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油泵的制造裝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油泵襯套的壓裝或鉚接。
背景技術:
自動檔汽車的換檔過程,由自動變速箱自動完成,其換檔動力由油泵驅動傳動油提供,可以說,油泵是自動變速箱的“心臟”。自動變速箱工作時,發動機通過液力變矩器撥叉驅動油泵內部轉子,輸出各壓力傳動油,推進換擋機構運動,完成自動換擋的過程。撥叉驅動轉子時,與油泵產生相對運動,長時間工作,極易產生磨損,業內普遍采用在撥叉和油泵中間安裝一個襯套的方式以增強耐磨能力,提高汽車使用壽命,由于襯套屬耐磨件,其裝配精密、牢固非常關鍵,業內一般采用壓裝并鉚接的方式將襯套裝入油泵。
變速箱油泵制造工藝過程復雜、制造精度高,前期投入大、利潤低,應用通用設備加工該產品經驗不足,技術難度大。隨著全球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加劇,目前國內對變速箱油泵的開發和應用逐漸減少,在現有條件下使用通用設備開發制造變速箱油泵對推動我國汽車工業、變速箱行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油泵襯套壓裝裝配效率低下及零件受力變形、撕裂等問題,并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油泵襯套壓裝、鉚接工具,包括壓頭、定位板Ⅰ和定位板Ⅱ。
所述壓頭是一個階梯型回轉體,從上到下依次為圓柱Ⅴ、圓柱Ⅳ、圓柱Ⅲ、圓柱Ⅱ和圓柱Ⅰ。所述圓柱Ⅰ、圓柱Ⅱ、圓柱Ⅲ、圓柱Ⅳ和圓柱Ⅴ的回轉直徑分別是D1、D2、D3、D4和D5,其中D4>D3>D2>D1,且D4>D5。
所述圓柱Ⅱ的側壁開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通孔中,旋入球頭柱塞。所述球頭柱塞不被擠壓時,頭部的鋼球露出通孔的孔口。所述定位板Ⅰ是由圓柱Ⅵ和圓柱Ⅶ組成的階梯型回轉體。定位板Ⅰ的軸線上開有一個圓柱形的通孔Ⅰ。所述圓柱Ⅵ的上表面具有一個圓柱形凸臺。所述圓柱Ⅵ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圓柱Ⅵ上端面的銷孔Ⅰ。所述凸臺的側面具有兩個凸出部和四個凹陷部。這兩個凸出部關于凸臺的軸線完全對稱。每一個凸出部的兩側,均是凹陷部。所述定位板Ⅱ的中心具有一個圓柱形通孔Ⅱ。所述定位板Ⅱ的上端面具有環形凸緣。所述環形凸緣與通孔Ⅱ同軸設置。所述定位板Ⅱ具有至少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上端面的銷孔Ⅱ。所述銷孔Ⅱ中安裝有菱形銷。所述定位板Ⅱ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上端面的銷孔Ⅲ。所述銷孔Ⅲ中安裝有銷。
壓裝時,所述圓柱Ⅱ上安裝有襯套。所述襯套為整圓筒形。所述圓柱Ⅱ的直徑D2比襯套的內徑小。所述壓頭圓柱Ⅲ的直徑D3比襯套的內徑大且D3比襯套的外徑小。所述圓柱Ⅱ的高度小于襯套的高度。
所述圓柱Ⅴ被夾持固定。
所述定位板Ⅰ安裝在定位板Ⅱ上,圓柱Ⅶ嵌入通孔Ⅱ。所述銷下端插入銷孔Ⅲ內,上端插入銷孔Ⅰ內。
所述油泵體置于定位板Ⅰ的上端,油泵體的外圓與環形凸緣的內壁貼合。所述菱形銷下端插入銷孔內,上端插入油泵體的角向定位孔內。
壓頭下降,圓柱Ⅰ嵌入定位板Ⅰ的通孔Ⅰ中。所述襯套嵌入油泵體的壓裝底孔。
