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光纖耦合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纖耦合儀。
背景技術:
現有的光纖耦合儀是靠一個有四根小螺紋桿的夾具調整并固定,靠人工調節四根螺紋桿的相互推拉位置找到合適的位置并固定,要求精度為3um。其缺點在于:手工調節非常慢,由于產品精度要求較高,耦合區域很小,要調節到耦合區域內需要反復調整位置,熟練工調整需要十幾分鐘,不熟練的工人需要半個小時才能調整一個。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光纖耦合儀的不易于調整及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纖耦合儀,其為自動化夾具,簡化了人工的工作過程,精簡工人數量,同時其成品率高,工作效率高。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光纖耦合儀,包括第一部件裝置和第二部件裝置,所述第一部件裝置包括第一豎直氣缸、與所述第一豎直氣缸連接的夾持件和第一導軌,所述第二部件裝置包括設有中心孔的夾具座,所述夾持件與所述夾具座形成夾持空腔;所述第一豎直氣缸沿著所述第一導軌直線運動帶動所述夾持件運動,使所述夾持件位于所述中心孔的正上方。
優選地,所述第二部件裝置還包括至少兩個橫桿和至少兩個豎桿,所述橫桿均勻設置于所述夾具座的上部,且其中心軸與所述中心孔的中心軸垂直,所述豎桿貫穿所述夾具座,且均勻分布,且其中心軸與所述中心孔的中心軸平行。優選地,所述橫桿上設置有第一彈性件,所述豎桿上設置有第二彈性件。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彈性件套設于所述橫桿上,所述第二彈性件套設于所述豎桿上。進一步的,所述豎桿下方設置有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上設置有兩個滑塊,所述滑塊設置于所述豎桿的兩側,并分別由水平氣缸推動。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板下方設置有第二豎直氣缸,所述第二豎直氣缸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板推動所述豎桿上下運動。進一步的,所述滑塊內側設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形狀與所述豎桿的形狀相對應。優選地,其進一步還包括底座和設置于所述底座內部的電控柜,所述底座一端設置有立板,所述第一部件裝置設置于所述立板上。進一步的,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電源按鈕和信號指示燈。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出自動化夾具,簡化了人工工作過程,人工只需負責上料,且成品率高,速度比手工方案提高10倍以上;同時精減工人數量,提高工作效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纖稱合儀的一個實施例主視結構不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纖耦合儀的一個實施例局部立體分解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纖耦合儀的一個實施例中夾持件立體分解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纖耦合儀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連接立體分解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1第一部件裝置;11第一豎直氣缸;12夾持件;13第一導軌;2第二部件裝置;21夾具座;22橫桿;221第一彈性件;23豎桿;231第二彈性件;24第一連接板;25滑塊;251定位槽;26水平氣缸;27第二豎直氣缸;3底座;31立板;32電源按鈕;33信號指示燈;4第一連接件;5第二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根據圖1-圖4所示的優選實施例,一種光纖耦合儀,包括第一部件裝置I和第二部件裝置2,第一部件裝置I包括第一豎直氣缸11、與第一豎直氣缸11連接的夾持件12和第一導軌13,第二部件裝置2包括設有中心孔的夾具座21,夾持件12與夾具座21形成夾持空腔;第一豎直氣缸11沿著第一導軌13直線運動帶動夾持件12運動,使夾持件12位于中心孔的正上方。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裝置I用來固定和調節第一連接件4,第二部件裝置2用來固定和調節第二連接件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豎直氣缸11下部設置有夾持件12,夾持件12底部設置有一圓環孔,用來容納第一連接件4,第一連接件4前端為圓柱,其形狀設計與夾持件12底部相對應,便于第一連接件4和夾持件12連接,夾持件12的形狀不限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形狀,其可根據第一連接件4的形狀不同做相應調整,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第二部件裝置2還包括至少兩個橫桿22和至少兩個豎桿23,在本實施例中優選橫桿22和豎桿23的數量均為4個,使夾持件12與夾具座21形成空腔,其數量還可以選為3個、6個或8個等,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所述的4個。橫桿22均勻設置于夾具座21的上部,且其中心軸與中心孔的中心軸垂直,豎桿23貫穿夾具座21,且均勻分布,且其中心軸與中心孔的中心軸平行。在 本實施例中夾具座21上部均勻設置有4個凸塊,凸塊與夾具座21一體成型,橫桿22穿過凸塊設置于夾具座21上部;豎桿23貫穿夾具座21,且其均勻布置,橫桿22和豎桿23在夾具座21上的均勻布置,是為了更好的固定第二連接件5。