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三通管件方面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及該填充物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異型三通件普遍采用管內灌鉛擠壓方式應用于空調蒸發器與冷凝器管的分路配件中,以此起連接輸導作用。采用這種灌鉛式三通件的制冷設備,具有制造成本低,生產材料普遍的特點,但由于鉛此種生產原料缺乏環保性,亦對人體健康具有致害性。眾所熟悉的空調制冷器,在其使用經一段時間之后,空調銅三通件內都會產生一定量的水垢,同時在鉛嚴重可引起人體重金屬中毒。灌鉛式三通件還需經過多次灌鉛、多次退鉛、多次液壓和拋光等而是多項工序,生產步驟及其繁瑣,有待改進。
針對上述現象,本申請團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花費三、四年的時間,研究出一款通過新型材料填充的三通件,克服灌鉛式三通件的有害性,實現分路配件中環保三通件的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上述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及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的加工工藝,采用自主研發的新型膏狀體代替傳統鉛灌三通件的方式,簡化工業制造工序,實現特別是制冷設備分路配件中的三通件更高品和環保性的特質。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
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其特征在于:三通件的內通管道中設有膏狀體,該膏狀體為膏狀或膠狀填充塑膠。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所述膏狀體包括硅酸鎂、硅酸鋁、硅酸鋇、硅酸鈣和烷烴類化合物。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所述膏狀體由按相同質量比配制的55%的硅酸鎂、15.9%的硅酸鋁、15.4%的硅酸鋇、1.1%的硅酸鈣和12.6%的烷烴類化合物調制而成。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成品三通件為T形或爪形或Y形或U形。
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加工工藝步驟:
1)調制:將硅酸鎂、硅酸鋁、硅酸鋇、硅酸鈣和烷烴類化合物調制成的膏狀體待用;
2)開料:將待加工的金屬管材設置好長度納入進行開料;
3)灌裝:將上述調制成的膏狀體由膏狀熔成膠狀,再將熔成的膏狀體灌裝至開完料的金屬管材中;
4)擠壓:將步驟3)中灌裝好的金屬管材擠壓成三通件;
5)退膠:于自動退膠機上將步驟4)擠壓成型的三通件退出灌入的膏狀體后,得到初成形的三通件;
6)退火:將步驟5) 退膠成形的三通件裝入退火爐中退火后取出;
7)折彎:將步驟6)退完火的三通件折彎,形成各種符合規定形狀的三通件;
8)平整:將步驟7)折彎好的三通件平端口和整形,得到成品三通件。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所述膏狀體由按質量比配制的55%的硅酸鎂、15.9%的硅酸鋁、15.4%的硅酸鋇、1.1%的硅酸鈣和12.6%的烷烴類化合物調制而成。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步驟2)中膏狀體灌裝至開完料的金屬管材中的方式包括灌裝機自動灌裝或全手動灌裝。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步驟5)中退膠成形三通件于溫度調至600度至650度的退火爐環境中退火1小時后,保溫30分鐘再取出。
于本發明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所述成品三通件為T形或爪形或Y形或U形。
本發明同背景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將新型材料形成的填充塑材灌充至三通件中,替代傳統工業中三通件使用灌鉛方式制造工序的繁瑣、克服生產材料不環保的缺陷,本發明設計的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克服傳統三通件用鉛灌的弊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環保化。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的加工工藝,采用調、灌、擠壓步驟等組合成型工藝,高效制造實現以往多次灌鉛的工藝加工缺陷,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和生產效率。