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自動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太陽能短邊框中角碼插件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太陽能組件短邊框由短邊框及插件角碼組成。在對其進行機械化生產組裝過程中,受到角碼結構的限制,現有短邊框生產企業無一例外均采用人工操作(雙人),并且因為角碼正反側差異較小,人眼識別困難,經常會發生產品安裝錯誤,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因質量問題到現場維護、維修,甚至報廢,進而影響企業品牌。
技術實現要素:
為破解現有生產企業難題,本實用新型目的旨在提出一種太陽能短邊框角碼插件設備,上料機出來的角碼進行視覺檢測篩選,采用設備及技術來解決角碼正反面無法確認的問題,并由插件機構將角碼準確安裝在短邊框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太陽能短邊框角碼插件設備,包括料倉及與之相連的上料機,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料機的出料處與直線輸送機的進料端連接,直線輸送機的出料端與用于角碼定位安裝的插件機構連接,位于上料機的出料上方設置有視覺檢測機構;
所述視覺檢測機構包括與控制進料節拍的單進機構、用于檢測角碼正反面的視覺檢測器、用于剔除錯誤角碼的執行機構和給視覺檢測器提供光源的視覺光源,位于單進機構、視覺檢測器和執行機構的外圍設置有護罩。
進一步,所述插件機構包括短邊框型材定位機構、角碼單進機構和推板機構;其中:所述短邊框型材定位機構由頂升及歸正雙向組合氣缸居中定位,所述插件單進機構與直線輸送機的出料端連接。
進一步,所述上料機內設置有用于檢測上料機內角碼存量并由此控制料倉是否下料的光電檢測開關。
進一步,位于直線輸送機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插件用角碼的存儲量的插件存料檢測器。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太陽能短邊框角碼插件設備,具有占地面積少,節約空間;自動化模式只需操作工人隨機將角碼工件倒入料倉即可;節省人工成本;減輕了操作人員工作強度,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明顯降低;設備符合人機工程要求,安全風險大大降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短邊框角碼插件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視覺檢測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料倉;2.光電檢測開關;3.上料機;4.視覺檢測機構;41.單進機構;42.視覺檢測器;43.執行機構;44.視覺光源;45.護罩;5.直線輸送機;6.插件存料檢測器;7.插件機構;71.短邊框型材定位機構;72.角碼單進機構;73.推板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結合圖1、圖2和圖3所示:太陽能短邊框角碼插件設備,包括料倉1及與之相連的上料機3,位于上料機3的出料處與直線輸送機5的進料端連接,直線輸送機5的出料端與用于角碼定位安裝的插件機構7連接,位于上料機3的出料上方設置有視覺檢測機構4。具有而言:
料倉1采用SUS鋼板焊合,保證庫量大小能滿足生產需要;上料機3采用振動盤,在圖1中可以看出,上料機位于短邊框輸送帶的兩側,因此角碼的上料采用雙級振動出料結構;上料機3內設置有光電檢測開2,用于檢測上料機內角碼存量,并由此控制料倉是否下料,從而保證上料機出料穩定;位于直線輸送機5上設置有插件存料檢測器6,用于控制插件用角碼的存儲量,進而保證生產節拍。
所述視覺檢測機構4包括與控制進料節拍的單進機構41、用于檢測角碼正反面的視覺檢測器42、用于剔除錯誤角碼的執行機構43、給視覺檢測器提供光源的視覺光源44及位于單進機構41、視覺檢測器42和執行機構43的外圍設置有護罩45。
所述插件機構包括短邊框型材定位機構71、角碼單進機構72和推板機構73;其中:所述插件單進機構72與直線輸送機5的出料端連接,所述短邊框型材定位機構71由頂升及歸正雙向組合氣缸居中定位,并由推板機構73實現角碼插件。為保證太陽能組件邊框的準確定位,采用多方向氣缸歸正定位及夾緊。角碼位置由定制的模塊加工精度確定,保證角碼能準確地插入太陽能組件邊框對應槽口內。
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
操作人員將角碼工件送入料倉內,上料機將工件排序送入工件通道中,通過單進機構自動控制工件進料節拍,從而保證視覺檢測機構判定角碼工件方向是否正確,如角碼方向錯誤,由執行機構自動剔除,角碼返回到上料機內;如角碼方向正確,工件前進進入直線輸送機。直線輸送機與插件機構對接。插件機構負責將角碼塞入太陽能短邊框(由輸送線將短邊框輸送到指定位置)對應的槽口內。因太陽能短邊框兩側均需塞角碼,所以該設備使用時布置于短邊框型材兩側,分左右對稱,兩側同時工作,當工件與角碼鉚壓,操作人員取走工件。
本實用新型提高了產品的正確性,從而保證了產品質量,進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適合大批量生產;占地面積少,節約空間;自動化模式只需操作工人隨機將角碼工件倒入料倉即可;節省人工成本;減輕了操作人員工作強度,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明顯降低;設備符合人機工程要求,安全風險大大降低。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該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