進一步,所述凸出部一端連接凸臺本體,另一端被加工出一個斜面。
進一步,所述圓柱Ⅰ與通孔Ⅰ采用間隙配合。
進一步,所述圓柱Ⅱ的直徑D2比襯套的內徑小單邊0.1mm。
進一步,所述壓頭圓柱Ⅲ的直徑D3比襯套的外徑小單邊0.2mm。
進一步,所述球頭柱塞不被擠壓時頭部的鋼球高出圓柱Ⅱ的母線0.2mm。
進一步,所述壓頭的材料為工具鋼或合金鋼。所述定位板Ⅰ和定位板Ⅱ的材料為中碳鋼。
進一步,所述圓柱Ⅴ的圓周壁具有一圈環形槽。
進一步,所述定位板Ⅰ的通孔Ⅰ旁具有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Ⅰ上端面的定位孔。所述通孔Ⅰ和定位孔是連通的。所述圓柱Ⅰ側壁開有一個通孔。所述通孔中安裝有銷Ⅱ。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1.壓裝、鉚接在同一次裝夾下完成,降低了設備投資成本。
2.操作簡單、高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減少了零件變形或撕裂的風險;
4.襯套在壓裝前直接固定在壓頭上,避免了人手糾正襯套是否放正的動作,不僅壓裝精確、牢靠,還保障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壓裝示意圖;
圖2為壓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定位板Ⅰ的俯視圖;
圖4為定位板Ⅰ的剖面圖;
圖5為定位板Ⅱ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鉚接示意圖。
圖中:壓頭1、圓柱Ⅰ101、通孔1011、銷Ⅱ1012、圓柱Ⅱ102、內螺紋1021、通孔1022、圓柱Ⅲ103、圓柱Ⅳ104、圓柱Ⅴ105、球頭柱塞106、定位板Ⅰ2、圓柱Ⅵ201、鉚點2011、凹陷部20111、凸出部20112、斜面201121、凸臺2012、銷孔Ⅰ2013、圓柱Ⅶ202、通孔Ⅰ203、定位孔204、定位板Ⅱ3、環形凸緣301、通孔Ⅱ302、銷孔Ⅱ303、菱形銷304、銷孔Ⅲ305、銷Ⅰ306、襯套4、油泵體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應該理解為本實用新型上述主題范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思想的情況下,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各種替換和變更,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實施例1:
一種油泵襯套壓裝、鉚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壓頭1、定位板Ⅰ2和定位板Ⅱ3。所述壓頭1的材料為合金鋼。所述定位板Ⅰ2和定位板Ⅱ3的材料為中碳鋼。
參見圖2,所述壓頭1是一個階梯型回轉體,從上到下依次為圓柱Ⅴ105、圓柱Ⅳ104、圓柱Ⅲ103、圓柱Ⅱ102和圓柱Ⅰ101。所述圓柱Ⅴ105、圓柱Ⅳ104、圓柱Ⅲ103、圓柱Ⅱ102和圓柱Ⅰ101同軸設置。所述圓柱Ⅰ101、圓柱Ⅱ102、圓柱Ⅲ103、圓柱Ⅳ104和圓柱Ⅴ105的回轉直徑分別是D1、D2、D3、D4和D5,其中D4>D3且D4>D5。圓柱Ⅰ101的高度L1=28mm。圓柱Ⅱ102的高度L2=11.4±0.025mm。所述圓柱Ⅴ105的圓周壁上具有一圈環形槽1051。
