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在拐角部件中形成波紋的折彎裝置(彎曲裝置),該拐角部件用于構建流體儲槽的密封膜,并且本發明涉及這樣的裝置的使用方法。
本發明尤其涉及密封且隔熱的薄膜槽領域,該薄膜槽用于流體例如低溫流體的儲存和/或運輸。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尤其是在文獻fr2861060中已知用于形成密封阻隔物的波紋金屬膜,用于液化天然氣的儲槽。密封膜由多個金屬板構成,所述金屬板具有系列垂直波紋,所述波紋使密封膜可以在儲存于槽中的流體產生的機械和熱應力的作用下變形。
在金屬膜的兩個壁的接合處,金屬膜包括拐角部件,該拐角部件使得可以保證金屬膜的密封連續性,并且該拐角部件是柔性的以保證膜在拐角區中的柔性。
在金屬膜的兩個壁的接合處,金屬膜包括拐角部件,該拐角部件使得可以保證金屬膜的密封連續性,并且該拐角部件是柔性的以保證膜在拐角區中的柔性。
這樣的拐角部件包括兩個彼此相對傾斜并且在峰脊處(以立體夾角)會合的翼(分支),并且具有從拐角部件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波紋,從而允許拐角部件按照平行于峰脊的橫向發生變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基本思想是提出一種簡單且可靠的折彎裝置,它可以在用于構建密封膜的拐角部件中形成波紋。
根據一個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在拐角部件中形成波紋的折彎裝置,該拐角部件包括彼此相對傾斜并且在峰脊處會合的第一和第二平坦翼,待形成的波紋將朝向向拐角部件的內部突出并且沿與峰脊相交的縱向從拐角部件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以便拐角部件能夠沿平行于峰脊的橫向發生變形,待形成的波紋包括分別位于第一翼和第二翼上的第一末端部分和第二末端部分,以及跨騎峰脊并且在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之間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的延長線上延伸的中心部分,每個末端部分在與中心部分的會合區中具有一個凹陷,使得波紋的中心部分穿入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的內部;該折彎裝置包括:
-下框架;
-安裝在下框架上的中心模具元件,該中心元件包括沿縱向延伸的、與波紋的中心部分的形狀對應的腔;
-由下框架承載并位于中心模具元件兩側上的兩個側面模具元件,這兩個側面模具元件均包括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所述支承表面分別用于接納拐角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翼的內表面,當拐角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翼相對于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被接納時,每個側面模具元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圍繞與拐角部件的峰脊相對應的水平峰脊軸線相對于彼此傾斜,所述兩個側面模具元件各自包括一個半腔,所述半腔沿縱向延伸并且具有分別與所述側面模具元件的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鄰接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所述兩個側面元件的半腔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別能夠限定與波紋的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的形狀相應的腔;
-上框架,沿與峰脊軸線相交的豎直方向,該上框架相對于下框架在靜止位置和折彎位置之間可移動;
-中心沖頭,該中心沖頭由上框架承載、面對中心模具元件布置并具有與所述中心模具元件的腔互補的形狀,在上框架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的移動過程中所述中心沖頭能夠嵌入中心模具元件的腔的內部,以便形成波紋的中心部分;
-兩個移動組件,安裝成在上框架上在緊靠位置和遠離位置之間能夠滑動,這兩個移動組件分別布置成面對兩個側面模具元件的第一支承表面和第二支承表面,并且分別沿縱向與面對它們的所述第一或第二支承表面平行地移動,每個所述移動組件包括:
·兩個夾具,所述夾具分別包括夾緊面,所述夾緊面分別面對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中的每個平行地延伸,從而當上框架處于其折彎位置時將拐角部件夾靠于側面模具元件的支承表面上;以及
