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型材矯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金屬棒、管、型材或由此制造的特定產品的矯直或復形技術領域,具體的是涉及一種型材矯直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型材軋制成型后因外力作用、溫度變化及內力消長而發生彎曲或扭曲變形,為了獲得合格成品必須進行矯直,如圖1所示為現有普通型材矯直裝置,該裝置由一臺包括上、下矯直輥組水平布置的矯直機組成,矯直后的型材容易出現在主彎曲方向上存在矯直盲區、在側彎矯直方向上矯不直、型材放置一段時間后出現彎曲超出國家標準要求等缺陷。針對型鋼中的鋼軌而言,其對斷面形狀及平直度要求較高,如圖2所示為現有的鋼軌矯直裝置,該裝置通過在一臺包括上、下矯直輥組水平布置的矯直機的輸出端增加一臺包括上下矯直輥組垂直布置的矯直機,以保證鋼軌矯直過程中的平直度要求,但仍然存在矯直后鋼軌的兩端存在矯直盲區、鋼軌矯直盲區與矯直區軌高存在差異、殘余應力過大等缺陷。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1432200Y說明書公開了一種鋼軌矯直機,該專利通過在現有的鋼軌矯直機上增設冷軋設備,從而降低鋼軌矯直盲區的軌高,有效改善鋼軌矯直盲區與鋼軌矯直區的軌高差異,同時對鋼軌軌高的全長波動能起到一定的糾正作用,然而這種鋼軌矯直機對于矯直平直度、殘余應力及斷裂韌性能的要求比普通鋼軌更高的高速鋼軌(時速350公里以上高速鋼軌)來講,依然存在平直度不高、殘余應力過大等缺陷。
發明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型材矯直裝置,該型材矯直裝置可以有效改善矯直后型材側彎、減小型材主彎曲的矯直盲區長度、使型材斷面尺寸更好、平直度更高、殘余應力更小,特別是用于矯直鋼軌時,可有效減小矯直盲區與矯直區軌高存在的高度差異,增加鋼軌的成材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在矯直輥系輸出端還設置有軋矯輥系,所述軋矯輥系包括至少一對上下軋矯輥和至少一對左右軋矯輥,所述上下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所述左右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
輥縫II。進一步,所述矯直輥系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的水平輥組成。進一步,所述矯直輥系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的水平輥和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左右兩側的立輥組成。進一步,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水平輥和軋矯輥系中上軋矯輥或者下軋矯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或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立輥和軋矯輥系中左軋矯輥或者右軋矯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0010]進一步,所述上下軋矯輥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與所述左右軋矯輥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設置在同一平面內。進一步,所述上下軋矯輥上置有用于調整縫隙I的調整裝置I,所述左右軋矯輥上置有用于調整縫隙II的調整裝置II。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所述矯直輥系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水平輥和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左右兩側的立輥組成,在所述矯直輥系中水平輥組輸出端設置有軋矯輥系I,所述軋矯輥系I包括至少一對的上下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II,在所述矯直輥系中立輥組輸出端設置有軋矯輥系II,所述軋矯輥系II包括至少一對的左右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孔型IV,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水平輥和軋矯輥系中上軋矯輥或者下矯軋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立輥和軋矯輥系中左矯軋輥或者右矯軋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可在原有輥系進行矯直的基礎上增加一次矯直,可使型材更充分的得到矯直,使型材斷面尺寸更好、平直度更高,矯直效果更佳;2.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可在矯直后對型材進行軋制,可以有效縮短主彎曲方向上存在的矯直盲區的長度,同時對型鋼側彎方向上進行矯直、降低型材放置一段時間后出現彎曲的概率,降低型材矯直盲區與矯直區存在的軌高差異,改善型材斷面尺寸波動量和殘余應力更小。
圖1為現有普通型材矯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鋼軌矯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側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側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的側視圖。附圖標記:1_矯直輥系;2_水平輥;3_軋矯輥系;4_上軋矯輥;5_下軋矯輥;6-左軋矯棍;7_右軋矯棍;8_過鋼線;10-立棍;11-軋矯棍系I ;12_軋矯棍系II。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實施例一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為圖3的側視圖;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1,在矯直輥系I輸出端還設置有軋矯輥系3,所述軋矯輥系3包括至少一對上下軋矯輥4、5和至少一對左右軋矯輥6、7,所述上下軋矯輥4、5對稱布置在過鋼線8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所述左右軋矯輥6、7對稱布置在過鋼線8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I。本實施例通過在矯直后對型材水平方向和垂直于水平方向進行軋制,可以有效縮短主彎曲方向上存在的矯直盲區的長度,同時對型材側彎方向上進行矯直、降低型材放置一段時間后出現彎曲的概率,降低型材矯直盲區與矯直區存在的軌高差異,改善型材斷面尺寸波動量和殘余應力更小。進一步,所述矯直輥系I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8兩側的水平輥2組成,優選的水平輥2設置為7根且依次設置為水平輥Rl、R2、R3、R4、R5、R6、R7,矯直輥系I中與軋矯輥系3最接近的兩水平輥R6、R7和軋矯輥系3中上軋矯輥4設置為矯直三角形,優選的上矯軋輥4直徑小于水平輥R7的直徑,本實施例通過在原有矯直輥系進行矯直的基礎上增加一次異輥徑三角矯直,可以使型材得到充分的得到矯直,使型材斷面尺寸更好、平直度更高,矯直效果更佳。