參見圖1和圖2,所述圓柱Ⅱ102的側壁開有兩個通孔1022。所述兩個通孔1022垂直設置。所述通孔1022中,旋入球頭柱塞106。所述球頭柱塞106不被擠壓時,頭部的鋼球露出通孔1022的孔口并高出圓柱Ⅱ102的母線0.2mm。
參見圖3和圖4,所述定位板Ⅰ2是由圓柱Ⅵ201和圓柱Ⅶ202組成的階梯型回轉體。定位板Ⅰ2的軸線上開有一個圓柱形的通孔Ⅰ203。通孔Ⅰ203的直徑所述圓柱Ⅵ201的上表面具有一個圓柱形凸臺2012。所述凸臺的直徑D7=42.4±0.05mm,高度L3=3.3±0.02mm。所述圓柱Ⅵ201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圓柱Ⅵ201上端面的銷孔Ⅰ2013。所述凸臺2012的側面具有兩個凸出部20112和四個凹陷部20111。這兩個凸出部20112關于凸臺2012的軸線完全對稱。每一個凸出部20112的兩側,均是凹陷部20111。所述凸出部20112一端連接凸臺2012本體,另一端被加工出一個斜面201121。所述凹陷部20111和凸出部20112共同組成鉚點2011。
參見圖5,所述定位板Ⅱ3是一個圓盤。所述定位板Ⅱ3的中心具有一個圓柱形通孔Ⅱ302。所述定位板Ⅱ3的上端面具有環形凸緣301。所述環形凸緣301的外徑與定位板Ⅱ3的外徑相等。所述環形凸緣301與通孔Ⅱ302同軸設置。所述定位板Ⅱ3具有至少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3上端面的銷孔Ⅱ303。所述銷孔Ⅱ303中安裝有菱形銷304。所述定位板Ⅱ3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3上端面的銷孔Ⅲ305。所述銷孔Ⅲ305中安裝有銷Ⅰ306。
參見圖1,壓裝時,所述圓柱Ⅱ102上安裝有襯套4。所述襯套4為整圓筒形。所述襯套4套在圓柱Ⅱ102上。所述襯套4的內壁擠壓球頭柱塞106頭部的鋼球。
所述圓柱Ⅱ102的直徑D2比襯套4的內徑小單邊0.1mm。所述壓頭圓柱Ⅲ103的直徑D3比襯套4的內徑大且D3比襯套4的外徑小單邊0.2mm。襯套高度13.7mm。所述襯套的壓裝深度,即襯套到零件定位面的距離,為14.5±0.1mm。
所述圓柱Ⅴ105被夾持固定。壓裝設備上的螺釘擰入環形槽1051中。
所述定位板Ⅰ2安裝在定位板Ⅱ3上,圓柱Ⅶ202嵌入通孔Ⅱ302。所述銷Ⅰ306下端插入銷孔Ⅲ305內,上端插入銷孔Ⅰ2013內。
所述油泵體5置于定位板Ⅰ2的上端,油泵體5的外圓與環形凸緣301的內壁貼合。所述菱形銷304下端插入銷孔303內,上端插入油泵體5的角向定位孔內。
壓頭1下降,圓柱Ⅰ101嵌入定位板Ⅰ2的通孔Ⅰ203中。所述襯套4嵌入油泵體5的壓裝底孔。
當襯套4接觸凸出部20112時,所述襯套4受到擠壓沿著斜面201121變形,與油泵體5的鉚槽鉚接。
當圓柱Ⅱ102的下端面與凸臺2012的上端面完全貼合時,壓裝鉚接工作結束。所述襯套4裝合于油泵體5的壓裝底孔。
實施例2:
一種油泵襯套壓裝、鉚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壓頭1、定位板Ⅰ2和定位板Ⅱ3。所述壓頭1的材料為合金鋼。所述定位板Ⅰ2和定位板Ⅱ3的材料為中碳鋼。
參見圖2,所述壓頭1是一個階梯型回轉體,從上到下依次為圓柱Ⅴ105、圓柱Ⅳ104、圓柱Ⅲ103、圓柱Ⅱ102和圓柱Ⅰ101。所述圓柱Ⅴ105、圓柱Ⅳ104、圓柱Ⅲ103、圓柱Ⅱ102和圓柱Ⅰ101同軸設置。所述圓柱Ⅰ101、圓柱Ⅱ102、圓柱Ⅲ103、圓柱Ⅳ104和圓柱Ⅴ105的回轉直徑分別是D1、D2、D3、D4和D5,其中D4>D3且D4>D5。圓柱Ⅰ101的高度L1=28mm。圓柱Ⅱ102的高度L2=11.4±0.025mm。所述圓柱Ⅴ105的圓周壁上具有一圈環形槽1051。