·沖刀,面對側面模具元件的半腔布置,所述沖刀具有與波紋的第一或第二末端部分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并且當上框架處于其折彎位置時能夠嵌入兩個側面模具元件的半腔的第一或第二部分的內部以形成波紋的第一或第二末端部分,所述沖刀包括一個主體和兩個刀片,在移動組件處于其緊靠位置中時所述兩個刀片將處在中心沖頭的兩側;
·凸輪面,當上框架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該凸輪面能夠與下框架承載的凸輪隨動件配合,凸輪面和凸輪隨動件布置成,在上框架向其折彎位置移動的過程中,使得移動組件從其遠離位置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
根據具體實施例,這樣的折彎裝置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下列特征:
-由下框架承載的凸輪隨動件是活動安裝的滑輪。
-移動組件均包括移動架(carriage,滑架),該移動架安裝成能夠在由上框架承載的導軌上滑動。
-移動架或者導軌包括多個滾動體,所述滾動體能夠與由相關移動架或者導軌所具有的行進路線配合。
-移動組件均包括支撐件,并且每個移動組件的夾具與所述移動組件的支撐件相關聯并安裝成能夠在關聯的支撐件上沿與面對所述移動組件的第一或第二支承表面正交的方向滑動,所述夾具通過返回構件返回到遠離所述移動組件的支撐件的位置處。
-通過由夾具承載并且在形成于關聯的支撐件中的鏜孔中滑動的引導管,夾具安裝成在關聯的支撐件上能夠滑動。
-返回構件是在夾具和關聯的支撐件之間施加返回力的氣體驅動缸或者壓縮彈簧。
-側面模具元件安裝成能夠在下框架上沿橫向方向在遠離位置和緊靠位置之間滑動,當側面模具元件處于其緊靠位置時,兩個側面模具元件的縱向半腔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別能夠限定與波紋的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的形狀相對應的腔。
-側面模具元件均包括凸輪面,該凸輪面能夠與由上框架承載的相關凸輪隨動件配合,凸輪面和凸輪隨動件布置成,在上框架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使得所述側面模具元件從其遠離位置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
-凸輪隨動件是由上框架承載的活動安裝的滑輪。
-側面模具元件通過一個或多個氣動驅動缸從其遠離位置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
-氣動驅動缸與位置傳感器相關聯,所述位置傳感器能夠發出代表上框架在其靜止位置和折彎位置之間的位置的信號,以便允許根據上框架的位置對氣動驅動缸的移動進行控制。
-側面模具元件均包括移動架(carriage,滑架),該移動架安裝成能夠在由下框架承載的相關導軌上滑動。
根據一個實施例,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用于在金屬板中形成波紋的折彎裝置,該金屬板用于構建流體儲槽的密封膜,該折彎裝置包括:
-下框架;
-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均具有用于金屬板的支承表面和凹的半腔,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均安裝成沿與待形成的波紋的縱向方向橫切的方向在下框架上滑動,以便能夠在遠離位置和緊靠位置之間滑動,當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處于其緊靠位置時,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的半腔共同限定與待形成的波紋的形狀相對應的腔,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通過返回構件向其遠離位置返回;以及
-一個或多個沖頭,所述沖頭設置在側面模具元件的上方并具有與腔的形狀互補的形狀,所述沖頭相對于下框架可在靜止位置和折彎位置之間豎直移動,所述上沖頭的頭部在所述折彎位置嵌入由側面模具元件限定的腔的內部以擠壓金屬板;
-所述第一和第二側面模具元件布置成,在沖頭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使得它們從其遠離位置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
