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用于端蓋加工的抓取以及移動中。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
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CN201510836609.7;申請日2015.11.26;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雙端面端蓋的一次裝夾加工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利用加長L型卡爪夾持雙端面端蓋油封室外圓的非加工表面;利用第一和第二刀具對雙端面端蓋的軸承室進行先粗車后精車的加工;刀架逆時針旋轉90°,利用第三刀具對外端面及外端面止口進行先粗車后精車的加工;刀架逆時針旋轉90°,利用第四刀具對內端面及內端面止口進行先粗車后精車的加工;刀架逆時針旋轉180°,利用第五刀具對油封室進行先粗車后精車的加工;移動刀架,利用第六刀具對外端面止口進行密封圈槽的加工;以此完成雙端面端蓋的一次裝夾加工。本發明解決現有組合刀具結構復雜、安裝不便以及難以加工雙端面端蓋的問題,具有生產效率高,加工質量好等優點。
本申請中,對端蓋夾持結構進行了公開,但是在具體使用中,對于端蓋的移動及運輸中的結構未進行公開。
以上專利申請由于它們的技術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均不同,為此導致它們的技術方案包括結構和方法的不同,它們也不能簡單地組合用以本專利申請,否則會導致結構設計更復雜,或者不能實施,等等。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
本申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包括墻板以及設置在墻板上的升降器,所述升降器上設有用于抓取端蓋的夾持器,升降器與夾持器之間連接有運動架,運動架與墻板之間設有軌道單元。
所述軌道單元包括固定在運動架上的卡軌以及固定在墻板上的導軌,卡軌卡接在導軌上。
所述運動架與墻板之間還設有導向機構,導向機構包括固定在墻板上的導向座以及固定在運動架上的導向軸,導向軸插接在導向座中,導向軸下部與運動架之間固定有凸出于運動架側邊的限位器。
所述升降器與夾持器之間連接有運動架,升降器沿著運動架的上部進行連接,夾持器設于運動架下部并跟從運動架的運動而移動。
所述升降器固定設置在墻板上,升降器上套接有矩形的運動架,運動架套接在升降器上部且兩者間沿著上部進行連接。
所述運動架下部與夾持器之間連接有轉向器及圓盤,夾持器設于圓盤下部,轉向器沿著圓盤的側邊進行抵觸或貼合,圓盤中間位置設有連接在運動架下部的轉向軸。
所述轉向器沿著圓盤側邊進行鉸接或進行齒牙嚙合連接。
所述升降器上連接有用于對升降器進行切換的換向器。
所述夾持器為氣缸體,氣缸體中設有在其中進行往返滑動的滑動閥,滑動閥上設有呈桿狀的夾爪。
所述轉向器為氣缸體,氣缸體中設有往返的閥體,閥體外部連接有齒條,齒條與圓盤邊緣的齒牙嚙合進而使圓盤沿著其中間位置的轉向軸進行轉動。
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顯優點和效果: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連接緊密、穩定性高。
2、選材方便、便于生產制造,造價低、易于普及。
3、便于在夾持端蓋進行運輸與移動,操縱性強。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中夾持器與夾爪的安裝原理圖。
圖3為本申請中圓盤的轉向原理圖。
圖4為本申請中圖1的立體圖。
圖5為本申請中端蓋的剖視原理圖。
圖6為本申請中圖5的俯視圖。
圖7為本申請中導軌與卡軌的配合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中所述的一種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包括墻板1以及設置在墻板1上的升降器2,所述升降器2上設有用于抓取端蓋D的夾持器6,升降器2與夾持器6之間連接有運動架3,運動架3與墻板1之間設有軌道單元;至少具有便于在夾持端蓋進行軌道式的運輸與移動,穩定性強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在墻板1上安裝升降器2,利用升降器2帶動夾持器6對端蓋D進行移動,進而實現端蓋D加工中的夾持性的上下運輸與移動。
參見圖1~圖7中所示,一種滑軌式的端蓋抓取結構,包括墻板1以及設置在墻板1上的升降器2,所述升降器2上設有用于抓取端蓋D的夾持器6。
利用墻板1為升降器2提供升降效果,其中升降器2為上下伸縮運動的氣缸,通過升降器2的上下推動,帶動夾持器6夾持端蓋D進行上下運動。
其中,夾持器6為四根豎向夾持軸形成的夾持爪結構。
端蓋D為具有空心的圓柱體,圓柱體的底邊上設有邊緣,該端蓋D為帽形結構的蓋子。
該申請中的夾持器6,利用四根夾持柱即夾爪7沿著夾持器6的外部輪廓進行夾持。
本申請實施例中,
