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一種五金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保溫壺壺體加工模具。
背景技術:
真空保溫壺具有雙層結構,內層一般為玻璃或不銹鋼材質,外層為不銹鋼或塑料材質,保溫壺內膽應一體成型避免接縫,才可最大限度提高保溫性能。對于不銹鋼內膽的成型工藝,傳統的工藝分為三道工序進行加工,首先利用模具對壺體進行拉脹,然后再對拉脹后的壺體退火拋光及切邊,最后再利用模具壓型。該方式每道工序的設備結構較為簡單,然而其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拉脹工序經常因尺寸不穩定導致后續壓型工序時壺體裂開,或者壺口尺寸誤差大影響保溫性能,需要維修,嚴重的導致產品報廢;退火拋光切邊工序增加了額外的生產成本,同時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壓型工序因需要二次定位,容易因定位不準確使壓型高度不對稱影響產品品質,或者因退火工序的誤差使壺體在壓型時開裂或者壺口尺寸不穩定。上述問題的出現不僅使壺體內層與外層裝配時邊緣不整齊影響外觀,更嚴重的會因壺口規格誤差大而影響密封降低了保溫的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拉脹壓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設置有壓邊環和拉脹楔塊,所述壓邊環連接壓桿安裝于上模板下側,用于使工件外壁緊貼模芯完成定型加工;所述拉脹楔塊安裝于所述上模板下側,所述拉脹楔塊下端為楔形;所述下模板上側安裝有與壺體輪廓對應的模芯,所述模芯頂部設置拉脹滑塊于第一滑軌上,所述拉脹滑塊位置與所述拉脹楔塊位置相對應,所述拉脹楔塊推動所述拉脹滑塊沿所述第一滑軌移動,使工件頂部外壁發生形變完成壺嘴部分的加工。
進一步地,為了控制壺嘴部分外部形狀,所述上模板設置有外側滑塊,所述外側滑塊與所述模芯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外側凹模,所述外側滑塊安裝于所述上模板的第二滑軌上。所述拉脹滑塊外壁與所述外側滑塊內壁相匹配將壺嘴部分加工成所需的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外側滑塊安裝有復位彈簧,當壺體工件完成加工后所述上模復位,所述外側滑塊在所述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初始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板或所述下模板設置有限位楔塊,所述限位楔塊位置與所述外側滑塊相對應,所述限位楔塊與所述外側滑塊相對的面為斜面,使所述外側滑塊沿著所述限位楔塊側面移動,進而控制所述凹模移動路徑,代加工的壺嘴的傾斜角度隨所述限位楔塊斜面的角度變化而變化。
進一步地,所述外側滑塊與所述限位楔塊斜面相對的面為對應的斜面,增大所述外側滑塊與所述限位楔塊的接觸面積,可減少磨損,使模具耐用。
進一步地,所述拉脹滑塊設置有復位彈簧,當壺體工件完成加工后所述上模復位,所述外側滑塊在所述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初始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拉脹楔塊設置于所述壓邊環內中心位置,使所述拉脹滑塊向模芯外部移動,使工件的壺嘴部分向外凸出。
進一步地,所述拉脹滑塊與所述拉脹楔塊相對的兩個面至少有一個為斜面,將所述拉脹楔塊的垂直動作轉化為所述拉脹滑塊的水平動作。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板或所述下模板安裝有限位支撐柱,避免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壓合過度損壞模具。
進一步地,為提高加工質量,使工件的外表面更加平整光滑,所述壓邊環包括至少二個。
實施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將壓型與拉脹的工序結合到一個模具上,減少了退火與拋光的工序,降低加工成本,消除退火的安全隱患,同時還減少了員工的勞動強度;通過將壓型與拉脹的工序結合在一起,避免了兩道工序二次定位誤差所造成的開口高度不對稱、大小不一致甚至開裂等問題,使產品質量更穩定,提高了產品品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一種拉脹壓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設置有壓邊環11和拉脹楔塊12,所述壓邊環11連接壓桿111安裝于上模板13下側,用于使工件外壁緊貼模芯21完成定型加工;所述拉脹楔塊12安裝于所述上模板13下側,所述拉脹楔塊12下端為楔形;所述下模板23上側安裝有與壺體輪廓對應的模芯21,所述模芯21頂部設置拉脹滑塊22于第一滑軌221上,所述拉脹滑塊22位置與所述拉脹楔塊12位置相對應,所述拉脹楔塊12推動所述拉脹滑塊22沿所述第一滑軌221移動,使工件頂部外壁發生形變完成壺嘴部分的加工。
為了控制壺嘴部分外部形狀,所述上模板設置有外側滑塊14,所述外側滑塊14與所述模芯21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外側凹模141,所述外側滑塊14安裝于所述上模板13的第二滑軌142上。所述拉脹滑塊22外壁與所述外側滑塊14內壁相匹配將壺嘴部分加工成所需的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外側滑塊14安裝有復位彈簧143,當壺體工件完成加工后所述上模復位,所述外側滑塊14在所述復位彈簧143的作用下回復初始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板13或所述下模板23設置有限位楔塊15,所述限位楔塊15位置與所述外側滑塊14相對應,所述限位楔塊15與所述外側滑塊14相對的面為斜面,使所述外側滑塊14沿著所述限位楔塊15側面移動,進而控制所述凹模移動路徑,代加工的壺嘴的傾斜角度隨所述限位楔塊15斜面的角度變化而變化。
本實施例中,所述外側滑塊14與所述限位楔塊15斜面相對的面為對應的斜面,增大所述外側滑塊14與所述限位楔塊15的接觸面積,可減少磨損,使模具耐用。
優選地,所述拉脹滑塊22設置有復位彈簧(圖中未畫出),當壺體工件完成加工后所述上模復位,所述外側滑塊在所述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初始位置。
本實施例中,所述拉脹楔塊12設置于所述壓邊環內中心位置,使所述拉脹滑塊22向模芯外部移動,使工件的壺嘴部分向外凸出。
本實施例中,所述拉脹滑塊22與所述拉脹楔塊12相對的兩個面為斜面,將所述拉脹楔塊12的垂直動作轉化為所述拉脹滑塊的水平動作。
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模板23安裝有限位支撐柱24,避免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壓合過度損壞模具。
本實施例中,為提高加工質量,使工件的外表面更加平整光滑,所述壓邊環11包括二個。
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