本發明工藝構思精妙、制造高效、生產周期短、產品環保安全、具有使用壽命長及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中一種擠壓三通件的加工工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一種擠壓三通件的加工工藝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另一個實施方式中一種擠壓三通件的加工工藝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中一種擠壓三通件的加工工藝中膏狀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的實施例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方位詞,如有術語“中心”,“橫向”、“縱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方位和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敘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構造和操作,不能理解為限制本發明的具體保護范圍。
此外,如有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隱含指明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包括一個或者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描述中,“至少”的含義是一個或一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明中,除另有明確規定和限定,如有術語“組裝”、“相連”、“連接”術語應作廣義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也可以是機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相連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的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發明中,除非另有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結合說明書的附圖,通過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描述,使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請參看附圖1-4所示的,本發明提供較佳的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其特征在于:三通件1的內通管道中設有膏狀體2,該膏狀體2為膏狀或膠狀填充塑膠。所述膏狀體2包括硅酸鎂、硅酸鋁、硅酸鋇、硅酸鈣和烷烴類化合物。所述膏狀體2由按相同質量比配制的55%的硅酸鎂、15.9%的硅酸鋁、15.4%的硅酸鋇、1.1%的硅酸鈣和12.6%的烷烴類化合物調制而成。由此,硅酸鎂、硅酸鋁、硅酸鋇、硅酸鈣和烷烴類化合物按照上述的配比再結合生產工藝步序形成混合物質膏狀體2充灌于三通件1的內通管道中,得到為T形或爪形或Y形或U形的成品三通件1,本發明設計的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克服傳統三通件用鉛灌的弊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環保化。本發明產品具有結構科學、產品環保、使用壽命長及市場競爭強的優點。
一種擠壓三通件的新型填充物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加工工藝:1)調制:將硅酸鎂、硅酸鋁、硅酸鋇、硅酸鈣和烷烴類化合物調制成的膏狀體待用;2)開料:將待加工的金屬管材設置好長度納入進行開料;3)灌裝:將上述調制成的膏狀體由膏狀熔成膠狀,再將熔成的膏狀體灌裝至開完料的金屬管材中;4)擠壓:將步驟3)中灌裝好的金屬管材擠壓成三通件;5)退膠:于自動退膠機上將步驟4)擠壓成型的三通件退出灌入的膏狀體后,得到初成形的三通件; 6)退火:將步驟5) 退膠成形的三通件裝入退火爐中退火后取出;7)折彎:將步驟6)退完火的三通件折彎,形成各種符合規定形狀的三通件;8)平整:將步驟7)折彎好的三通件平端口和整形,得到成品三通件。所述膏狀體2由按質量比配制的55%的硅酸鎂、15.9%的硅酸鋁、15.4%的硅酸鋇、1.1%的硅酸鈣和12.6%的烷烴類化合物調制而成。其中,步驟2)中膏狀體2灌裝至開完料的金屬管材中的方式包括灌裝機自動灌裝或全手動灌裝。步驟5)中退膠成形三通件于溫度調至600度至650度的退火爐環境中退火1小時后,保溫30分鐘再取出。所述成品三通件1為T形或爪形或Y形或U形。
