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自動化裝配流水線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旋鈕開關智能裝配流水線。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產品裝配生產線上,工人需要將多個配件進行組裝,造成流水線工作臺設備需占用較大空間擺放,還要面對頻繁橫向或縱向換線作業,操作員走動作業范圍大,其動作幅度也大,勞動強度高,易疲勞,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而流水線工作臺設備占用較大空間的主要原因是大多采用直線式皮帶流水線進行裝配,皮帶傳送時只要皮帶面朝上一側進行加工,而皮帶面朝下一側處于空行程狀態,對于多工位產品裝配需要多組皮帶傳送產品,從而導致了占用空間大的問題。
如中國專利號為:2011104581857,專利名稱為萬能裝配生產流水線裝置的發明專利,通過在流水線上設置滑動工裝底盤加強流水線上工件裝配的靈活性,使工件可任意轉動角度,方便裝配,減輕了勞動強度,以此提高了生產效率。兩條生產線共用一套動力線,降低了造價。然而提高工件裝配靈活度只是針對個別產品,而且效率也不會大幅度提高,即使用一套動力線帶動兩條生產線來降低造價,仍會占用大量面積,兩條生產線仍會產生較高的生產成本。
如中國專利號為:2014101939483,專利名稱為一種流水線裝配工作臺的發明專利,其技術方案的要點是所述的機架上鉸接有可自動傳輸的橫向輸送裝置,在所述的橫向輸送裝置下方設有從所述的橫向輸送裝置內伸出于所述的橫向輸送裝置上方承接工件并縱向移載輸送的縱向移載輸送裝置,在所述的機架與所述的橫向輸送裝置之間設有驅動所述的橫向輸送裝置翻轉的翻轉機構。結構緊湊,將移載裝置組合到傳輸滾筒機構之間,可將橫向輸送自動換線為縱向輸送,設備占用空間更小,提高空間利用率,減少了人員走動,且工作臺可自動升降和翻轉一定角度,可以按照不同人員的身高配合作業,更加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大幅減小操作員動作幅度,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而這種改進也只能針對工作人員進行調整,方便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升的效率比較有限,也是無法達到大幅度提升。
現有的組裝流水線也多為直線式皮帶流水線,皮帶輪軸水平安裝,皮帶有一半處于空行程位置,皮帶利用率低,對于多工位組裝線要求流水線占用的長度空間較大,不利于現代工廠的設備布局。
現有一種旋鈕開關,如圖1所示,包括相扣合的底蓋及上蓋,所述底蓋及上蓋通過一螺絲鎖緊,底蓋中部可轉動設置有轉盤,底蓋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于電性連接的7字型彈片,左側為左彈片,右側為右彈片,左彈片與右彈片分別一邊固定于底蓋端部而另一邊伸向螺絲一側呈對稱布置,轉盤底部設置有對稱的接觸凸起,接觸凸起間套設有電性相連通的觸片,而轉盤上方的螺絲上套設有墊圈。使用時轉盤可不斷轉動,每轉動90°可改變電性通斷狀態,不斷循環。考慮到旋鈕開關制作成本及售賣價格,采用現有的組裝流水線生產還是手工生產都難以達到節能批量的生產,生產效率低,制作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公開一種旋鈕開關智能裝配流水線。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旋鈕開關智能裝配流水線,包括機臺,所述機臺上設置有沿跑道狀軌跡傳送的傳送帶及驅動傳送帶的步進電機,所述傳送帶為豎直放置,傳送帶內側圍合出一安置區,安置區內排列豎立有多個T型架,傳送帶外側設置有與其傳送軌跡對應的導軌,所述導軌包括兩側分別直線延伸且平行的加工部及連接同一側加工部兩端的弧形連接部,所述T型架兩臂分別垂直伸向加工部,所述導軌上放置有多個基座,所述傳送帶設置有多個拉塊,所述基座一側設置有套設于拉塊上的拉槽,所述拉塊兩側分別設置有豎直向上延伸的拉柱,所述拉槽可活動套設與拉柱上,所述機臺上設置有與T型架臂部一一對應的用于固定基座的定位組件,所述基座外側設置有V型槽,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與V型槽匹配的定位插塊及驅動定位插塊伸入V型槽的定位氣缸。
本發明工作原理如下:
生產時通過步進電機驅動傳送帶運動,基座放置于導軌上,導軌對基座起到支撐作用,而與傳動帶連接的拉塊同時與基座的拉槽連接,傳送帶帶動基座做同步移動。由于傳動帶為豎直放置,因此基座在機臺上不斷的循環運動,根據生產需要只需將產品放置于基座上,在導軌外側任一位置設置加工點均可對產品進行加工,完全利用了傳送帶整個循環過程的位置,與常規水平放置傳送帶的生產線生產方式相比,節省了更多的設備占地面積,耗能更小,尤其傳送帶的位置得到完全的利用,生產效率可達到常規生產線兩倍以上。根據加工點的定位需要設置定位組件,通過定位插塊與V型槽配合可對基座進行精準的中心定位,保證加工精度。
進一步的,所述T型架的臂部沿傳送帶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螺絲置入組件、底蓋置入組件、左彈片置入組件、右彈片置入組件、轉盤置入組件、檢測組件、上蓋置入組件、踢廢組件,所述機臺還設置有多個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支架及設置于支架上的導向塊和轉軸,所述轉軸豎直貫穿支架,轉軸上端套設有定位塊,定位塊設置有分別反向延伸的凸起,支架上設置有與定位塊轉動方向位置對應的限位塊,所述導向塊設置有導槽,所述導槽內可滑動設置有推桿,所述推桿垂直連接轉軸,所述轉軸與推桿設置有相匹配的嚙合齒,推桿一端連接有推動氣缸,所述限位塊包括設置于支架上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分別設置有與定位塊轉動方向對應限位螺絲。
推動氣缸驅動推桿滑動,推桿通過嚙合齒驅動轉軸轉動,再通過限位塊與定位塊配合,限制轉軸轉動角度,在定位塊轉動的方向上設置限位螺絲,通過限位螺絲頂住定位塊上的凸起,從而精確控制轉軸的轉動角度。
進一步的,所述基座內側設置有兩個拉槽,所述拉槽分別套設于相鄰拉塊間相挨近的拉柱上。
由于相鄰拉塊間存在一段空白的傳送帶,使拉塊能夠順暢通過弧形連接部,將基座套設于相鄰拉塊間相挨近的拉柱上,通過弧形連接部時通過拉槽與拉柱配合,使基座傳送時通過弧形連接部更為平穩,防止基座動作僵硬,使過渡穩定,提高生產的穩定性。
進一步的,所述導軌上至少設置有一組滾輪,所述滾輪呈圓柱狀;所述加工部包括條形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表面中部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有安裝槽,所述滾輪等距排列安裝于安裝槽內;所述弧形連接部包括呈半圓形的弧形導桿,所述滾輪等角度排列于弧形導桿外側,所述弧形導桿設置有多個固定支腳于機臺連接;所述滾輪頂面與拉柱底面平齊使基座呈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外側設置有多個定位平臺,所述定位組件安裝于定位平臺上。
設置滾輪使基座傳送時可通過滾輪更為平滑過渡,減小摩擦力,由于滾輪起到承載作用,選用圓柱狀的滾輪具有較大的承載面積,受力均勻,傳送穩定。支撐板上表面中部沿其長度方向開設安裝槽并將滾輪等距排布與安裝槽內,滾輪受壓時支撐板及滾輪的受力更為均勻。弧形連接部將滾輪設置于弧形導桿外側,將基座受力點外移,防止基座通過弧形連接部時受弧形面影響造成脫落情況,保證生產的穩定。滾輪作為基座的主要支撐點,而拉柱作為基座的驅動件,將拉柱底面與滾輪頂面設置在同一平面,能夠使基座呈水平傳送,傳送穩定,便于加工,加工精度高。
進一步的,所述螺絲置入組件包括驅動組件、螺絲送料槽及螺絲輸出塊,所述支架一側固定有螺絲輸出塊且可轉動設置有螺絲轉盤,所述螺絲轉盤上設置有螺絲嵌入槽,所述螺絲送料槽一端伸向螺絲嵌入槽,所述螺絲轉盤與轉軸連接,所述螺絲輸出塊上設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及螺絲嵌入槽與轉軸的連線成一夾角。所述基座上豎直設置有入料管,所述入料管與出料管可通過管道連接,T型架臂部設置有驅動入料管下移的螺絲置入氣缸。
送料槽一端連接任一現有的震動送料盤,送料槽另一端與螺絲嵌入槽對齊,此時螺絲由震動送料盤傳送至螺絲嵌入槽。驅動組件驅動轉軸轉動,轉軸帶動螺絲轉盤轉動,通過限位塊與定位塊配合,限定轉軸的轉動角度,使螺絲嵌入槽轉動到行程終點時與出料管對齊,螺絲由螺絲嵌入槽傳送至出料管再傳送至入料管,由螺絲置入氣缸驅動入料管伸向基座實現螺絲置入。