升降器2與夾持器6之間連接有運動架3,運動架3與墻板1之間設有軌道單元。
在運動架3進行升降運動時,沿著運動架3與墻板1的豎向之間設置一軌道結構或軌道單元,利用軌道結構實現上下滑動間的穩定移動,且定位更加精確可靠。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軌道單元包括固定在運動架3上的卡軌8以及固定在墻板1上的導軌81,卡軌8卡接在導軌81上。
卡軌8為設有U形開口的卡條,導軌81為長條形的軌道,將卡軌8卡接或者套接在導軌81上,進而實現兩者之間的定向移動與上下滑動。
利用導軌81與卡軌8的卡接配合,實現對運動架3的定向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運動架3與墻板1之間還設有導向機構,導向機構包括固定在墻板1上的導向座9以及固定在運動架3上的導向軸91,導向軸91插接在導向座9中,通過導向座9對導向軸91進行套接,進一步的限定運動架3的豎向或上下移動效果,避免運動架3發生偏移。
導向軸91下部與運動架3之間固定有凸出于運動架3側邊的限位器10。
沿著運動架3側邊凸出的結構形成限位器10,通過外部的限位塊對限位器10進行阻擋,可以實現對運動架3的限位。
或者利用運動架3外部的檢測器對限位器10進行檢測,進而及時的對換向器21中氣體方向進行換向,進而實現智能化控制。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升降器2與夾持器6之間連接有運動架3,運動架3為矩形的框架,沿著矩形架的上部與升降器2之間進行連接,升降器2為氣缸體,該缸體與墻板1固定,氣缸體中的氣缸軸與矩形架的上部之間進行固定。
升降器2沿著運動架2的上部進行連接,沿著運動架2的上部進行推動。
夾持器6設于運動架3下部沿著運動架3的下部對端蓋D進行夾持性的移動。
利用夾持器6跟從運動架3的上下運動而進行上下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升降器2固定設置在墻板1上,升降器2上套接有矩形的運動架3,運動架3套接在升降器2上部且兩者間沿著上部進行連接。
運動架3采用套接在升降器2上部的結構進行支撐與固定,通過升降器2上部的伸縮軸即氣缸軸向上進行伸縮,進而完成運動架3的上下移動。
采用套接的方式便于運動架3的兩側沿著豎向進行軌道式的上下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運動架3下部與夾持器6之間連接有轉向器4及圓盤5,通過轉向器4沿著圓盤5的側邊進行推動,進而推動圓盤5下部夾持器6的轉向。
夾持器6設于圓盤5下部,利用圓盤5的轉向效果,實現圓盤5下夾持器6的轉向,進而端蓋D實現轉向即角度移動與換向。
轉向器4沿著圓盤5的側邊進行抵觸或貼合,其中,轉向器4為一氣缸,將氣缸體固定在運動架3下部,利用氣缸中的伸縮軸與圓盤5的側邊位置進行鉸接,進而推動圓盤5的轉向。
圓盤5中間位置設有連接在運動架3下部的轉向軸51。
轉向軸51沿著圓盤5的中間位置進行固定,轉向軸51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在運動架3與圓盤5的中間位置。
轉向軸51插接或卡接或套接在運動架3下部,便于轉向軸51進行旋轉。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轉向器4沿著圓盤5側邊進行鉸接或進行齒牙嚙合連接。
所述轉向器4為氣缸體,氣缸體中設有往返的閥體41,閥體41外部連接有齒條42,齒條42與圓盤5邊緣的齒牙52嚙合進而使圓盤5沿著其中間位置的轉向軸51進行轉動。
利用氣缸體中的閥體41的往返運動帶動齒條42進行往返,進而實現圓盤5的轉向與移動。
通過閥體41位置的移動,實現齒條41帶動圓盤5轉角的改變,進而實現對圓盤5下部夾持的端蓋D的角度的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升降器2上連接有用于對升降器2進行切換的換向器21。
換向器21為氣缸的換向閥,利用氣體的流向進而實現豎向安裝的氣缸進行伸出與縮進,結構簡單,容易實現,造價低。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夾持器6為氣缸體,氣缸體中設有在其中進行往返滑動的滑動閥61,滑動閥61上設有呈桿狀的夾爪7。
夾爪7為四根軸體或桿體,利用上下左右四個方位上的氣缸體,通過夾持器6沿著四個方位進行90度夾角的排列,進而實現夾爪7向內部的圓盤5中間位置的移動進而形成夾持。
滑動閥61為氣缸體中的往返運動的閥體,將夾爪7跟從在閥體上沿著氣缸體進行移動。
其中,氣缸體沿著四個方位進行同步移動,即帶動夾爪7同時向圓盤5中心內移動或同時向圓盤5的側邊上移動。即實現對端蓋D的夾持與釋放。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請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請中的名稱。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構思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