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活動壓料整形機構。
背景技術:
從現有的汽車覆蓋件沖壓模具發展情況來看,整形和翻邊工序通常設計在同一副模具中,達到整形、翻邊同步進行的目的,以便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模具開發的成本。而對于帶天窗的頂蓋這類汽車覆蓋件,將翻邊、整形設計在同一副模具時,由于產品外側需要整形,窗框兩側區域寬度較窄,常規的壓芯壓料設計容易使得翻邊時壓芯接觸板料的面積太小,出現壓料壓不實的情況,嚴重影響零件生產的安全性和精度的可控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壓料技術,來解決壓料區域面積小,壓料壓不實這類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活動壓料整形機構,目的是使汽車覆蓋件模具具備整形的同時能夠將板料壓實,便于接下來的翻邊工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新型活動壓料整形機構,包括上模座、下模和用于固定安裝下模的下模座,所述壓料整形機構還包括翻邊機構、第一彈性伸縮機構、第二彈性伸縮機構和用于對板料邊緣進行整形且通過與下模的配合對翻邊機構翻邊的板料進行壓料的執行機構,所述執行機構通過第一彈性伸縮機構與上模座連接,所述翻邊機構通過第二彈性伸縮機構與下模座連接。
所述執行機構包括整形刀塊、上模壓料芯和用于固定安裝整形刀塊的刀塊安裝座,所述上模壓料芯和刀塊安裝座通過第一彈性伸縮機構與上模座連接。
所述第一彈性伸縮機構包括第一氮氣彈簧和第二氮氣彈簧,所述上模壓料芯通過第一氮氣彈簧與上模座連接,所述刀塊安裝座通過第二氮氣彈簧與上模座連接。
所述翻邊機構包括下模托料芯和與上模座固定安裝連接的翻邊刀塊,所述下 模托料芯通過第二彈性伸縮機構與下模座連接。
所述第二彈性伸縮機構包括第三氮氣彈簧,所述下模托料芯通過第三氮氣彈簧與下模座連接。
所述第三氮氣彈簧為多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先進行對產品外邊緣的整形,整形工序完畢,開始翻邊工序,由整形刀塊和刀塊安裝座組成的執行機構行程到底,不再復位,達到既能保證對于后序的翻邊起到壓料壓實的作用,又不浪費成本開發新模具的目的,確保零件生產中翻邊的安全性和精度的可控性。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
1、刀塊安裝座,2、整形刀塊,3、下模,4、下模座,5、上模壓料芯,6、上模座,7、翻邊刀塊,8、下模托料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活動壓料整形機構,包括上模、上模座6、下模3和用于固定安裝下模3的下模座4,該新型活動壓料整形機構還包括翻邊機構、第一彈性伸縮機構、第二彈性伸縮機構和用于對板料邊緣進行整形且通過與下模3的配合對翻邊機構翻邊的板料進行壓料的執行機構,執行機構通過第一彈性伸縮機構與上模座6連接,翻邊機構通過第二彈性伸縮機構與下模座4連接。具體的說,上模及上模座6給第一彈性伸縮機構向下的力,使第一彈性伸縮機構壓縮并帶動執行機構先進行板料外邊緣整形,然后通過繼續壓縮第一彈性伸縮機構使執行機構壓料的同時通過翻邊機構對板料進行翻邊。第一彈性伸縮機構和第二彈性伸縮機構均具有彈性復位功能,便于開模時提供反向作用力。
執行機構包括整形刀塊2、上模壓料芯5和用于固定安裝整形刀塊2的刀塊 安裝座1,上模壓料芯5和刀塊安裝座1通過第一彈性伸縮機構與上模座6連接。第一彈性伸縮機構包括第一氮氣彈簧和第二氮氣彈簧,上模壓料芯5通過第一氮氣彈簧與上模座6連接,工作時通過與下模3的配合起到壓料的作用;刀塊安裝座1通過第二氮氣彈簧與上模座6連接。此第一氮氣彈簧和第二氮氣彈簧均可以為多個,可根據具體的工藝需求進行設計。
翻邊機構包括下模托料芯8和與上模座6固定安裝連接的翻邊刀塊7,下模托料芯8通過第二彈性伸縮機構與下模座4連接。第二彈性伸縮機構包括第三氮氣彈簧,下模托料芯8通過第三氮氣彈簧與下模座4連接。此第三氮氣彈簧可以為多個,可根據具體的工藝需求進行設計。
具體的操作流程為:
一、閉合壓料整形階段:
A、整形階段:
a、上模向下運動,上模壓料芯5首先到達指定行程,與下模3閉合壓住板料,與上模壓料芯5安裝連接的第一氮氣彈簧開始壓縮;
b、接著,整形刀塊2開始接觸板料,整形開始,與刀塊安裝座1安裝連接的第二氮氣彈簧開始壓縮;
c、整形刀塊2與下模3閉合后,整形工作結束。
B、翻邊階段:
d、整形結束后,上模及上模座6繼續向下運動,與刀塊安裝座1安裝連接的第二氮氣彈簧繼續壓縮,與上模壓料芯5安裝連接的第一氮氣彈簧繼續壓縮,整形刀塊2和上模壓料芯5共同起到壓料的作用;
e、翻邊刀塊7與下模托料芯8閉合,壓緊板料的待翻邊區域;
f、上模座6繼續下行,帶動翻邊刀塊7與下模托料芯8共同下行,托料芯8上的氮氣彈簧壓縮,直至翻邊完成。
二、開模階段:
g、上模抬起,翻邊刀塊7跟隨上模向上運動,下模托料芯8受壓縮第三氮氣彈簧反向作用向上運動。直到第三氮氣彈簧處于自然狀態,下模托料芯8運動停止;
h、翻邊刀塊7運動到一定行程,與刀塊安裝座1安裝連接的第二氮氣彈簧 恢復到自然狀態,刀塊安裝座1帶動整形刀塊2開始向上運動;
i、整形刀塊2運動到一定行程,與上模壓料芯5安裝連接的第一氮氣彈簧恢復到自然狀態,上模壓料芯5開始向上運動;
j、上模壓料芯5運動到規定行程,開模結束。
采用這種結構,先進行對產品外邊緣的整形,整形工序完畢,開始翻邊工序,此時,由整形刀塊2和刀塊安裝座1組成的執行機構行程到底,不再復位,對于后序的翻邊起到了壓料的作用,保證翻邊的安全性和精度的可控性。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