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山地光伏項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
背景技術:
光伏支架安裝時,立柱裝入混凝土灌注地樁套管后,使用定位螺栓固定,整組支架安裝完成后,尺寸確認無誤,預埋地樁地上部分預留的對穿孔與立柱預留對穿孔用對穿螺栓緊固固定。由于支架立柱機制對穿孔間距為固定間距,在山地光伏項目這種地勢復雜的環境中,為保證組件安裝角度一致,支架需要根據地形調整安裝高度,支架立柱采用成品機制孔不能完全適應現場要求,預埋地樁的預留對穿孔與立柱預留對穿孔位置大部分無法吻合,70%以上需要現場重新加工立柱的對穿孔。常規使用傳統的手電鉆加人工方式,最少需3人一組,輪流施工。因立柱為熱鍍鋅件加之壁厚尺寸較厚,且工人因現場施工條件制約,體力付出較大,手電鉆磨損嚴重,每天能完成的工作量約40個孔。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發現效率低下的主要問題在于手電鉆在施工中為橫向打孔,相對垂直打孔推力減弱太多。由于空間受限,工人打孔采用下蹲或匍匐施工,手電鉆鉆頭受到的推力更少,因此急需研制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該裝置采用局部改造的手槍鉆與裝置配合,達到為立柱開孔省工省力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包括支架立柱、操作平臺、手槍鉆、操作杠桿、預埋套管,所述支架立柱垂直固定于預埋套管內,所述操作平臺一端留掛鉤,操作時將操作平臺水平固定于預埋套管內,所述操作平臺底部設有開孔,所述操作杠桿插入操作平臺底部的開孔以推動手槍鉆前進。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操作杠桿為鋼制方管,長度為50cm,壁厚不小于2mm。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手槍鉆與所述操作杠桿接觸位置鉚接C型鋼塊,防止操作杠桿操作時手槍鉆位移。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操作平臺制作為弧形,這樣的設計可以防止手電鉆位移。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操作平臺底部每隔3cm開孔。
經現場實際測試,使用此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后,工人由原來的3人一組減至2人一組,打孔數量由原來的每天每組40個左右提升至每組300個左右,效率提升明顯,且工人疲勞度明顯減輕,電鉆磨損明顯減少。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比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設計的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根據杠桿原理使手電鉆受到的推力放大數倍,且工人無需手持電鉆,只需稍加控制電鉆角度即可;
(2)本實用新型設計的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具有簡單,輕便,靈活,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通過工程實地使用統計,起到減少勞動力三分之一,打孔效率提高7倍的效果,且工人疲勞度明顯減輕,電鉆磨損明顯減少,可以為山地光伏項目安裝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整體效果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中操作平臺的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方向的剖面圖;
圖中:1為自然地坪,2為支架立柱,3為預埋套管,4為手槍鉆,5為操作杠桿,6為操作平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實施例1,如圖1-2,一種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包括支架立柱2、操作平臺6、手槍鉆4、操作杠桿5、預埋套管3,所述支架立柱2垂直固定于預埋套管3內,所述操作平臺6一端留掛鉤,操作時將操作平臺6水平固定于預埋套管3內,所述操作平臺6底部設有開孔,所述操作杠桿5插入操作平臺6底部的開孔以推動手槍鉆4前進。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操作杠桿5為鋼制方管,長度為50cm,壁厚不小于2mm。
進一步優選的,所述手槍鉆4與所述操作杠桿5接觸位置鉚接C型鋼塊,防止操作杠桿5操作時手槍鉆4位移。
進一步優選的,如圖3,所述操作平臺6制作為弧形,這樣的設計可以防止手電鉆4位移。
進一步優選的,如圖2,所述操作平臺6底部每隔3cm開孔。
使用時,將預埋套管3預埋在自然地坪1,將支架立柱2垂直固定于預埋套管3內,將操作平臺6留掛鉤的一端掛至預埋套管3內,操作平臺6底部可墊土調整至使用高度,手槍鉆4就位,將操作杠桿5推入手槍鉆4后端C型鋼位置,向前推動操作杠桿5,同時按下手槍鉆4的電源按鈕。
經現場實際測試,使用此山地光伏支架立柱對穿螺栓開孔裝置后,工人由原來的3人一組減至2人一組,打孔數量由原來的每天每組40個左右提升至每組300個左右,效率提升明顯,且工人疲勞度明顯減輕,電鉆磨損明顯減少。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