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件切削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材料工程的發展,有色金屬合金材料由于其具有輕質、高強度等諸多優點而逐步替代笨重的粉末冶金制品,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使用有色金屬合金材料進行成型時,可以采用有色金屬合金擠壓設備直接擠壓成型,實現大批量生產。但這種批量生產的產品的尺寸精度很難精準控制,只能做為毛坯件來使用,而對于毛坯件的后續精加工只能依靠CNC數控加工中心來進行,導致有色金屬合金零件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異形非標準零件,由于產品形狀不規則,有較多的曲面與圓弧槽,依靠CNC數控加工,產品的尺寸也很難達到設計要求,導致產品的加工不良率與成本都比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對異性非標準零件進行高精度切削的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包括第一模與第二模,所述第一模設置在所述第二模上方,并相對所述第二模運動,在所述第一模上設置有分層切削模,所述分層切削模包括多片逐層設置的成型切刀,所述成型切刀的內緣尺寸沿遠離工件的方向遞增,在所述成型切刀內緣上設置有切削刀具,所述分層切削模能夠相對于第二模上下運動。
進一步地,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刀片為3-20片。
進一步地,相鄰兩片成型刀片之間距離為5-15mm。
進一步地,所述切削刀具設置有刀具前角、刀具后角以及前角過渡角。
進一步地,所述刀具前角為5-25°,所述刀具后角為0.25-3°。
進一步地,所述成型切刀內緣形狀與非標準零件內緣形狀相同。
進一步地,還包括底板,所述第二模設置在所述底板上。
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模上,還設置有卸料板。
進一步地,在所述底板上設置有模架導柱,在所述模架導柱上設置有沿模架導柱上下運動的模架,所述第一模設置在所述模架下表面。
進一步地,在所述底板下方還設置有卸料板頂出裝置。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通過分層切削模中多層成型刀片對工件內緣進行漸進式切削,將工件加工成異性非標準零件。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切削模具簡單易行,在實現異形非標準零件的大批量生產的前提下,保證異性非標準零件達到設計所要求的精度、表面粗糙度與應力形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立體圖;
其中:
1-模架、2-分層切削模、3-模架導柱、4-成型刀片、5-工件、6-卸料板、7-第二模、8-底板、9-頂桿、10-下頂出板、11-第一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汽車使用的有色金屬型材異性非標準零件內緣的切削模具,如圖1、圖2所示,包括底板8,在底板8的四角垂直設置有圓柱形模架導柱3,在模架導柱3上設置有模架1,模架1平行于底板8設置,并能夠沿模架導柱上下運動。
在底板8上表面,設置有第二模7,第二模7上設置有卸料板6,待切削的工件5放置在第二模7上,并通過卸料板6固定。在底板8的下表面,與卸料板6相對應的位置還設置有頂桿9與下頂出板10,當工件5切削完畢時,通過設置在下頂出板10上的頂桿9對卸料板6施力,使卸料板6將置于分層切削模2上的工件5頂出。
在模架1下表面上,固定設置有第一模11,第一模11為圓柱狀,在第一模11上固定設置有分層切削模2。
分層切削模2由多層成型刀片4構成,每層成型刀片4的切削外緣上均設置有刀具,刀具包括刀具前角、刀具后角與前角過渡角,刀具前角為5-25°,所述刀具后角為0.25-3°,根據工件的尺寸要求,對各個角度進行不同的尺寸設計,以達到相應的加工要求。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分層切削模2由7層成型刀片4構成,相連的兩片成型刀片4之間的距離設置為5mm,如圖1所示,成型刀片4固定設置在第一模11上。當然,根據工件具體的且需需要,可以對成型刀片4的數量在3-20片進行調整,同時,也可以對相鄰的成型刀片4的間距在5-15mm之間進行調節,以達到切削要求。
每層成型刀片4外緣形狀與異性非標準零件的待切削面形狀相同,每層成型刀片4的切削外緣形狀相同,由上至下尺寸依次減小,以保證分層切削模2在自上而下的運動中在每一層成型刀片4的切削外緣的切削刀具都具有一定的切削量。
在成型刀片4的切削外緣設置有切削刀具,在本實施例中,刀具前角為25°,所述刀具后角為3°,當然,根據不同零件的加工需要,也可以調整刀具各角的角度,以滿足加工要求,刀具個角度的調整范圍在刀具前角為5-25°,所述刀具后角為0.25-3°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異性非標準零件的具體切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工件5放入模具中,具體的,將待切削的工件5放置在第二模7上,并通過卸料板6進行加固;
步驟二:驅動模架1帶動第一模11向下運動,進而帶動固定在第一模11上的分層切削模2向下運動,由于工件5放置在第二模7上,使工件5保持靜止,分層切削模2與工件5沿由上至下的垂直方向進行相對位移;分層切削模2在模架1的帶動下,由上至下運動,使工件5逐層經過成型刀片4的切削外緣,通過設置在切削外緣的切削刀具對工件5進行切削,由于上層成型刀片4中的切削外緣尺寸大于下層成型刀片4中切削外緣的尺寸,當分層切削模2自上而下運動時,工件5在分層切削模2中被逐層進行切削,當工件5通過最上層成型刀片4時,達到設計要求,完成切削;
步驟三:工件5切削完成,固定在最上層的成型刀片4上,此時,通過下頂出板10驅動頂桿9對卸料板6施加推力,通過卸料板6將切削后的工件5從分層切削模2中推至第一模11,將工件5旋轉一定角度后取下。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