根據一個實施例,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于使用上述折彎裝置在拐角部件中形成波紋的方法,所述拐角部件包括彼此相對傾斜并且在峰脊處會合的第一和第二平坦翼,待形成的波紋旨在朝向拐角部件的內部突出并且沿與峰脊相交的縱向方向從拐角部件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以使得拐角部件能夠沿平行于峰脊的橫向方向發生變形,待形成的波紋包括分別位于第一翼和第二翼上的第一末端部分和第二末端部分,以及騎跨在峰脊上并且在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之間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的延長線上延伸的中心部分,每個末端部分在與中心部分的會合區處具有一個凹陷,使得波紋的中心部分穿入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的內部;所述方法包括:
-將拐角部件定位成使得拐角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翼分別支承在兩個側面模具元件的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上;以及
-使上框架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
本發明的某些方面的思想是提出一種簡單的折彎裝置,該折彎裝置不需要用于沖刀的專用驅動裝置。本發明的某些方面的思想是提出一種折彎裝置,該折彎裝置使得可以在不改變板厚度的情況下獲得波紋。本發明的某些方面的思想是提出一種簡單的折彎裝置,該折彎裝置不需要用于側面模具元件的移動的專用驅動裝置。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對本發明的多個具體實施例的說明,將會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并且本發明的其他目的、細節、特征和優點將更清楚地呈現,所述說明僅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參照了附圖。
圖1是密封隔熱流體儲槽在兩壁之間的拐角區域處的剖視圖。
圖2是拐角部件的立體視圖。
圖3是用于構建流體儲槽的密封膜的波紋金屬板的視圖。
圖4、5和6示出了用于在拐角部件中形成波紋的折彎裝置,它們分別處于升高的靜止位置、與拐角部件接觸的中間位置以及行程終點的折彎位置。
圖7、11和15是折彎裝置的前視圖,它們分別處于其升高的靜止位置、與拐角部件接觸的中間位置以及行程終點的折彎位置。
圖8、12和16是折彎裝置的側視圖,它們分別處于其升高的靜止位置、與拐角部件接觸的中間位置以及行程終點的折彎位置。
圖9、13和17是分別按照圖8、12和16的平面ix-ix、xiii-xiii和xvii-xvii的剖視圖。
圖10、14和18是分別按照圖7、11和15的平面x-x、xiv-xiv和xviii-xviii的剖視圖。
圖19是折彎裝置的部分立體圖,它示出了中心沖頭、沖刀和中心模具元件。
圖20是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的折彎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說明的折彎裝置以及相關的折彎裝置使用方法用于實現拐角部件1,所述拐角部件用于構建密封隔熱槽的密封膜。
作為示例,圖1示出了密封隔熱槽的結構,所述槽在槽的兩個壁2、3之間形成的拐角處配備有這樣的拐角部件1。從槽的外部朝向內部,槽的每個壁2、3均包括:支承結構4;次級隔熱屏障5,包括保持抵靠支承結構4并通過次級保持構件7錨定于支承結構的隔離塊6;次級密封膜8,由次級隔熱屏障5的隔離塊6承載;初級隔熱屏障9,包括通過未示出的初級保持構件錨定于次級密封膜8的隔離塊10;以及初級密封膜11,一個由初級隔熱屏障9的隔離塊10承載并旨在與槽中容納的低溫流體接觸。
初級密封膜11包括多個彼此焊接的波紋金屬板12,如圖3中所示的。每個金屬板12包括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系列的平行波紋13(稱為低波紋),以及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系列的平行波紋14(稱為高波紋)。波紋13、14系列的x和y方向是垂直的。波紋13、14從金屬板12的內面的側部突出,所述內面旨在與槽中容納的流體發生接觸。金屬板的邊緣在這里平行于波紋13、14。
在形成于槽的兩個相鄰壁2、3之間的拐角處,初級密封膜11包括圖2中詳細表示的拐角部件1。
拐角部件1通過金屬板的折彎獲得。它優選用與波紋金屬板12相同的材料制成。金屬板尤其可以由不銹鋼、鋁、
拐角部件1包括彼此相對傾斜并且在峰脊17處會合的第一和第二翼15、16。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在兩個翼15、16之間形成的凸角為大約105o。然而,在兩個翼之間形成的拐角通??梢栽?0o(含)和180o(不含)之間。每個翼15、16具有長方體形狀,并因此包括兩個相對的平行側邊18、19以及與另一翼15、16相對的末端邊20。