進一步的,所述底蓋置入組件包括底蓋送料槽、設置于底蓋送料槽上方的底蓋氣缸夾及驅動底蓋氣缸夾移動的底蓋位移組件,所述基座上相對設置有螺絲固定塊,所述螺絲固定塊相對一側分別設置有弧形的螺絲夾緊槽,所述螺絲固定塊另一側分別連接有驅動其移動的螺絲固定氣缸,所述底蓋位移組件包括可橫向滑動設置于T型架臂部的底蓋橫滑塊及驅動底蓋橫滑塊移動的底蓋橫向氣缸,所述底蓋橫滑塊上設置有可豎直滑動的底蓋豎滑塊及驅動底蓋豎滑塊移動的底蓋豎向氣缸,所述底蓋豎滑塊下端連接底蓋氣缸夾。
將螺絲放置于基座上,通過螺絲固定氣缸驅動相對設置的螺絲固定塊對螺絲進行夾緊固定,防止螺絲傾斜,保證底蓋放置時與螺絲的精確對位,最后通過底蓋位移組件驅動底蓋氣缸夾將底蓋由底蓋送料槽傳送至基座上,與螺絲對應放置,使螺絲相應植入底蓋上,其中底蓋送料槽可連接任一現有的震動送料盤進行有序送料,保證底蓋準確的傳送。
進一步的,所述左彈片置入組件包括驅動組件,所述轉軸下端固定有左彈片氣缸夾,T型架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左彈片橫向滑塊及驅動左彈片橫向滑塊移動的左彈片橫向氣缸,左彈片橫向滑塊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左彈片豎向滑塊及驅動左彈片豎向滑塊移動的左彈片豎向氣缸,所述左彈片豎向滑塊連接支架;所述右彈片置入組件包括驅動組件,所述轉軸下端固定有右彈片氣缸夾,T型架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右彈片橫向滑塊及驅動右彈片橫向滑塊移動的右彈片橫向氣缸,右彈片橫向滑塊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右彈片豎向滑塊及驅動右彈片豎向滑塊移動的右彈片豎向氣缸,所述右彈片豎向滑塊連接支架;左彈片置入組件與右彈片置入組件的轉軸轉動方向相反且下方分別設置有彈片送料槽。
由于左彈片及右彈片為相對設置,實際為結構相同位置不同的的7字型折角結構,通過彈片送料槽同個方向送料,彈片送料槽可連接任一現有技術震動盤進行送料,通過驅動組件驅動左彈片氣缸夾及右彈片氣缸夾轉動,轉軸的轉向相反即可實現對位安裝。左彈片氣缸夾通過左彈片橫向氣缸及左彈片豎向氣缸實現位移送料,右彈片氣缸夾通過右彈片橫向氣缸及右彈片豎向氣缸實現位移送料。
進一步的,所述轉盤置入組件包括驅動組件,所述轉軸下端固定有轉盤氣缸夾,轉盤氣缸夾夾持有抽氣機,抽氣機連接有吸附盤,吸附盤下方設置有轉盤送料槽,T型架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轉盤橫向滑塊及驅動轉盤橫向滑塊移動的轉盤橫向氣缸,轉盤橫向滑塊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轉盤豎向滑塊及驅動轉盤豎向滑塊移動的轉盤豎向氣缸,所述轉盤豎向滑塊連接支架。
通過抽氣機驅動吸附盤吸附轉盤,再通過轉盤橫向氣缸及轉盤豎向氣缸將轉盤移動至基座相應位置并下壓,同時驅動組件驅動轉盤旋轉,使轉盤旋入左彈片與右彈片之間,實現安裝。
進一步的,所述檢測組件包括驅動組件,所述支架底部固定有測試架,所述轉軸可轉動貫穿測試架且轉軸底部設置有防滑層,所述測試架下端設置有一對測試探針,T型架臂部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測試滑塊及驅動測試滑塊移動的測試氣缸,所述測試滑塊與支架連接。
測試探針可連接任一現有測試裝置來進行電性通斷的測試,同時測試探針連接任一現有的數據采集裝置對每個旋鈕開關的個數及測試結果進行記錄,實現一一對應的數據采集,方便后續良品與不良品的區分。通過測試氣缸驅動測試探針下移插入旋鈕開關相應位置,驅動組件通過轉軸使轉盤轉動打開旋鈕開關進行測試,此處轉軸底部的防滑層可優選為優力膠。
進一步的,所述上蓋置入組件包括驅動組件及設置于驅動組件下方的上蓋送料槽,所述轉軸下端垂直連接有上蓋支撐板,所述上蓋支撐板端部固定有上蓋氣缸夾,T型架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上蓋橫向滑塊及驅動上蓋橫向滑塊移動的上蓋橫向氣缸,上蓋橫向滑塊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上蓋豎向滑塊及驅動上蓋豎向滑塊移動的上蓋豎向氣缸,所述上蓋豎向滑塊連接支架;所述踢廢組件包括驅動組件,所述轉軸下端垂直連接有踢廢支撐板,所述踢廢支撐板端部固定有踢廢氣缸夾,T型架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踢廢橫向滑塊及驅動踢廢橫向滑塊移動的踢廢橫向氣缸,踢廢橫向滑塊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踢廢豎向滑塊及驅動踢廢豎向滑塊移動的踢廢豎向氣缸,所述踢廢豎向滑塊連接支架。
