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生產線裝配工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
背景技術:
現有的對重架安裝比較單一,對重架的工件只是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定位的普通平臺上安裝,工件組裝緊固前要調整寬度和對角線尺寸,對重架組裝后還要重復調整,要多人來操作比較耗時。
上述生產方式效率低下,需要生產員工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斷地測量。對重架組裝時很難保證圖紙的尺寸要求,生產員工的勞動強度大。人力成本較高,每一個對重架至少需要三位生產員工全程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對重架裝配精度難以控制、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定位準確、裝配效率高的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按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包括裝配架,所述裝配架上設置有用于限定邊直梁的限位部、用于與限位部夾緊邊直梁的夾緊機構;
所述裝配架兩端設置有用于定位繩輪的繩輪定位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裝配架上設置有安裝繩輪定位機構的安裝板;
所述繩輪定位機構包括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分別與安裝板連接,所述第一定位塊包括第一連接板和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連接板和第一支撐板形成L狀;
所述第二定位塊包括第二連接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連接板和第二支撐板形成L狀;所述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上分別設置有安裝通孔;
所述第一支撐板的高度高于第二支撐板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端面為向第二支撐板方向傾斜的斜面;
所述第二支撐板的上端面設置有用于卡緊繩輪的V形凹槽;
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斜面與所述V形凹槽靠近第一支撐板一側的側面處在同一平面上。
進一步地,為了適應不同的繩輪裝配高度,所述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底部設置有墊片。
進一步地,為了適應不同的對重架規格,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高度差使得繩輪的端面與安裝板的夾角為15°~45°。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高度差使得繩輪的端面與安裝板的夾角為20°、25°、32°、38°。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安裝繩輪的繩輪座,所述繩輪座上設置有貫穿繩輪中心孔的安裝軸;
所述邊直梁兩端設置有繩輪安裝板,所述繩輪座與繩輪安裝板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裝配架兩側的兩塊以上的擋塊。
進一步地,所述夾緊機構為快鎖夾,所述裝配架上設置有若干用于安裝快鎖夾的安裝桿,所述快鎖夾分別與擋塊配合夾緊邊直梁。
進一步地,所述裝配架的長為2000mm~3000mm;寬為1000mm~2000mm,高為550mm~700mm。
進一步地,所述裝配架的長為2880mm;寬為1200mm,高為68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通過設置快速夾緊機構將邊直梁夾緊,再設置固定繩輪的繩輪定位結構,將對重架的工件準確定位,方便工人焊接安裝,而且定位準確,避免了反復調整,影響裝配效率和裝配質量,減少工人的勞動量,降低裝配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的左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的繩輪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的繩輪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包括裝配架1,所述裝配架1包括支撐腳、設置在支撐腳上的若干連接桿,所述裝配架1上設置有用于限定邊直梁的限位部、用于與限位部夾緊邊直梁的夾緊機構、用于定位繩輪的繩輪定位機構3,所述繩輪定位機構3設置在裝配架1的兩端。
所述裝配架1上設置有安裝繩輪定位機構3的安裝板11;所述繩輪定位機構包括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一定位塊和第二定位塊分別與安裝板11連接,所述第一定位塊包括第一連接板31和第一支撐板311,所述第一連接板31和第一支撐板311形成L狀;所述第二定位塊包括第二連接板32和第二支撐板321,所述第二連接板32和第二支撐板321形成L狀;所述第一連接板311和第二連接板321上分別設置有安裝通孔;所述第一支撐板31的高度高于第二支撐板32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撐板31的上端面為向第二支撐板方向傾斜的斜面312;所述第二支撐板32的上端面設置有用于卡緊繩輪的V形凹槽322;所述第一支撐板31的斜面312與所述V形凹槽322靠近第一支撐板31一側的側面處在同一平面上。
為了適應不同的繩輪安裝高度,可以在所述第一連接板311和第二連接板321的底部設置墊片。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高度差使得繩輪的端面與安裝板的夾角α為15°~45°。
本實施例中,根據實際的拼裝需要,設置不同規格的繩輪定位結構,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高度差使得繩輪的端面與安裝板的夾角α為20°、25°、32°、38°。
還包括用于安裝繩輪4的繩輪座5,所述繩輪座5上設置有貫穿繩輪4中心孔的安裝軸;所述邊直梁7兩端設置有繩輪安裝板6,本實施例中包括了兩條邊直梁7,分別設置在裝配架1的兩側,所述繩輪安裝板6設置在兩條邊直梁7之間,所述繩輪座5與繩輪安裝板6連接。
所述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裝配架1兩側的兩塊以上的擋塊21。所述夾緊機構為快鎖夾2,所述裝配架1上設置有若干用于安裝快鎖夾2的安裝桿12,所述快鎖夾2分別與擋塊21配合夾緊邊直梁7。
所述裝配架1的長為2000mm~3000mm;寬為1000mm~2000mm,高為550mm~700mm。本實施例中,所述裝配架的長為2880mm;寬為1200mm,高為680mm。
本實施例所述對重架裝配工裝夾具的其它結構參見現有技術。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