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拉鉚槍,特別涉及一種拉拔鉚釘的電動拉鉚槍。
[
背景技術:
]
拉鉚槍,是專門用于鉚釘的安裝工具,通常可分為手動拉鉚槍、氣動拉鉚槍和電動拉鉚槍。通常情況下,手動拉鉚槍使用費力,在頻繁和連續的鉚接工作中容易使使用者疲勞且效率較低;氣動拉鉚槍有快速、拉力大的優點,但是必須要有氣源,噪音大,無法在野外作業;電動拉鉚槍,特別是手持式電動拉鉚槍,攜帶方便可野外作業,應用廣泛。但是現有的拉鉚槍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拉鉚槍在鉚接時,通常首先需要手動將鉚釘插入拉鉚槍的槍頭內,然后將鉚釘的釘頭對準插入工件表面的鉚接孔,最后進行鉚接,將鉚釘的釘芯與釘頭拉斷分離。然而,在將鉚釘插入槍頭后,一般的拉鉚槍并不能吸附鉚釘,容易造成鉚釘掉落,因此必須要由操作者手扶鉚釘才可對準插入鉚接孔。這給使用者帶來了不便。
另一方面,拉鉚槍在完成鉚接后,常見的排釘方式為從前方出釘,這種結構使用者在高空作業時,釘芯掉落容易造成危險,不夠人性化。
另一方面,美國發明專利公告第US5473085號公開了一種手持式電動拉鉚槍,該拉鉚槍采用直齒輪減速傳動輸出,使得機身體積大,攜帶不便,且輸出扭矩較小,動力不強,影響工作效率。
[
技術實現要素:
]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且輸出扭矩較大的電動拉鉚槍。
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動拉鉚槍,包括:殼體、外套筒、位于殼體內的電機、傳動機構、鉚接機構以及控制機構,電機與傳動機構連接,傳動機構與鉚接機構連接,電機具有驅動傳動機構帶動鉚接機構運動的電機軸,控制機構可控制電機的運行,傳動機構包括輸出軸,鉚接機構的前端設有槍頭,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齒輪箱及位于所述齒輪箱內的至少兩級行星齒輪傳動結構,該行星齒輪傳動結構包括與電機軸連接的第一行星齒輪及與所述輸出軸連接的最后一級行星輪結構。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至少兩級行星齒輪傳動結構中的至少最后一級行星齒輪傳動結構的內齒圈與齒輪箱是一體的,所述第一行星齒輪安裝在第一行星輪架的銷軸上,并與第一行星輪結構的第一內齒圈嚙合,所述第一內齒圈相對于所述齒輪箱固定,所述最后一級行星輪結構的行星輪架與所述輸出軸連接。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至少兩級行星齒輪傳動結構中最后一級行星齒輪傳動結構的內齒圈與所述輸出軸連接。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輸出軸上設有第一直齒輪,所述第一直齒輪與所述傳動機構的第二直齒輪嚙合,所述第二直齒輪與傳動機構的絲桿螺母連接,所述絲桿內設有平行軸。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電動拉鉚槍還包括一集釘盒,所述集釘盒設在所述絲桿的后端,與所述平行軸相互連通。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集釘盒具有一卡扣,與所述殼體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電動拉鉚槍的電機為無刷電機。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鉚接機構前端還包括磁性部件。
進一步改進的方案為,所述磁性部件為磁鐵環,位于槍頭的外側或內側,與所述外套筒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將電動拉鉚槍在齒輪箱內采用了至少兩級行星齒輪傳動結構,可實現較大的調速比,增大輸出扭矩,與直齒輪減速傳動結構相比,還可縮小機器的體積,使得整機結構緊湊,方便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拉鉚槍的第一實施例的整機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拉鉚槍的第一實施例的整機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拉鉚槍的第一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拉鉚槍的第二實施例的整機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拉鉚槍的槍頭及鉚接機構裝配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拉鉚槍的槍頭及鉚接機構的另一種裝配圖;
附圖標記的含義:
1、槍頭 2、磁鐵環 3、外套筒 4、鉚接機構 5、卡爪 6、夾緊套筒
7、頂芯 8、頂芯彈簧 9、彈簧套筒 10、傳動機構 11、前軸承座 12、后軸承座
13、絲桿 14、絲桿螺母 15、平行軸 16、第二直齒輪 17、控制機構 18、磁鐵
19、PCB控制板 20、霍爾傳感器 21、出料管 22、集釘盒
24、卡扣 25、卡扣按鈕 26、第一直齒輪 27、齒輪箱
28、輸出軸 29、齒輪箱殼體 30、齒輪箱后蓋 31、電機 32、電機軸
33、小齒輪 34、第一行星齒輪 35、第一內齒圈 36、第一行星輪架
37、第一銷軸 38、太陽齒 39、第二行星齒輪 40、第二行星輪架