參見圖1和圖2,所述圓柱Ⅱ102的側壁開有一個通孔1022。所述通孔1022的孔口A和孔口B分別位于圓柱Ⅱ102的兩側,靠近孔口A的孔壁上具有內螺紋1021。所述球頭柱塞106為螺紋旋入式。所述球頭柱塞106從孔口B進入通孔1022并旋入內螺紋段。所述球頭柱塞106頭部的鋼球露出孔口A并高出圓柱Ⅱ102的母線0.2mm。
參見圖3和圖4,所述定位板Ⅰ2是由圓柱Ⅵ201和圓柱Ⅶ202組成的階梯型回轉體。定位板Ⅰ2的軸線上開有一個圓柱形的通孔Ⅰ203。通孔Ⅰ203的直徑所述圓柱Ⅵ201的上表面具有一個圓柱形凸臺2012。所述凸臺的直徑D7=42.4±0.05mm,高度L3=3.3±0.02mm。所述圓柱Ⅵ201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圓柱Ⅵ201上端面的銷孔Ⅰ2013。所述凸臺2012的側面具有兩個凸出部20112和四個凹陷部20111。這兩個凸出部20112關于凸臺2012的軸線完全對稱。每一個凸出部20112的兩側,均是凹陷部20111。
參見圖5,所述定位板Ⅱ3是一個圓盤。所述定位板Ⅱ3的中心具有一個圓柱形通孔Ⅱ302。所述定位板Ⅱ3的上端面具有環形凸緣301。所述環形凸緣301與通孔Ⅱ302同軸設置。所述定位板Ⅱ3具有至少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3上端面的銷孔Ⅱ303。所述銷孔Ⅱ303中安裝有菱形銷304。所述定位板Ⅱ3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3上端面的銷孔Ⅲ305。所述銷孔Ⅲ305中安裝有銷Ⅰ306。
參見圖1,壓裝時,所述圓柱Ⅱ102上安裝有襯套4。所述襯套4為整圓筒形。所述襯套4套在圓柱Ⅱ102上。所述襯套4的內壁擠壓球頭柱塞106頭部的鋼球。
所述圓柱Ⅱ102的直徑D2比襯套4的內徑小單邊0.1mm。所述壓頭圓柱Ⅲ103的直徑D3比襯套4的內徑大且D3比襯套4的外徑小單邊0.2mm。襯套高度13.7mm。所述襯套的壓裝深度,即襯套到零件定位面的距離,為14.5±0.1mm。
所述圓柱Ⅴ105被夾持固定。壓裝設備上的螺釘擰入環形槽1051中。
所述定位板Ⅰ2安裝在定位板Ⅱ3上,圓柱Ⅶ202嵌入通孔Ⅱ302。所述銷Ⅰ306下端插入銷孔Ⅲ305內,上端插入銷孔Ⅰ2013內。
所述油泵體5置于定位板Ⅰ2的上端,油泵體5的外圓與環形凸緣301的內壁貼合。所述菱形銷304下端插入銷孔303內,上端插入油泵體5的角向定位孔內。
壓頭1下降,圓柱Ⅰ101嵌入定位板Ⅰ2的通孔Ⅰ203中。所述襯套4嵌入油泵體5的壓裝底孔。
當襯套4接觸凸出部20112時,所述襯套4受到擠壓變形,與油泵體5的鉚槽鉚接。
當圓柱Ⅱ102的下端面與凸臺2012的上端面完全貼合時,壓裝鉚接工作結束。所述襯套4裝合于油泵體5的壓裝底孔。
實施例3:
一種油泵襯套壓裝、鉚接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壓頭1、定位板Ⅰ2和定位板Ⅱ3。所述壓頭1的材料為合金鋼。所述定位板Ⅰ2和定位板Ⅱ3的材料為中碳鋼。