上蓋送料槽可連接任一現有震動盤輸送上蓋,工作時通過上蓋氣缸夾夾持上蓋,驅動組件使上蓋支撐板以轉軸為軸心旋轉,最后通過上蓋橫向氣缸及上蓋豎向氣缸將上蓋移動至基座上相應位置置入。踢廢組件在踢廢氣缸夾夾持基座上產品后通過踢廢橫向氣缸及踢廢豎向氣缸將產品移動至預定存放位置,對于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驅動組件驅使踢廢支撐板以轉軸為軸心轉動至另一預定存放位置,實現踢廢分類。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
本發明將傳動帶豎直放置,使基座在機臺上不斷的循環運動,在導軌外側設置定位組件對基座進行定位加工,在傳送帶內側設置T型架,而T型架臂部與定位組件一一對應且在T型架臂部設置相應加工機構,完全利用了傳送帶整個循環過程的位置,與常規水平放置傳送帶的生產線生產方式相比,節省了更多的設備占地面積,耗能更小,尤其傳送帶的位置得到完全的利用,生產效率可達到常規生產線兩倍以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旋鈕開關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弧形導桿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支撐板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拉塊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基座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驅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驅動組件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螺絲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螺絲置入組件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底蓋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底蓋置入組件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左彈片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右彈片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轉盤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測試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上蓋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上蓋置入組件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踢廢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踢廢組件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7為本發明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圖28為本發明實施例2另一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9為本發明實施例2彈片壓緊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30為本發明實施例2墊圈置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31為本發明實施例2墊圈置入組件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2為本發明實施例2墊圈壓緊組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旋鈕開關智能裝配流水線,