拐角部件1包括波紋21,該波紋賦予其柔性,該柔性使其可以在槽中儲存的液化天然氣所產生的機械和熱應力的作用下變形。波紋21沿與峰脊17相交的縱向從拐角部件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波紋21因此平行于翼15、16的相對的側邊18、19延伸。波紋21因此使得拐角部件1可以沿平行于峰脊17的橫向方向發生變形。和金屬板的波紋13、14一樣,波紋21從拐角部件1的內部的側部突出,即朝向拐角部件1的兩翼15、16之間形成的凸角的內部。因此,當拐角部件1置于槽內時,波紋21向槽的內部突出。
如圖1中所示,拐角部件1布置成使得其波紋21位于各個壁2、3的相鄰金屬板12的波紋14的延長線上。拐角部件1通過焊接連接于相鄰金屬板12上,以保證拐角區域中的密封連續性。
再來看圖2,可以看到波紋21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形成在第一翼15中的第一末端部分21a、形成在第二翼16中的第二末端部分21b以及騎跨峰脊17并且在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21a、21b之間在其延長線上延伸的中心部分21c。
第一末端部分21a從第一翼15的自由邊20朝向峰脊17上延伸。對稱地,第二末端部分21b從第二翼16的自由邊20朝向峰脊17延伸。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21a、21b具有基本上半橢圓或者三角形的輪廓。波紋的中心部分21c騎跨峰脊17并且在兩翼15、16之間在第一和第二末端部分21a、21b的延長線上延伸。中心部分21c同樣具有基本上半橢圓或者三角形的輪廓。末端部分21a、21b在其與中心部分21c會合的區域中具有凹陷22,使得中心部分21c穿入波紋的末端部分21a、21b的內部。此外,波紋的末端部分21a、21b在中心部分21c的兩側延長,直到峰脊17附近。
下面將參照圖4至20說明可在拐角部件1中形成這種波紋21的折彎裝置23以及這種折彎裝置的使用方法。習慣上,折彎裝置23的“縱”向沿著待形成的波紋21的縱向,并且“橫”向與待形成的波紋21的縱向橫切。
首先,將金屬板預先折彎以形成兩個彼此相對傾斜的平坦翼15、16。然后,通過折彎裝置23按如下所述在拐角部件1中形成波紋21。
折彎裝置23包括下框架24和安裝成相對于下框架24豎直可移動的上框架25。上框架25在提升的靜止位置和用于折彎板的位置之間可移動,在該位置中板發生變形以形成波紋21。上框架25因此能夠對拐角部件1施加壓力,該壓力使得金屬板發生折彎并形成波紋21。在圖4和7至10中,上框架25示出為處在其靜止位置,并且在圖6和15至18中,上框架示出為處在其折彎位置。在圖5和11至14中,上框架25還示出為在即將開始形成波紋21前處于與拐角部件1接觸的中間位置。
例如如圖10所示,下框架24支撐中心模具元件26。中心模具元件26具有腔,該腔沿待形成的波紋21的縱向延伸。該腔具有與波紋21的中心部分21c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并因此用于接納拐角部件1的騎跨在兩翼15、16之間的部分。
此外,下框架24還支撐兩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所述側面模具元件布置在中心模具元件26兩側。側面模具元件27、28安裝成能夠在下框架24上沿橫向的水平方向在圖10中所示的遠離位置和圖18中所示的緊靠位置之間滑動。為此,如圖7所示,每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包括兩個移動架29、30,每個所述移動架安裝成能夠沿由下框架24承載的相關導軌31、32滑動。移動架29、30有利地為滾動移動架,它包括多個滾動體,所述滾動體能夠與由相關導軌31、32所承載的滾動軌道配合?;蛘撸部梢钥紤]包括滾動體的導軌31、32,所述滾動體能夠與由相關的移動架29、30承載的滾動軌道配合。未示出的返回構件例如彈簧或者氣體驅動缸保證兩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朝向其遠離位置返回。
例如如圖7和9所示,每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具有用于拐角部件1的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33、34,所述表面相對于彼此傾斜,傾斜角度對應于拐角部件1的兩翼15、16之間形成的角度。因此,第一支承表面33旨在接納拐角部件1的第一翼15的內表面并且第二支承表面24旨在接納拐角部件1的第二翼16的內表面。
此外,如圖10所示,每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在其面對另一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邊緣處均包括凹的半腔35,所述半腔沿待形成的波紋21的縱向延伸。凹的半腔35可以分成兩部分,即,沿著第一支承表面33的邊緣延伸并在平行于第一支承表面33的縱向上延長的第一部分,以及沿著第二支承表面34的邊緣延伸并在平行于第二支承表面34的縱向上延長的第二部分。