進一步,所述上下軋矯輥4、5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與所述左右軋矯輥6、7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設置在同一平面內,上下軋矯輥4、5與左右軋矯輥6、7也可以沿過鋼線依次設置,本實施例優選的上下軋矯輥4、5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與所述左右軋矯輥6、7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設置在同一平面內,可以減少型材出現鐮刀彎及內并外擴現象的概率。進一步,所述上下軋矯輥上4、5置有用于調整縫隙I的垂直調整裝置,所述左右軋矯輥6、7上置有用于調整縫隙II的水平調整裝置。實施例二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如圖6所不為圖5的側視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矯直棍系I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 的水平輥2和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左右兩側的立輥10組成,優選的水平輥2設置為7根且依次設置為R1、R2、R3、R4、R5、R6、R7,優選的立輥組10設置為7根且依次設置為rl、r2、r3、r4、r5、r6、r7,本實施例主要用于矯直平直度、殘余應力及斷裂韌性能的要求比普通鋼軌更高的高速鋼軌,與實施例一相比,矯直效果更好。進一步,所述矯直棍系I中與乳矯棍系3最接近的兩立棍r6、r7和乳矯棍系3中左軋矯輥6或者右軋矯輥7設置為矯直三角形。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不再--累述。實施例三如圖7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為圖7的側視圖。本實施例中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1,所述矯直輥系I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的水平輥2和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左右兩側的立輥10組成,在矯直輥系I中水平輥組2輸出端設置有軋矯輥系I 11,所述軋矯輥系I 11包括至少一對上下軋矯輥4、5,所述上下軋矯輥4、5對稱布置在過鋼線8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鋼通過的輥縫III,在矯直輥系中立輥組輸出端設置有軋矯輥系II 12,所述軋矯輥系II 12包括至少一對左右軋矯輥6、7,所述左右軋矯輥6、7對稱布置在過鋼線8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鋼通過的輥縫II,所述矯直輥系I中與軋矯輥系3最接近的兩水平輥R6、R7和軋矯輥系3中上軋矯輥4或下軋矯輥5形成矯直三角形,所述矯直輥系I中與軋矯輥系3最接近的兩立輥r6、r7和軋矯輥系3中左軋矯輥6或右軋矯輥7形成矯直三角形。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二相同,不再一一累述。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其特征在于:在矯直輥系輸出端還設置有軋矯輥系,所述軋矯輥系包括至少一對上下軋矯輥和至少一對左右軋矯輥,所述上下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所述左右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矯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矯直輥系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的水平輥組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矯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矯直輥系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的水平輥和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左右兩側的立輥組成。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型材矯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水平輥和軋矯輥系中上軋矯輥或者下軋矯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型材矯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立輥和軋矯輥系中左軋矯輥或者右軋矯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
6.如權利要求2 5任一項所述的型材矯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軋矯輥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與所述左右軋矯輥兩軸線構成的平面設置在同一平面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矯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軋矯輥上置有用于調整縫隙I的調整裝置I,所述左右軋矯輥上置有用于調整縫隙II的調整裝置II。
8.—種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矯直輥系由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上下兩側水平輥和不少于3根交錯布置在過鋼線左右兩側的立輥組成,在所述矯直輥系中水平輥組輸出端設置有軋矯輥系I,所述軋矯輥系I包括至少一對的上下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III,在所述矯直輥系中立輥組輸出端設置有軋矯輥系II,所述軋矯輥系II包括至少一對的左右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孔型IV,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水平輥和軋矯輥系中上軋矯輥或者下矯軋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所述矯直輥系中與軋矯輥系最接近的兩立輥和軋矯輥系中左矯軋輥或者右矯軋輥設置為矯直三角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型材矯直裝置,包括設置在機體上的矯直輥系,在矯直輥系輸出端還設置有軋矯輥系,所述軋矯輥系包括至少一對上下軋矯輥和至少一對左右軋矯輥,所述上下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上下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Ⅰ,所述左右軋矯輥對稱布置在過鋼線的左右兩側且兩輥之間形成使型材通過的輥縫Ⅱ,本實用新型型材矯直裝置可有效改善矯直后型材側彎、減小型材主彎曲的矯直盲區長度、使型材斷面尺寸更好、平直度更高、殘余應力更小,特別是用于矯直鋼軌時,可有效減小矯直盲區與矯直區軌高存在的高度差異,增加鋼軌的成材率。
文檔編號B21D3/02GK203061606SQ201320077079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19日
發明者王榮軍, 王式研, 殷璟, 萬先松, 李玉軍, 李躍林, 李圖學 申請人: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