如圖1-圖26所示,包括機臺1,所述機臺100上設置有沿跑道狀軌跡傳送的傳送帶101及驅動傳送帶101的步進電機102,所述傳送帶101為豎直放置,傳送帶101內側圍合出一安置區,安置區內排列豎立有多個T型架103,傳送帶101外側設置有與其傳送軌跡對應的導軌104,所述導軌104包括兩側分別直線延伸且平行的加工部120及連接同一側加工部120兩端的弧形連接部130,所述T型架103兩臂分別垂直伸向加工部120,所述導軌104上放置有多個基座105,所述傳送帶101設置有多個拉塊106,所述基座105一側設置有套設于拉塊106上的拉槽107,所述拉塊106兩側分別設置有豎直向上延伸的拉柱108,所述拉槽107可活動套設與拉柱108上,所述機臺100上設置有與T型架103臂部一一對應的用于固定基座105的定位組件140,所述基座105外側設置有V型槽109,所述定位組件140包括與V型槽109匹配的定位插塊110及驅動定位插塊110伸入V型槽109的定位氣缸111。
所述T型架103的臂部沿傳送帶101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螺絲置入組件200、底蓋置入組件300、左彈片置入組件400、右彈片置入組件500、轉盤置入組件600、檢測組件700、上蓋置入組件800、踢廢組件900,所述機臺1還設置有多個驅動組件1000,所述驅動組件1000包括支架1100及設置于支架1100上的導向塊1200和轉軸1300,所述轉軸1300豎直貫穿支架1100,轉軸1300上端套設有定位塊1400,定位塊1400設置有分別反向延伸的凸起1500,支架1100上設置有與定位塊1400轉動方向位置對應的限位塊,所述導向塊1200設置有導槽,所述導槽內可滑動設置有推桿1700,所述推桿1700垂直連接轉軸1300,所述轉軸1300與推桿1700設置有相匹配的嚙合齒,推桿1700一端連接有推動氣缸1800,所述限位塊包括設置于支架1100上的限位板1600,所述限位板1600上分別設置有與定位塊1400轉動方向對應限位螺絲1900。
所述基座105內側設置有兩個拉槽112,所述拉槽112分別套設于相鄰拉塊106間相挨近的拉柱108上。
所述導軌104上至少設置有一組滾輪113,所述滾輪113呈圓柱狀;所述加工部120包括條形的支撐板114,所述支撐板114上表面中部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有安裝槽115,所述滾輪113等距排列安裝于安裝槽115內;所述弧形連接部130包括呈半圓形的弧形導桿116,所述滾輪113等角度排列于弧形導桿116外側,所述弧形導桿116設置有多個固定支腳117與機臺連接;所述滾輪113頂面與拉柱108底面平齊使基座105呈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114外側設置有多個定位平臺118,所述定位組件安裝于定位平臺118上。
所述螺絲置入組件200包括驅動組件1000、螺絲送料槽201及螺絲輸出塊202,所述支架1100一側固定有螺絲輸出塊202且可轉動設置有螺絲轉盤203,所述螺絲轉盤203上設置有螺絲嵌入槽204,所述螺絲送料槽201一端伸向螺絲嵌入槽204,所述螺絲轉盤203與轉軸1300連接,所述螺絲輸出塊202上設置有出料管205,所述出料管205及螺絲嵌入槽204與轉軸1300的連線成一夾角。所述基座105上豎直設置有入料管206,所述入料管206與出料管205可通過管道連接,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驅動入料管206下移的螺絲置入氣缸207。
所述底蓋置入組件300包括底蓋送料槽301、設置于底蓋送料槽301上方的底蓋氣缸夾302及驅動底蓋氣缸夾302移動的底蓋位移組件,所述基座105上相對設置有螺絲固定塊303,所述螺絲固定塊303相對一側分別設置有弧形的螺絲夾緊槽304,所述螺絲固定塊303另一側分別連接有驅動其移動的螺絲固定氣缸305,所述底蓋位移組件包括可橫向滑動設置于T型架103臂部的底蓋橫滑塊306及驅動底蓋橫滑塊306移動的底蓋橫向氣缸307,所述底蓋橫滑塊306上設置有可豎直滑動的底蓋豎滑塊308及驅動底蓋豎滑塊308移動的底蓋豎向氣缸309,所述底蓋豎滑塊308下端連接底蓋氣缸夾302。
