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防雷接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統里,構件之間必須連接成電氣通路,當接地母線遇到障礙需要跨越連接時,就會利用避雷跨接線。傳統的避雷跨接線主要利用金屬構件或金屬管道加工制成,比較常見的是采用10mm的鍍鋅圓鋼,截成一定長度,工人用錘子把鍍鋅圓鋼敲打出一定弧度,但是這些措施費時費力,效率低下,增大了人力成本,且影響施工進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避雷跨接線折彎加工機具,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快速的折彎避雷跨接線的管體,并且能夠根據實際使用需求調整折彎弧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避雷跨接線折彎加工機具,包括底座、壓桿及限位卡,底座前端邊緣與壓桿的前端鉸接,底座中部設有與避雷跨接線相配合的留空部,留空部的兩側設有限位卡,限位卡分布于壓桿的兩側,能夠使避雷跨接線的兩端部在折彎時相對固定,且兩個限位卡的連線與壓桿的長軸相垂直。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底座包括前端桿、后端桿及兩個側桿,兩個側桿平行對稱設置,前端桿的兩端分別于兩個側桿的前端內側固接,后端桿兩端的上部分別與兩個側桿后端的下部固接,前端桿及后端桿的長軸均與側桿的長軸相互垂直;側桿前端的下部均設有支腿。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壓桿的長軸與前端桿的長軸相互垂直,壓桿前端設有鉸接套環,鉸接套環套裝于前端桿的外部,前端桿上設有用于定位鉸接套環的固定卡。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鉸接套環位于前端桿的正中部,前端桿上位于鉸接套環兩端的位置插接有固定卡;固定卡下部設有插接凸起,前端桿上設有插接槽。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限位卡包括設于側桿上部的前擋柱、后擋柱及頂擋銷,前擋柱及后擋柱沿側桿的中軸線分布,間距與避雷跨接線的外徑相匹配,頂擋銷的一端與前端桿的側面鉸接,另一端設有插頭,后擋柱的同側設有與插頭相匹配的插孔,頂擋銷底面距離側桿的高度與避雷跨接線的外徑相匹配。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壓桿的長度大于或等于側桿的長度。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前端桿的上表面距離支腿底面的高度大于避雷跨接線的折彎高度。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加工機具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快速的折彎避雷跨接線的管體,并且能夠根據實際使用需求調整折彎弧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B部放大圖;
圖3是圖1的A向視圖;
圖4是圖3的C部放大圖;
圖5是圖3中固定卡與前端桿的裝配結構局部仰視圖;
圖6是經過折彎的避雷跨線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壓桿;3、限位卡;4、避雷跨接線;5、前端桿;6、后端桿;7、側桿;8、鉸接套環;9、固定卡;10、插接凸起;11、插接槽;12、前擋柱;13、后擋柱;14、頂擋銷;15、插頭;16、插孔;17、支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傳統的避雷跨接線采用10mm的鍍鋅圓鋼,截成一定長度,工人用錘子把鍍鋅圓鋼敲打出一定弧度,但是這些措施費時費力,效率低下,增大了人力成本,且影響施工進度。因此需要研制一種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折彎機具。
如圖1-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避雷跨接線折彎加工機具的一個實施例,圖3中的A向視圖為垂直于底座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視圖:
包括底座1、壓桿2及限位卡3。
底座1前端邊緣與壓桿2的前端鉸接,能使壓桿2圍繞鉸接軸轉動。由于折彎后折彎部位向下突出,因此底座1中部設有與避雷跨接線4相配合的留空部,便于容納折彎部位。留空部的兩側設有限位卡3,限位卡3分布于壓桿2的兩側,能夠使避雷跨接線4的兩端部在折彎時相對固定,且兩個限位卡3的連線與壓桿2的長軸相垂直,限位卡能夠有效地固定待折彎的避雷跨接線4的兩端,使其在折彎過程中兩端部翹起,中部能夠有效受力彎折,并且壓桿2能垂直于折彎前的避雷跨接線4施加壓力,使避雷跨接線4均勻受力,折彎效果好,產品質量高。
優選的,底座1包括前端桿5、后端桿6及兩個側桿7,兩個側桿7平行對稱設置,前端桿5的兩端分別于兩個側桿7的前端內側固接,后端桿6兩端的上部分別與兩個側桿7后端的下部固接,前端桿5及后端桿6的長軸均與側桿7的長軸相互垂直;側桿7前端的下部均設有支腿17。前端桿5、后端桿6及兩個側桿7圍成底座1的基本構架,并在中部全部留空,不僅能夠減輕機具的重量,還能夠適應多種尺寸的避雷跨接線4的加工,使本加工機具應用范圍更廣,進而降低其使用成本。支腿17與后端桿6使底座1的主體能夠與地面有一定距離,折彎過程中避雷跨接線4底部不會接觸到地面或其他的支撐平面,進而使避雷跨接線4能夠順暢的折彎成所需弧度。圖1中的實施例顯示后端桿6的高度高于支腿17,使得底座1主體向前傾斜,這種設置方便操作人員施力,加快折彎速度。
優選的,壓桿2的長軸與前端桿5的長軸相互垂直,壓桿2前端設有鉸接套環8,鉸接套環8套裝于前端桿5的外部,前端桿5上設有用于定位鉸接套環8的固定卡9。利用鉸接套環8的結構實現鉸接,使鉸接部件加工更加簡單,且使用效果好,能夠有效降低加工機具的制作成本;利用固定卡對鉸接套環8進行定位,可以將鉸接套環8固定于前端桿5的指定位置,便于對避雷跨接線4的指定位置進行折彎。
優選的,鉸接套環8位于前端桿5的正中部,前端桿5上位于鉸接套環8兩端的位置插接有固定卡9;固定卡9下部設有插接凸起10,前端桿5上設有插接槽11。插接凸起10與插接槽11為過盈配合,插接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固定效果還很好,適合簡易的加工機具使用。為了實現上述的將鉸接套環8固定于前端桿5的指定位置的效果,可以在前端桿5上沿中軸線的方向設置若干組插接槽11,可以在將鉸接套環8移動后再插接固定卡9進行定位。
優選的,限位卡3包括設于側桿7上部的前擋柱12、后擋柱13及頂擋銷14。前擋柱12及后擋柱13沿側桿7的中軸線分布,間距與避雷跨接線4的外徑相匹配,頂擋銷14的一端與前端桿5的側面鉸接,另一端設有插頭15,后擋柱13的同側設有與插頭15相匹配的插孔16,插頭15與插孔16之間為過盈配合,頂擋銷14底面距離側桿7的高度與避雷跨接線4的外徑相匹配。采用上述結構后,限位卡3能夠圍繞避雷跨接線4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進行限位,使折彎過程避雷跨接線4不翹起,不晃動,保證折彎的穩定性及加工質量。
優選的,為了使操作人員容易施力,并且壓桿不會從底座1的留空處掉落,壓桿2的長度大于或等于側桿7的長度,操作人員在機具的正后方就能夠施力,加快折彎速度,并且后端桿6能夠將壓桿2擋柱,使其不掉落,進一步方便操作人員操作。
優選的,前端桿5的上表面距離支腿17底面的高度大于避雷跨接線4的折彎高度,使得避雷跨接線4在折彎過程中不會與地面或其他支撐平面接觸。
一般的加工需求,可以將前端桿5及側桿7采用直徑25mm或32mm圓鋼加工,鉸接套環8采用直徑略大于25mm或32mm的鋼管加工,固定卡9采用6mm圓鋼加工,限位卡3用直徑16mm圓鋼構成,高度為50-70mm。
使用時,先將加工機具放置于一水平面上,將頂擋銷14打開,將待折彎的避雷跨接線4放置于限位卡3的前擋柱12和后擋柱13之間,將頂擋銷14的插頭15插入插孔16內,完成避雷跨接線4的固定。調整鉸接套環8的位置,并利用固定卡9固定。向下按壓壓桿2,直至避雷跨接線4彎折成指定的弧度,隨后向上提拉壓桿2,并松開限位卡3,取出折彎好的避雷跨接線4 再進行安裝即可。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加工機具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快速的折彎避雷跨接線的管體,并且能夠根據實際使用需求調整折彎弧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