其中,如附圖4所示,所述膏狀體2由按百分比配制的55%的硅酸鎂、15.9%的硅酸鋁、15.4%的硅酸鋇、1.1%的硅酸鈣和12.6%的烷烴類化合物調制而成。加工過程中,上述步驟2)中膏狀體2灌裝至開完料的金屬管材中的方式包括灌裝機自動灌裝或全手動灌裝,自動灌裝:將上述調制成膏狀的膏體狀2裝入灌裝機的熔器中,將熔器溫度調至適當溫度熔成膠狀,再將完成開料的金屬管材裝入灌裝機的自動上料盤后進行自動灌裝;全手動灌裝:將完成開料的金屬管材裝入工裝中,再將上述調制成膏狀的膏體狀2放入熔器中熔成液態,人工用鋼勺手動灌裝轉入下工序擠壓。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5)中退膠成形三通件1于溫度調至600度至650度的退火爐環境中退火1小時后,保溫30分鐘再取出。如附圖1和附圖3所示,本發明中所述的成品三通件為T形或爪形或Y形或U形,可采用金屬紅銅或金屬鋁制作而成。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三通件在管材材料設置上還可以作不同的變換,并不限定于上述采用金屬紅銅或金屬鋁制造的方式。
傳統采用灌鉛的三通管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備料、開料、灌鉛、清鉛、鉆引孔、擠壓、鋸擠出端口、退鉛、退火、折彎、平端口和整形、酸洗等十幾道制作步驟:1)準備材料:金屬紅銅或鋁的盤管和鉛;2)開料:將金屬盤管裝入手自動開料機進行開料,設置長度,開好料后轉入下工序灌裝;3)灌鉛:將鉛裝入加熱熔器中,熔器中溫度調至適當溫度熔成液態,再將開的金屬管材裝入工裝中,人工用鋼勺手動灌裝,灌裝好后轉入下工序清鉛;4)清鉛:人工清鉛或半自動設備清鉛,清好后轉入下工序鉆引孔;5)鉆引孔:人工用臺式鉆床鉆引孔,鉆好后轉入下工序鉆擠壓;6)擠壓:將灌好的金屬管材放入液壓機的模具中,按下啟動按鈕進行擠壓,擠壓成T型三通件,轉入下工序鋸擠出端口;7)鋸擠出端口:人工用自制鋸床鋸好擠出端口轉入下工序退鉛;8)退鉛:人工用煤氣火焰槍加熱T型三通工件,退出內部鉛料后轉入下工序退火;9)退火:將成形的T型三通管裝入退火爐中,溫度調至600度至650度退火1小時,保溫30分鐘取出轉入下工序折彎;10)折彎:將退完火的T型三通管裝入自動折彎機的自動上料盤中,按下啟動按鈕進行空管自動折彎,折彎成爪形和Y形或U形三通管轉入下工序平端口和整形;11)平端口和整形:將折彎好的爪形和Y形或U形三通管裝入自動平端口和整形機的自動上料盤中,按下啟動按鈕進行自動平端口和整形,得到成品爪形和Y形或U形三通管轉入下工序酸洗;12)酸洗:將整形好的爪形和Y形或U形三通管放入酸水池中30秒鐘后轉入下工序清洗包裝出貨。由此得知,傳統鉛灌式的三通管件工業制作步驟繁瑣,填充物質結構簡單,有害性強,極不利于生存環境,改用本發明設計的填充塑膠3進行三通管件生產充灌,具有明顯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
實施例:
按百分比配制的55%的硅酸鎂、15.9%的硅酸鋁、15.4%的硅酸鋇、1.1%的硅酸鈣和12.6%的烷烴類化合物調制成膏狀的混合膏狀體2或液態待灌裝使用:第一步,開料:將金屬管材裝入自行開發的直管開料機中進行開料,并設置好開料長度,開好料后轉入下工序灌裝;第二步,灌裝:熔器中溫度調至適當溫度,將調制好待使用的混合膏狀體2裝入灌裝機的熔器中,使其熔成膠狀,再將第一步開料好的金屬管材裝入灌裝機的自動上料盤中進行自動灌裝。第三步,擠壓:將第二步灌好的金屬管材放入液壓機的模具中,按下啟動按鈕進行擠壓,擠壓成T型的三通件1,再進行退膠。第四步,退膠:將上步擠壓好的空管三通件1放入自開發的自動退膠機的自動上料盤中,按下啟動按鈕進行自動退膠出第二步灌入的膏狀體2后,得到成形的T型三通件1轉入下工序退火。第五步,退火:將退膠后成形的三通件1轉入火爐中,溫度調至600度至650度進行退火1小時后,保溫30分鐘再取出轉入下工序折彎。第六步,折彎:將退完火的T型三通件1裝入自行開發的自動折彎機的自動上料盤中,按下啟動按鈕進行空管自動折彎,折彎成U形的三通件1轉入下工序平端口和整形。最后,將折彎好U形的三通件1裝入自研發的自動平端口和整形機的自動上料盤中,得到成品三通件1后通過清洗工序即可包裝出貨。
本發明采用調、灌、擠壓步驟等組合成型工藝,克服傳統工業中使用灌鉛式三通件制造工序繁瑣、加工材料有害的缺陷,填補了環保型三通件在灌裝材料和生產方式上的空白,同時本發明的新型填充物產品具有高精密度、生產高效性和產品結構設計巧妙的優越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進。本發明工藝構思精妙、制造高效、生產周期短、產品環保安全、具有使用壽命長及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特點。因此,它是一款技術性、實用性和經濟性均優級的產品。
在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合一個實施例”、“優選地”、“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于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者示例中以合適方式結合。說明書的描述中連接的所述連接方式具有明顯的效果和實用效力。
通過上述的結構和原理的描述,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在本發明基礎上采用本領域公知技術的改進和替代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由各權利要求限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