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
背景技術:
由于變速器輸入軸與發動機輸出軸以各自的速度旋轉,變換檔位時會存在一個"同步"問題。兩個旋轉速度不一樣齒輪強行嚙合必然會發生沖擊碰撞,損壞齒輪。因此,舊式變速器的換檔要采用"兩腳離合"的方式,升檔在空檔位置停留片刻(但是離合器需要抬起來,目的是為了讓離合器片和飛輪同步,轉速必須一致才可順利掛檔,如果換擋慢了,轉速落到怠速,也是無法掛進去的),減檔要在空檔位置(同時保持離合器抬起)加油門,以減少齒輪的轉速差。但這個操作比較復雜,難以掌握精確。因此設計師創造出"同步器",通過同步器使將要嚙合的齒輪達到一致的轉速而順利嚙合。目前全部同步式變速器上采用的是慣性同步器,它主要由接合套、同步鎖環等組成。
隨著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進步,同步器同步環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和推廣。同步器同步環如果在產品裝配前進行配磨,可以使得產品更早進入狀態。在推廣和采用新型的配磨機后,需要配合制作一直方便、耐用的新型專用工裝夾具以適應批量生產的需要。傳統的同步器同步環專用夾具是機床配送的鍥塊式夾頭卡盤,其夾緊方向是徑向受力,其易損壞同步器同步環的齒環結構,且定位精度差,加工速度慢。在加工同步環錐面的時候,夾具常常會遮擋某些部位,導致加工過程中需要不停的調整工位,才能保證整個同步環錐面的加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方便生活中的使用,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包括底座、上支撐柱、氣缸、下支撐柱和同步環,所述上支撐柱固定設置在底座的中部,所述下支撐柱與氣缸連接,所述下支撐柱與氣缸設置在上支撐柱的上方,所述上支撐柱和下支撐柱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同步環設置在上支撐柱和下支撐柱之間,所述底座上設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部安裝有絲桿,所述絲桿遠離上支撐柱的一端連接有把手,所述上支撐柱上端設有圓錐形第一接觸頭,所述下支撐柱末端設有圓錐形第二接觸頭。
優選的,所述第一接觸頭的直徑大于等于同步環的內徑,小于等于同步環錐面下端的外徑。
優選的,所述第二接觸頭的直徑大于等于同步環的內徑,小于等于同步環錐面上端的外徑。
優選的,所述絲桿遠離上把手的一端加工成圓錐形,所述絲桿的圓錐形于同步環的外齒根先接觸。
優選的,所述固定板上設置絲桿的高度比上支撐柱上端的第一接觸頭高出5cm。
本發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結構設計合理,能夠同時使待加工件在徑向和軸向方向受力,保護了同步環的齒環結構,大大提高了定位精度,從而提高加工速度,且保證了夾具不會遮擋加工部位,保證整個同步環錐面的加工。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上支撐柱;3、氣缸;4、下支撐柱;5、同步環;6、固定板;7、絲桿;8、把手;9、第一接觸頭;10、第二接觸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包括底座1、上支撐柱2、氣缸3、下支撐柱4和同步環5,所述上支撐柱2固定設置在底座1的中部,所述下支撐柱4與氣缸3連接,所述下支撐柱4與氣缸3設置在上支撐柱2的上方,所述上支撐柱2和下支撐柱4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同步環5設置在上支撐柱2和下支撐柱4之間,所述底座1上設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上部安裝有絲桿7,所述絲桿7遠離上支撐柱2的一端連接有把手8,所述上支撐柱2上端設有圓錐形第一接觸頭9,所述下支撐柱4末端設有圓錐形第二接觸頭10。
所述第一接觸頭9的直徑大于等于同步環5的內徑,小于等于同步環5錐面下端的外徑,保證了對同步環5錐面下端的固定,所述第二接觸頭10的直徑大于等于同步環5的內徑,小于等于同步環5錐面上端的外徑,保證了對同步環5錐面上端的固定,所述絲桿7遠離上把手8的一端加工成圓錐形頭,所述絲桿7的圓錐形頭于同步環5的外齒根先接觸,實現對同步環5徑向方向的固定,防止同步環5加工時發生轉動,所述固定板6上設置絲桿7的高度比上支撐柱2上端的第一接觸頭9高出5cm,使對同步環5徑向方向的固定更好。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一種生產同步環專用夾具使用時,先將同步環5插在上支撐柱2上的第一接觸頭9上,由于第一接觸頭9直徑大于等于同步環5的內徑,因而支撐桿2能夠向上固定住同步環5,再啟動氣缸3使下支撐柱4向下運動,下支撐柱4上的二接觸頭10向上固定住同步環5,在上支撐柱2和下支撐柱4的上下作用力下,同步環5在軸向上被固定,最后旋動把手8,帶動轉絲桿7轉動圓錐形頭端插入同步環5的齒根處,從而使得同步環5的徑向上也受到固定,加工完成后,退出絲桿7,關閉氣缸3。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