參見圖2,所述壓頭1是一個階梯型回轉體,從上到下依次為圓柱Ⅴ105、圓柱Ⅳ104、圓柱Ⅲ103、圓柱Ⅱ102和圓柱Ⅰ101。所述圓柱Ⅴ105、圓柱Ⅳ104、圓柱Ⅲ103、圓柱Ⅱ102和圓柱Ⅰ101同軸設置。所述圓柱Ⅰ101、圓柱Ⅱ102、圓柱Ⅲ103、圓柱Ⅳ104和圓柱Ⅴ105的回轉直徑分別是D1、D2、D3、D4和D5,其中D4>D3且D4>D5。圓柱Ⅰ101的高度L1=28mm。圓柱Ⅱ102的高度L2=11.4±0.025mm。所述圓柱Ⅴ105的圓周壁上具有一圈環形槽1051。所述圓柱Ⅰ101側壁開有一個通孔1011。所述通孔1011中安裝有銷Ⅱ1012。
參見圖1和圖2,所述圓柱Ⅱ102的側壁開有一個通孔1022。所述通孔1022中,旋入球頭柱塞106。所述球頭柱塞106不被擠壓時,頭部的鋼球露出通孔1022的孔口并高出圓柱Ⅱ102的母線0.2mm。
參見圖3和圖4,所述定位板Ⅰ2是由圓柱Ⅵ201和圓柱Ⅶ202組成的階梯型回轉體。定位板Ⅰ2的軸線上開有一個圓柱形的通孔Ⅰ203。通孔Ⅰ203的直徑所述定位板Ⅰ2的通孔Ⅰ203旁具有垂直于定位板Ⅰ2上端面的定位孔204。所述圓柱Ⅵ201的上表面具有一個圓柱形凸臺2012。所述凸臺的直徑D7=42.4±0.05mm,高度L3=3.3±0.02mm。所述圓柱Ⅵ201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圓柱Ⅵ201上端面的銷孔Ⅰ2013。所述凸臺2012的側面具有兩個凸出部20112和四個凹陷部20111。這兩個凸出部20112關于凸臺2012的軸線完全對稱。每一個凸出部20112的兩側,均是凹陷部20111。所述凸出部20112一端連接凸臺2012本體,另一端被加工出一個斜面201121。所述凹陷部20111和凸出部20112共同組成鉚點2011。
參見圖5,所述定位板Ⅱ3是一個圓盤。所述定位板Ⅱ3的中心具有一個圓柱形通孔Ⅱ302。所述定位板Ⅱ3的上端面具有環形凸緣301。所述環形凸緣301的外徑與定位板Ⅱ3的外徑相等。所述環形凸緣301與通孔Ⅱ302同軸設置。所述定位板Ⅱ3具有至少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3上端面的銷孔Ⅱ303。所述銷孔Ⅱ303中安裝有菱形銷304。所述定位板Ⅱ3還具有一個垂直于定位板Ⅱ3上端面的銷孔Ⅲ305。所述銷孔Ⅲ305中安裝有銷Ⅰ306。
參見圖1,壓裝時,所述圓柱Ⅱ102上安裝有襯套4。所述襯套4為整圓筒形。所述襯套4套在圓柱Ⅱ102上。所述襯套4的內壁擠壓球頭柱塞106頭部的鋼球。
所述圓柱Ⅱ102的直徑D2比襯套4的內徑小單邊0.1mm。所述壓頭圓柱Ⅲ103的直徑D3比襯套4的內徑大且D3比襯套4的外徑小單邊0.2mm。襯套高度13.7mm。所述襯套的壓裝深度,即襯套到零件定位面的距離,為14.5±0.1mm。
所述圓柱Ⅴ105被夾持固定。壓裝設備上的螺釘擰入環形槽1051中。
所述定位板Ⅰ2安裝在定位板Ⅱ3上,圓柱Ⅶ202嵌入通孔Ⅱ302。所述銷Ⅰ306下端插入銷孔Ⅲ305內,上端插入銷孔Ⅰ2013內。
所述油泵體5置于定位板Ⅰ2的上端,油泵體5的外圓與環形凸緣301的內壁貼合。所述菱形銷304下端插入銷孔303內,上端插入油泵體5的角向定位孔內。
壓頭1下降,圓柱Ⅰ101嵌入定位板Ⅰ2的通孔Ⅰ203中。所述襯套嵌入油泵體5的壓裝底孔。所述銷Ⅱ1012的頭部嵌入定位孔204內。
當襯套4接觸凸出部20112時,所述襯套4受到擠壓沿著斜面201121變形,與油泵體5的鉚槽鉚接。
當圓柱Ⅱ102的下端面與凸臺2012的上端面完全貼合時,壓裝鉚接工作結束。所述襯套4裝合于油泵體5的壓裝底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