當側面模具元件27、28處于緊靠位置中時,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凹的半腔35的第一部分共同形成與波紋21的第一末端部分21a的形狀相對應的腔,并且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凹的半腔35的第二部分共同形成與波紋21的第二末端部分21b的形狀相對應的腔。
如圖10、14和18所示,每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在其外邊緣(即,與另一側面模具元件27、28相對的邊緣)處均包括具有凸輪面36的元件,所述凸輪面設計成,當上框架25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所述凸輪面與上框架25承載的凸輪隨動件37配合。凸輪隨動件37在這里是圍繞沿縱向延伸的水平軸線活動安裝的滑輪38?;?8由豎直臂39承載,該豎直臂與上框架25一體并且在下框架24的方向上延伸。使用這樣的滑輪38使得可以限制施加在凸輪面36和凸輪隨動件37之間的摩擦力。凸輪面36取向成使得當上框架25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凸輪隨動件37對凸輪面36施加壓力,這趨向于使各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
在圖20所示的替代性實施例中,側面模具元件27、28從其遠離位置朝向其緊靠位置的移動不是通過凸輪面36和凸輪隨動件37實現的,而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氣動驅動缸59實現的。氣動驅動缸59包括固定于側面模具元件之一28的第一端60和固定于另一側面模具元件27的第二端61。因此,當氣動驅動缸59伸長時,側面模具元件27、28朝向其遠離位置進一步彼此移動分離,而當氣動驅動缸59縮短時,側面模具元件朝向其緊靠位置彼此移動靠近。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氣動驅動缸59穿過形成于側面模具元件27、28中的鏜孔(未示出氣動驅動缸穿過側面元件的路徑,驅動缸的軸線用虛線表示)。
此外,氣動驅動缸59與位置傳感器62關聯,該位置傳感器布置成用于發送代表上框架25在其靜止位置和其折彎位置之間的位置的信號,并因此允許根據上框架25的位置對氣動驅動缸59的移動進行控制,從而使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運動與上框架25的運動相協調。
此外,折彎裝置23包括由上框架25承載的中心沖頭40(尤其示出于圖10、14和18中)。中心沖頭40面對中心模具元件26延伸并包括與所述中心模具元件26的腔互補的形狀。中心元件40包括沿縱向延伸的v形橫截面。因此,當上框架25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中心沖頭40嵌入中心模具元件26的腔的內部,以形成波紋21的中心部分21c。
此外,折彎裝置23包括兩個移動組件41、42,所述移動組件安裝成能夠沿縱向在上框架25上在遠離位置(如圖7和9中可見的)和緊靠位置(如圖15和17中可見的)之間水平地滑動。未示出的返回構件(例如彈簧)保證兩個移動組件41、42朝向其遠離位置返回。
第一移動組件41面對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第一支承表面33布置,并且第二移動組件42面對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第二支承表面34布置。
每個移動組件41、42包括兩個夾具43、44(尤其如圖8和10所示)以及沖刀45、53(尤其如圖9所示),所述夾具用于在折彎操作過程中將拐角部件1夾靠于支承表面33、34,所述沖刀使得可以形成波紋21的末端部分21a、21b之一。
每個移動組件41、42均包括支撐件46,該支撐件配備一對移動架47、48,該移動架均安裝成能夠在由上框架25承載的導軌49、50上可滑動地安裝。移動架47、48或者導軌49、50有利地包括多個滾動體,所述滾動體能夠與相關移動架47、48或者導軌49、50所承載的滾動軌道配合。移動組件41、42安裝成能夠相對于上框架25平行于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與它們面對的支承表面33、34沿縱向滑動。
此外,每個移動組件41、42包括第一夾具43和第二夾具44,所述第一夾具具有布置成平行于并面對側面模具元件之一28的支承表面33、34的夾緊面,所述第二夾具具有布置成平行于并面對另一側面模具元件27的支承表面33、34的夾緊面。因此,當上框架25處于其折彎位置中時,夾具43、44能夠將拐角部件1的翼15、16牢固地壓靠于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支承表面33、34。
