動輪,所述傳動機構和所述剪切機構由所述傳動鏈條連接,所述剪切機構包括剪刀架及設置在所述剪刀架下端的剪刀頭,所述剪刀頭下方設置一剪切平臺,所述剪刀頭的頭部向遠離所述剪切平臺的方向開設一凹槽。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裝置的送料機構具有傳送帶,多個抓料臂,以及多個翻轉架。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刮頭斷料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捆料臺沿所述多個翻轉架翻轉運動的方向設置,與所述多個翻轉架連接,承接由所述多個翻轉架運送的電磁線。
【文檔編號】B23Q7/18GK103433747SQ201310363205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0日
【發明者】王榮生, 王筱俊 申請人:上海岡茨電磁線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