[0025]橫桿22上設置有第一彈性件221,豎桿23上設置有第二彈性件231。第一彈性件221套設于橫桿22上,第二彈性件231套設于豎桿23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221和第二彈性件231均優選彈簧,且橫桿22和豎桿23為實心圓柱桿,因此第一彈性件221套設于橫桿22外部與第二連接件5連接的一端,第二彈性件231套設于豎桿23外部與第二連接件5連接的一端,在本實用新型中橫桿22和豎桿23可以為中空,第一彈性件221和第二彈性件231分別設置于橫桿22和豎桿23的內部,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豎桿23下方設置有第一連接板24,第一連接板24上設置有兩個滑塊25,滑塊25設置于豎桿23的兩側,并分別由水平氣缸26推動。第一連接板24下方設置有第二豎直氣缸27,第二豎直氣缸27通過第一連接板24推動豎桿23上下運動。滑塊25內側設置有定位槽251,定位槽251的形狀與豎桿23的形狀相對應。光纖稱合儀還包括底座3和設置于底座3內部的電控柜,底座3 —端設置有立板31,第一部件裝置I設置于立板31上。底座3上還設置有電源按鈕32和信號指示燈33。在本實施例中,該光纖耦合儀的工作過程是:首先將第一連接件4插入夾持件12里,將第二連接件5放到夾具座21里,隨后按下電源啟動按鈕32,第一豎直氣缸11在第一導軌13上向下滑動,帶動第一連接件4運動,使第一連接件4運動到合適的位置,保持第一連接件4不動;水平氣缸26向中間運動,帶動滑塊25向中間運動,使豎桿23扣設于定位槽251上;隨后第二豎直氣缸27向下運動,帶動四根豎桿23向下運動,從而使豎桿23與橫桿22脫離,由于第一彈性件221 —直處于拉伸的狀態,橫桿22和豎桿23脫離后,橫桿22在第一彈性件221的作用下向中間收縮,但橫桿22末端保持與第一連接件4接觸;再次通過控制裝置使夾具座21移動從而帶動第二連接件5運動,此時第一連接件4與第二連接件5發生相對運動,當兩者到達合適的相對位置時,夾具座21停止運動;此時第二豎直氣缸27上升復位,豎桿23在第二彈性件231作用下復位并與橫桿22接觸,在橫桿22和豎桿23摩擦力作用下限制橫桿22的運動,此時橫桿22位置保持,使第一連接件4固定在第二連接件5上,最后將水平氣缸26與第一豎直氣缸11同時復位,隨后將固定好的第一連接件4、第二連接件5和夾具座21 從第二部件裝置2取出,進入下一道工序進行激光點焊,整個工作流程結束。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原先的技術從上下料到調整都是由人工完成,且由于精度要求較高,手工較難達到精確的位置,花費的時間過長,廢品率高。而本實用技術方案發明了自動化夾具,簡化了人工的工作過程,人工只需負責上料,且本發明成品率高,速度比手工方案提高10倍以上。從而可以減少工人數量,提高工作效率。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裝置和第二部件裝置,所述第一部件裝置包括第一豎直氣缸、與所述第一豎直氣缸連接的夾持件和第一導軌,所述第二部件裝置包括設有中心孔的夾具座,所述夾持件與所述夾具座形成夾持空腔;所述第一豎直氣缸沿著所述第一導軌直線運動帶動所述夾持件運動,使所述夾持件位于所述中心孔的正上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裝置還包括至少兩個橫桿和至少兩個豎桿,所述橫桿均勻設置于所述夾具座的上部,且其中心軸與所述中心孔的中心軸垂直,所述豎桿貫穿所述夾具座,且均勻分布,且其中心軸與所述中心孔的中心軸平行。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桿上設置有第一彈性件,所述豎桿上設置有第二彈性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件套設于所述橫桿上,所述第二彈性件套設于所述豎桿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豎桿下方設置有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上設置有兩個滑塊,所述滑塊設置于所述豎桿的兩側,并分別由水平氣缸推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下方設置有第二豎直氣缸,所述第二豎直氣缸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板推動所述豎桿上下運動。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內側設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形狀與所述豎桿的形狀相對應。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其進一步還包括底座和設置于所述底座內部的電控柜,所述底座一端設置有立板,所述第一部件裝置設置于所述立板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纖耦合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電源按鈕和信號指示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光纖耦合儀,包括第一部件裝置和第二部件裝置,所述第一部件裝置包括第一豎直氣缸、與所述第一豎直氣缸連接的夾持件和第一導軌,所述第二部件裝置包括設有中心孔的夾具座,所述夾持件與所述夾具座形成夾持空腔;所述第一豎直氣缸沿著所述第一導軌直線運動帶動所述夾持件運動,使所述夾持件位于所述中心孔的正上方。本實用新型提出自動化夾具,簡化了人工工作過程,人工只需負責上料,且成品率高,速度比手工方案提高10倍以上;同時可減少工人數量,提高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3K37/04GK203125041SQ2013200776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19日
發明者俞春華, 吳上偉, 李澤湘, 陳新 申請人:東莞市李群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