夾具43、44安裝成通過引導裝置能夠在支撐件46上沿與其夾緊面正交的方向移動。對于每個夾具43、44,引導裝置包括兩個引導管51,所述引導管由夾具43、44承載、與所述夾具43、44的夾緊面正交地取向并且在形成于支撐件46中的鏜孔內部滑動。此外,多個壓縮彈簧52在支撐件46和每個夾具43、44之間施加彈性力。為此,每個壓縮彈簧52均包括安置在支撐件46中形成的盲孔內部的第一端以及安置在夾具43、44中形成的盲孔內部的第二端。根據未示出的一個替代性實施例,壓縮彈簧52可以用氣體驅動缸代替。
第一移動組件41的沖刀45面對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第一半腔部分布置,并且第二移動組件41的沖刀53面對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第二半腔部分布置。因此,當上框架25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沖刀45、53嵌入由側面模具元件27、28形成的腔的內部以形成波紋21的末端部分21a、21b。
尤其如圖19所示,沖刀45、53包括主體54和兩個刀片55、56。主體54具有v形截面,該v形截面具有與面對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腔互補的形狀。兩個刀片55、56能夠定位成當移動組件41、42處于其緊靠位置時位于中心沖頭40的兩側上。刀片45、53因此使得能夠在中心部分21c的兩側形成波紋21的末端部分21a、21b的延長線。
關于圖9、13和17,可以看到每個移動組件41、42包括凸輪面57,該凸輪面設計成,當上框架25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該凸輪面與下框架24承載的凸輪隨動件58配合(見圖13和17)。凸輪隨動件58在這里是圍繞水平軸線活動安裝的滑輪,所述水平軸線沿橫向延伸。凸輪面57取向成使得當上框架25從其靜止位置朝向其折彎位置移動時,凸輪隨動件58對凸輪面57施加壓力,該壓力傾向于使移動組件41、42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在所示實施例中,凸輪隨動件58在待形成的波紋的縱向平面內布置在兩個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兩側上,并且凸輪面57在沖刀45、53的平面內固定至移動組件。
下面將詳細說明折彎裝置的使用方法。
首先,將金屬板預先彎曲以形成拐角部件1,所述拐角部件包括關于峰脊17相對于彼此傾斜的兩個翼15、16。
然后,將如此形成的拐角部件1抵靠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支承表面33、34放置(見圖4和7至10)。拐角部件1的凸角朝向下框架24取向,使得翼15、16的內表面抵靠于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支承表面33、34上。
當拐角部件1已正確定位后,將上框架25從其靜止位置(如圖4和7至10所示)向下移動。在上框架25朝向其行程終點位置的移動過程中,夾具43、44將拐角部件1的翼15、16牢固地壓靠于側面模具元件27、28的支承表面33、34。
然后,中心沖頭40嵌入中心模具元件26的腔的內部以形成波紋21的中心部分21c,并且沖刀45、53嵌入由側面模具元件27、28形成的腔的內部以形成波紋21的末端部分21a、21b。
同時,由上框架25承載的凸輪隨動件37與側面模具元件27、28承載的凸輪面36發生接觸,以將側面模具元件27、28朝向其緊靠位置移動。因此,在形成波紋21的同時側面模具元件27、28向其緊靠位置的移動使得可以確保在金屬板的折彎過程中不改變或者很少改變金屬板的厚度。因為對于金屬板來說重要的是具有恒定的厚度以便不損害其機械性質。
此外,由下框架24承載的凸輪隨動件58將抵靠由移動組件41、42承載的凸輪面57。因此,沖刀45、53在朝向下框架24移動的同時彼此靠近,從而在中心部分21c的兩側上形成波紋21的末端部分21a、21b的延長線,并形成凹陷22從而使得波紋21的中心部分21c穿入末端部分21a、21b的內部。
盡管已參照多個具體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是很明顯的是本發明完全不限于此并且它包括所描述的裝置的技術等價物以及它們的組合,其中所述技術等價物以及它們的組合落在本發明范圍內。
動詞“包括”、“包含”或“具有”或者其變型的使用不排除權利要求中所提及的以外的其他元件或其他步驟的存在。用于元件或步驟的量詞“一”或“一個”的使用不排除多個這種元件或步驟的存在,除非有相反的說明。
在權利要求中,所有放在括號中的附圖標記不應當解釋為對權利要求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