所述左彈片置入組件4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固定有左彈片氣缸夾401,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左彈片橫向滑塊402及驅動左彈片橫向滑塊402移動的左彈片橫向氣缸403,左彈片橫向滑塊402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左彈片豎向滑塊404及驅動左彈片豎向滑塊404移動的左彈片豎向氣缸405,所述左彈片豎向滑塊404連接支架1100;所述右彈片置入組件5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固定有右彈片氣缸夾501,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右彈片橫向滑塊502及驅動右彈片橫向滑塊502移動的右彈片橫向氣缸503,右彈片橫向滑塊502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右彈片豎向滑塊504及驅動右彈片豎向滑塊504移動的右彈片豎向氣缸505,所述右彈片豎向滑塊504連接支架1100;左彈片置入組件400與右彈片置入組件500的轉軸1300轉動方向相反且下方分別設置有彈片送料槽450。
所述轉盤置入組件6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固定有轉盤氣缸夾601,轉盤氣缸夾601夾持有抽氣機602,抽氣機602連接有吸附盤603,吸附盤603下方設置有轉盤送料槽604,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轉盤橫向滑塊605及驅動轉盤橫向滑塊605移動的轉盤橫向氣缸606,轉盤橫向滑塊605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轉盤豎向滑塊607及驅動轉盤豎向滑塊607移動的轉盤豎向氣缸608,所述轉盤豎向滑塊607連接支架1100。
所述檢測組件7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支架1100底部固定有測試架701,所述轉軸1300可轉動貫穿測試架701且轉軸1300底部設置有防滑層702,所述測試架701下端設置有一對測試探針703,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測試滑塊704及驅動測試滑塊704移動的測試氣缸705,所述測試滑塊704與支架1100連接。
所述上蓋置入組件800包括驅動組件1000及設置于驅動組件1000下方的上蓋送料槽801,所述轉軸1300下端垂直連接有上蓋支撐板802,所述上蓋支撐板802端部固定有上蓋氣缸夾803,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上蓋橫向滑塊804及驅動上蓋橫向滑塊804移動的上蓋橫向氣缸805,上蓋橫向滑塊804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上蓋豎向滑塊806及驅動上蓋豎向滑塊806移動的上蓋豎向氣缸807,所述上蓋豎向滑塊806連接支架1100;所述踢廢組件9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垂直連接有踢廢支撐板901,所述踢廢支撐板901端部固定有踢廢氣缸夾902,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踢廢橫向滑塊903及驅動踢廢橫向滑塊903移動的踢廢橫向氣缸904,踢廢橫向滑塊903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踢廢豎向滑塊905及驅動踢廢豎向滑塊905移動的踢廢豎向氣缸906,所述踢廢豎向滑塊905連接支架1100。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旋鈕開關智能裝配流水線,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針對的旋鈕開關的轉盤上加設了墊圈,如圖1-圖32所示,包括機臺1,所述機臺100上設置有沿跑道狀軌跡傳送的傳送帶101及驅動傳送帶101的步進電機102,所述傳送帶101為豎直放置,傳送帶101內側圍合出一安置區,安置區內排列豎立有多個T型架103,傳送帶101外側設置有與其傳送軌跡對應的導軌104,所述導軌104包括兩側分別直線延伸且平行的加工部120及連接同一側加工部120兩端的弧形連接部130,所述T型架103兩臂分別垂直伸向加工部120,所述導軌104上放置有多個基座105,所述傳送帶101設置有多個拉塊106,所述基座105一側設置有套設于拉塊106上的拉槽107,所述拉塊106兩側分別設置有豎直向上延伸的拉柱108,所述拉槽107可活動套設與拉柱108上,所述機臺100上設置有與T型架103臂部一一對應的用于固定基座105的定位組件140,所述基座105外側設置有V型槽109,所述定位組件140包括與V型槽109匹配的定位插塊110及驅動定位插塊110伸入V型槽109的定位氣缸111。
