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鍛造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剁刀座。
背景技術:
在鍛造技術領域,經常需要將大尺寸毛坯材料切割成需要的尺寸和形狀,而剁刀作為切割設備在鍛造過程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傳統工藝是人工剁料,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引發傷亡事故,而且工人的勞動強度特別大,剁刀由工人上取、調整,操作非常危險并費體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剁刀座,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方案實現的:
一種剁刀座,包括剁刀座本體和吊裝孔,上述剁刀座本體的上部為一開口向上的四方體的空腔體,上述空腔體內設有隔墻,上述隔墻固定設置在空腔體底面上,上述隔墻將空腔體分為兩部分,上述隔墻一側面上固定設有伸縮桿Ⅰ,上述伸縮桿Ⅰ垂直于隔墻,上述隔墻另一側面上固定設有伸縮桿Ⅱ,上述伸縮桿Ⅱ垂直于隔墻,上述伸縮桿Ⅰ的另一端設有鑲塊Ⅰ,上述伸縮桿Ⅱ的另一端設有鑲塊Ⅱ,鑲塊Ⅰ和鑲塊Ⅱ可以與空腔體底面接觸也可以與空腔體底面不接觸。
優選的,上述鑲塊Ⅰ上設有力傳感器Ⅰ,上述鑲塊Ⅱ上設有力傳感器Ⅱ。
優選的,上述剁刀座本體上設有電機Ⅰ和電機Ⅱ。
更為優選的,上述剁刀座本體上設有控制器Ⅰ和控制器Ⅱ。
更為優選的,上述吊裝孔的個數為2個,且對稱設置,吊裝孔中心與剁刀座本體底面的垂直距離為剁刀座本體總高度的1/3-2/3,當剁刀座在地面移動便時,可采用吊車對其進行移動。
更為優選的,隔墻高度為剁刀座本體高度的1/3-2/3。
最后,上述空腔體的深度為剁刀座本體高度的1/3-2/3;上述空腔體的表面積為剁刀座本體上表面積的1/2-3/5,空腔體的深度指四方體的高,空腔體的表面積指四方體的上表面積。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電機Ⅰ控制伸縮桿Ⅰ的伸縮,將剁刀放入腔Ⅰ內,伸縮桿Ⅰ帶動鑲塊Ⅰ運動將剁刀固定,力傳感器Ⅰ探測鑲塊Ⅰ與剁刀之間的擠壓力,當擠壓力達到設定值,力傳感器Ⅰ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器Ⅰ,控制器Ⅰ控制電機Ⅰ停止運作。
電機Ⅱ控制伸縮桿Ⅱ的伸縮,將剁刀放入腔Ⅱ內,伸縮桿Ⅱ帶動鑲塊Ⅱ運動將剁刀固定,力傳感器Ⅱ探測鑲塊Ⅱ與剁刀之間的擠壓力,當擠壓力達到設定值,力傳感器Ⅱ將信號傳輸給控制器Ⅱ,控制器Ⅱ控制電機Ⅱ停止運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剁刀放入剁刀座,解決了剁刀由操作人員上取、調整,使剁料工藝人機械化,減少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鑲塊結構不同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鑲塊結構不同的示意圖;
圖中:1、剁刀座本體,2、吊裝孔,3、剁刀, 4、隔墻,5、伸縮桿Ⅰ,6、伸縮桿Ⅱ,7、鑲塊Ⅰ,8、鑲塊Ⅱ,9、力傳感器Ⅰ,10、力傳感器Ⅱ,11、控制器Ⅰ,12、電機Ⅰ,13、控制器Ⅱ,14、電機Ⅱ。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剁刀座,包括剁刀座本體1和吊裝孔2,剁刀座本體1的上部為一開口向上的四方體的空腔體,空腔體內設有隔墻4,隔墻4固定設置在空腔體底面上,隔墻4將空腔體分為兩部分,隔墻4一側面上固定設有伸縮桿Ⅰ5,伸縮桿Ⅰ5垂直于隔墻4,隔墻4另一側面上固定設有伸縮桿Ⅱ6,伸縮桿Ⅱ6垂直于隔墻4,伸縮桿Ⅰ5的另一端設有鑲塊Ⅰ7,伸縮桿Ⅱ6的另一端設有鑲塊Ⅱ8,鑲塊Ⅰ7上設有力傳感器Ⅰ9,鑲塊Ⅱ8上設有力傳感器Ⅱ10,剁刀座本體1上設有電機Ⅰ12和電機Ⅱ14,剁刀座本體1上設有控制器Ⅰ11和控制器Ⅱ13,吊裝孔2的個數為2個,吊裝孔中心與剁刀座本體底面的垂直距離為剁刀座本體總高度的3/5,且對稱設置,可采用吊車對其進行移動,隔墻4高度為剁刀座本體1高度的1/3,空腔體的深度為剁刀座本體1高度的1/3,上述空腔體的表面積為剁刀座本體1上表面積的1/2。
本實用新型附圖僅為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鑲塊拆卸,鑲塊可根據剁刀的不同結構進行替換,如圖2和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