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加工刀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精鏜刀。
背景技術:
鏜刀是鏜削刀具的一種,最常用的場合就是鏜刀內孔加工,擴孔,仿形等。有一個或兩個切削部分、專門用于對已有的孔進行粗加工、半精加工或精加工的刀具。鏜刀可在鏜床、車床或銑床上使用。根據(jù)加工精度的不同分為精鏜刀和精鏜刀。
精鏜刀是鏜削刀具的一種,可使用在鏜床、車床或銑床上,用于對已有的孔進行半精加工或精加工,最常用的場合就是鏜內孔加工、擴孔等。隨著工業(yè)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精鏜刀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F(xiàn)在在對一些工件進行加工時需要加工出臺階孔,一般是先通過鏜刀加工出一個通孔,將鏜刀退出來,調節(jié)鏜刀的位置和距離后再加工出第二通孔,進而在工件上加工出臺階孔,這樣的加工方式會帶來很多問題,孔的精度、光潔度、同心度等尺寸的偏差較大,大大地降低了產品的尺寸精度,進而導致工件不合格,給我企業(yè)帶來損失。上述問題,亟待解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精鏜刀。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精鏜刀,包括插入機床的圓柄和刀具本體,在該刀具本體上設置有一沿徑向延伸的通孔,在該通孔內設有刻度微調機構,所述刻度微調機構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刀片座,在所述第一刀片座上設置有刀片型腔,在所述刀具本體與所述第一刀片座相鄰側壁上設置有弧形凹槽,在所述弧形凹槽內設置有第二刀片座,所述第二刀片座上設置有第二鏜刀,所述第一刀片座與所述第二刀片座不處于同一水平高度。
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技術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刀片座與所述第二刀片座在平面上的投影夾角范圍為90度至180度。
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技術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刀片座與所述第二刀片座在平面上的投影夾角為90度。
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技術改進在于,在所述刀片型腔內設置有第一鏜刀,通過一螺釘將第一鏜刀鎖緊在所述第一刀片座上,所述刀片型腔與所述第一鏜刀的底部和兩側壁貼合。這樣設置,鏜刀片與刀片型腔結合的更加緊密,不會出現(xiàn)移位或者松動現(xiàn)象,進而在加工時保證了加工精度。
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技術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刀片座的徑向后角設置有排削槽。這樣設置,方便加工時產生的金屬碎屑及時排出,避免碎屑影響加工進程和工件的表面精度。
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技術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刀片座與所述刀具本體固定連接的緊固件為固定螺釘。
為了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技術改進在于,所述第一鏜刀與所述第二鏜刀的截面均呈三角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兩個精鏜刀組合在一個刀具本體上,在對工件加工出臺階孔時,可以一次性加工出來,不需要再次換刀或者調節(jié)調節(jié)鏜刀的位置和距離,保證了孔的精度、光潔度和同心度,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尺寸精度,刀片座的排削槽使刀具在鏜孔切削時刀片座與加工孔壁呈現(xiàn)后角下方比后角上方空間大許多,使得切削時產生的鐵屑在刀片座與工件孔壁的空隙能迅速掉落,避免在加工中鐵屑擠壓在刀片座與孔壁的空隙之間產生工件加工表面刮傷,得到更好的表面加工精度;刀片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其中一刃或兩刃損壞時,可以轉換刀片角度繼續(xù)使用,節(jié)約了加工成本,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精鏜刀的整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精鏜刀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精鏜刀的后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精鏜刀的一種具體實施例。一種精鏜刀,包括插入機床的圓柄1和刀具本體2,在該刀具本體2上設置有一沿徑向延伸的通孔3,在該通孔3內設有刻度微調機構4,所述刻度微調機構4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刀片座5,在所述第一刀片座5上設置有刀片型腔50,在所述刀具本體2與所述第一刀片座5相鄰側壁上設置有弧形凹槽20,該弧形凹槽20為排削槽,從側壁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方便加工時產生的金屬碎屑及時排出,在所述弧形凹槽20內設置有第二刀片座6,所述第二刀片座6上設置有第二鏜刀60,所述第一刀片座5與所述第二刀片座6不處于同一水平高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刀片座5與所述第二刀片座6在平面上的投影夾角范圍為90度至180度,作為優(yōu)選的,投影夾角為90度,即為第一刀片座5與第二刀片座6相互垂直。
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刀片型腔50內設置有第一鏜刀51,通過一緊固螺釘53將第一鏜刀51鎖緊在所述第一刀片座5上,所述刀片型腔50與所述第一鏜刀51的底部和兩側壁貼合。這樣,鏜刀片與刀片型腔50結合的更加緊密,不會出現(xiàn)移位或者松動現(xiàn)象,進而在加工時保證了加工精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刀片座5的徑向后角設置有排削槽52。這樣,方便加工時產生的金屬碎屑及時排出,避免碎屑影響加工進程和工件的表面精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鏜刀51與所述第二鏜刀60的截面均呈三角形。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將兩個精鏜刀組合在一個刀具本體上,在對工件加工出臺階孔時,可以一次性加工出來,加工后上下孔的同心度能達0.01mm以內,不需要再次換刀或者調節(jié)調節(jié)鏜刀的位置和距離,保證了孔的精度、光潔度和同心度,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尺寸精度,第一鏜刀和第二鏜刀分別設置在上下兩側,精鏜削調整精度高, 利用刻度微調機構4使刀具可進行直徑0.01mm 的切深高精度調整;鏜孔后表面光潔度可達Ra=0.8μm,尺寸精度可以控制在H6級內,刀片座的排削槽使刀具在鏜孔切削時刀片座與加工孔壁呈現(xiàn)后角下方比后角上方空間大許多,使得切削時產生的鐵屑在刀片座與工件孔壁的空隙能迅速掉落,避免在加工中鐵屑擠壓在刀片座與孔壁的空隙之間產生工件加工表面刮傷,得到更好的表面加工精度;刀片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其中一刃或兩刃損壞時,可以轉換刀片角度繼續(xù)使用,節(jié)約了加工成本,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
以上列舉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以上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lián)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