所述T型架103的臂部沿傳送帶101傳送方向依次設置有螺絲置入組件200、底蓋置入組件300、左彈片置入組件400、右彈片置入組件500、彈片壓緊組件2000、轉盤置入組件600、墊圈置入組件3000、墊圈壓緊組件4000、檢測組件700、上蓋置入組件800、踢廢組件900,所述機臺1還設置有多個驅動組件1000,所述驅動組件1000包括支架1100及設置于支架1100上的導向塊1200和轉軸1300,所述轉軸1300豎直貫穿支架1100,轉軸1300上端套設有定位塊1400,定位塊1400設置有分別反向延伸的凸起1500,支架1100上設置有與定位塊1400轉動方向位置對應的限位塊,所述導向塊1200設置有導槽,所述導槽內可滑動設置有推桿1700,所述推桿1700垂直連接轉軸1300,所述轉軸1300與推桿1700設置有相匹配的嚙合齒,推桿1700一端連接有推動氣缸1800,所述限位塊包括設置于支架1100上的限位板1600,所述限位板1600上分別設置有與定位塊1400轉動方向對應限位螺絲1900。
所述基座105內側設置有兩個拉槽112,所述拉槽112分別套設于相鄰拉塊106間相挨近的拉柱108上。
所述導軌104上至少設置有一組滾輪113,所述滾輪113呈圓柱狀;所述加工部120包括條形的支撐板114,所述支撐板114上表面中部沿其長度方向開設有安裝槽115,所述滾輪113等距排列安裝于安裝槽115內;所述弧形連接部130包括呈半圓形的弧形導桿116,所述滾輪113等角度排列于弧形導桿116外側,所述弧形導桿116設置有多個固定支腳117與機臺連接;所述滾輪113頂面與拉柱108底面平齊使基座105呈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114外側設置有多個定位平臺118,所述定位組件安裝于定位平臺118上。
所述螺絲置入組件200包括驅動組件1000、螺絲送料槽201及螺絲輸出塊202,所述支架1100一側固定有螺絲輸出塊202且可轉動設置有螺絲轉盤203,所述螺絲轉盤203上設置有螺絲嵌入槽204,所述螺絲送料槽201一端伸向螺絲嵌入槽204,所述螺絲轉盤203與轉軸1300連接,所述螺絲輸出塊202上設置有出料管205,所述出料管205及螺絲嵌入槽204與轉軸1300的連線成一夾角。所述基座105上豎直設置有入料管206,所述入料管206與出料管205可通過管道連接,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驅動入料管206下移的螺絲置入氣缸207。
所述底蓋置入組件300包括底蓋送料槽301、設置于底蓋送料槽301上方的底蓋氣缸夾302及驅動底蓋氣缸夾302移動的底蓋位移組件,所述基座105上相對設置有螺絲固定塊303,所述螺絲固定塊303相對一側分別設置有弧形的螺絲夾緊槽304,所述螺絲固定塊303另一側分別連接有驅動其移動的螺絲固定氣缸305,所述底蓋位移組件包括可橫向滑動設置于T型架103臂部的底蓋橫滑塊306及驅動底蓋橫滑塊306移動的底蓋橫向氣缸307,所述底蓋橫滑塊306上設置有可豎直滑動的底蓋豎滑塊308及驅動底蓋豎滑塊308移動的底蓋豎向氣缸309,所述底蓋豎滑塊308下端連接底蓋氣缸夾302。
所述左彈片置入組件4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固定有左彈片氣缸夾401,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左彈片橫向滑塊402及驅動左彈片橫向滑塊402移動的左彈片橫向氣缸403,左彈片橫向滑塊402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左彈片豎向滑塊404及驅動左彈片豎向滑塊404移動的左彈片豎向氣缸405,所述左彈片豎向滑塊404連接支架1100;所述右彈片置入組件5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固定有右彈片氣缸夾501,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右彈片橫向滑塊502及驅動右彈片橫向滑塊502移動的右彈片橫向氣缸503,右彈片橫向滑塊502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右彈片豎向滑塊504及驅動右彈片豎向滑塊504移動的右彈片豎向氣缸505,所述右彈片豎向滑塊504連接支架1100;左彈片置入組件400與右彈片置入組件500的轉軸1300轉動方向相反且下方分別設置有彈片送料槽450。