41、第二銷軸 42、雙聯齒輪 43、雙聯齒輪輸入級 44、雙聯齒輪輸出級
45、雙聯齒盤 46、第二內齒圈 47、輸出軸扁位 48、電池包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電動拉鉚槍,包括:槍頭1、鉚接機構4、傳動機構10、控制機構17、電機31和電池包48。
槍頭1可拆卸的安裝在鉚接機構4的前端。
鉚接機構4包括:夾緊套筒6、位于夾緊套筒6內的三個卡爪5、頂芯7、頂芯彈簧8以及彈簧套筒9,夾緊套筒6與彈簧套筒9通過螺紋連接。
傳動機構10包括:絲桿13、絲桿螺母14、平行軸15、第二直齒輪16、前軸承座11、后軸承座12、輸出軸28、與第二直齒輪16嚙合連接的位于輸出軸28上的第一直齒輪26,以及與輸出軸28連接的齒輪箱27,第二直齒輪16位于前軸承座11和后軸承座12之間與絲桿螺母14不可轉動的連接,前軸承座11與后軸承座12通過螺釘鎖合連接。
控制機構17包括:PCB控制板19、霍爾傳感器20、固定在絲桿13后端的磁鐵18。
鉚接機構4位于外套筒3內,鉚接機構4的彈簧套筒9與傳動系統的絲桿13前端采用螺紋連接,外套筒3后端與前軸承座11螺紋連接。電機31通過齒輪箱27減速后驅動輸出軸28,從而驅動第一直齒輪26和第二直齒輪16,絲桿13與絲桿螺母14的配合將第二直齒輪16的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帶動彈簧套筒9做往復運動。電機31為無刷電機或直流電機。無刷電機或直流電機利用電池包48提供的電力進行旋轉,電池包48為鋰電池包。磁鐵18和霍爾傳感器20配合,用于對絲桿螺母14的往復運動的行程進行位置檢測。當鉚釘釘頭和釘芯被拉斷分離后,釘芯通過位于絲桿13內的中空的平行軸15和與平行軸15相連的出料管21落入集釘盒22內,集釘盒22包括卡扣按鈕25和卡扣24,集釘盒22的卡扣24與機殼上的凹槽(圖中未示出)相互配合,操作者按壓卡扣按鈕25可將集釘盒22拆卸下來,清理釘芯。
如圖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齒輪箱27,包括:齒輪箱殼體29、與齒輪箱殼體29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的齒輪箱后蓋30,電機軸32上的小齒輪33與第一行星齒輪34嚙合連接,第一內齒圈35不可轉動的固定在齒輪箱殼體29內側。第一行星齒輪34安裝在第一行星輪架36的第一銷軸37上,第一行星齒輪34、第一行星輪架36和第一內齒圈35構成了第一級行星輪結構。第一行星輪架36的太陽齒38與第二行星齒輪39嚙合連接,第二行星齒輪39安裝在第二行星輪架40的第二銷軸41上,齒輪箱殼體29內側具有與第二行星齒輪39相互嚙合的齒形,即第二內齒圈46,由此可以減少零件數目,節約模具和裝配成本。第二行星齒輪39、第二行星輪架40和第二內齒圈46構成了第二級行星輪結構。可以預見,根據具體的設計需求,例如:需要進一步增大輸出扭矩,可以選擇增加第三、第四級行星輪結構。
如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齒輪箱27,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采用了雙聯齒輪42,雙聯齒輪輸入級43和輸出級44具有不同的齒數,電機軸32上的小齒輪33與雙聯齒輪輸入級43嚙合,雙連齒輪輸出級44與第二內齒圈46嚙合連接,雙聯齒輪42可轉動地安裝在雙聯齒盤45上,第二內齒圈46在雙聯齒輪輸出級44的旋轉驅動下轉動,從而驅動輸出軸28轉動,輸出軸28與第二內齒圈46通過輸出軸扁位47連接。其中雙聯齒輪輸入級43、第一內齒圈35構成第一級行星輪結構,雙聯齒輪輸出級44、第二內齒圈46構成第二級行星輪結構。采用這種齒輪箱27減速結構,可縮短齒輪箱27整體的軸向長度,使之更加緊湊,從而減小產品的整體外形尺寸,同時,雙聯齒輪42結構的減速比設置簡單,可以靈活的根據實際需求調整齒數比,從而調節輸出的速度和扭矩。
如圖5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槍頭1及鉚接機構4,槍頭1的前端設有磁性部件,該磁性部件可以是圓形磁鐵環2,外套筒3含有鐵磁性材料,因此磁鐵環2可通過吸力吸附在外套筒3前端,磁鐵環2內直徑大于槍頭1外直徑,可套設在槍頭1前端外側。如果磁鐵環2被損壞,方便更換。由于大多數鉚釘的釘芯中含有鐵磁性材料,因此,槍頭1外側設置磁鐵環2后,當把鉚釘插入槍頭1后,鉚釘吸附于槍頭1內,無需手扶鉚釘。同時,當鉚釘的釘頭和釘芯被拉斷分離后,磁鐵的吸力可防止釘芯掉落,特別是在高空作業時,釘芯掉落有可能造成危險。裝入下一個鉚釘后,前一個鉚釘的釘芯沿著平行軸15被向后頂,落入集釘盒22內。另外,在不使用磁鐵環2吸附鉚釘時,可將磁鐵環2取下。
在另一種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槍頭1及鉚接機構4的另一種裝配結構中,圓形磁鐵環2,設在外套筒3內側,通過吸力或粘結等方式固定,槍頭1插入外套筒3時,磁鐵環2位于槍頭1內側。磁鐵環2安裝在外套筒3內側卡爪5的前端,可有效避免外力損壞磁鐵環2。
可以預見,不一定要采用磁鐵環2,還可以采用磁鐵片或其他含有磁性材料的各種形狀的部件,比如,將槍頭1進行磁化,使之帶有磁性,可作為磁性部件。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范疇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有很多種替代方案。本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