所述彈片壓緊組件2000包括可豎直滑動設置于T型架103臂部的彈片壓緊滑塊2100及驅動彈片壓緊滑塊2100移動的彈片壓緊氣缸2200,所述彈片壓緊滑塊2100底部設置有彈片壓板2300,所述彈片壓板2300底部設置有壓緊左彈片及右彈片的V型壓槽2400。
所述轉盤置入組件6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固定有轉盤氣缸夾601,轉盤氣缸夾601夾持有抽氣機602,抽氣機602連接有吸附盤603,吸附盤603下方設置有轉盤送料槽604,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轉盤橫向滑塊605及驅動轉盤橫向滑塊605移動的轉盤橫向氣缸606,轉盤橫向滑塊605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轉盤豎向滑塊607及驅動轉盤豎向滑塊607移動的轉盤豎向氣缸608,所述轉盤豎向滑塊607連接支架1100。
所述墊圈置入組件3000包括可橫向滑動設置于T型架103臂部的墊圈橫向滑塊3100及驅動墊圈橫向滑塊3100移動的墊圈橫向氣缸3200,所述墊圈橫向滑塊3100上設置有可豎直滑動的墊圈豎向滑塊3300及驅動墊圈豎向滑塊3300移動的墊圈豎向氣缸3400,所述墊圈豎向滑塊3300底部設置有墊圈吸附管3500,所述墊圈吸附管3500中部設置有伸入墊圈中心的墊圈定位凸起3600,所述墊圈吸附管3500下方設置有墊圈送料槽3700,所述墊圈送料槽3700可連接任一現有震動盤輸送墊圈,所述墊圈吸附管3500可通過管道連接任一現有吸氣機。
所述墊圈壓緊組件4000包括設置于T型架103臂部的墊圈壓緊氣缸4100,所述墊圈壓緊氣缸4100連接有可被其驅動豎直下移的墊圈壓塊4200,所述墊圈壓塊4200底部設置有墊圈壓管4300,所述墊圈壓管4300中心設置有允許螺絲穿過的螺絲避空孔。
所述檢測組件7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支架1100底部固定有測試架701,所述轉軸1300可轉動貫穿測試架701且轉軸1300底部設置有防滑層702,所述測試架701下端設置有一對測試探針703,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測試滑塊704及驅動測試滑塊704移動的測試氣缸705,所述測試滑塊704與支架1100連接。
所述上蓋置入組件800包括驅動組件1000及設置于驅動組件1000下方的上蓋送料槽801,所述轉軸1300下端垂直連接有上蓋支撐板802,所述上蓋支撐板802端部固定有上蓋氣缸夾803,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上蓋橫向滑塊804及驅動上蓋橫向滑塊804移動的上蓋橫向氣缸805,上蓋橫向滑塊804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上蓋豎向滑塊806及驅動上蓋豎向滑塊806移動的上蓋豎向氣缸807,所述上蓋豎向滑塊806連接支架1100;所述踢廢組件900包括驅動組件1000,所述轉軸1300下端垂直連接有踢廢支撐板901,所述踢廢支撐板901端部固定有踢廢氣缸夾902,T型架103臂部設置有可橫向滑動的踢廢橫向滑塊903及驅動踢廢橫向滑塊903移動的踢廢橫向氣缸904,踢廢橫向滑塊903設置有可豎直移動的踢廢豎向滑塊905及驅動踢廢豎向滑塊905移動的踢廢豎向氣缸906,所述踢廢豎向滑塊905連接支架1100。
以上為本發明的其中具體實現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顯而易見的替換形式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發明中所未詳細描述的技術細節均可通過現有技術中任一項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