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旋轉工作臺,特別涉及使面板底座可以在工作臺底座的特定位置停止旋轉的旋轉工作臺。
背景技術:
通常,旋轉工作臺包括:夾緊結構,使面板底座可以在工作臺底座旋轉,并且在特定位置使其停止旋轉。所述面板底座上可以裝載面板,所述面板上可以裝配工作物。
機床對所述工作物執行切削加工。更詳細地,需要變換工作物的方向以使所述機床的切削工具可以接近工作物。即,旋轉工作臺運轉時旋轉所述面板和所述面板底座,并且使工作物以適合切削加工的方向放置。
另外,旋轉工作臺可以由伺服電機數值控制旋轉位移,由此可以獲得精細的角度分割能力。角度分割能力越高,可以以越小的位移角度變化面板底座的姿勢,因此可以將工作物加工為復雜的形狀。為了實現所述角度分割能力的效果,面板底座被固定于工作臺底座,并且執行切削加工過程中不能有移動。
旋轉工作臺具備:夾緊結構,用于使面板底座固定在工作臺底座上。
參照圖1,說明現有的旋轉工作臺和夾緊結構。圖1是說明現有的旋轉工作臺的示意圖。
現有的旋轉工作臺的構成可以包括:工作臺底座1、中心軸2、面板底座3、接口4、夾具5以及摩擦墊6。
所述工作臺底座1具備蝸桿軸1a,并且蝸桿軸1a可以由伺服電機驅動。
所述中心軸2可以豎著配置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中央。
所述面板底座3可旋轉地安裝在所述中心軸2上。而且于面板底座3的下側具備蝸輪3a,所述蝸輪3a齒輪銜接于所述蝸桿軸1a。即,當蝸桿軸1a旋轉時蝸輪3a將旋轉,因此面板底座3可以被旋轉。
在所述中心軸2與所述面板底座3之間具備所述接口4。而且所述接口4可以從所述中心軸2向所述面板底座3傳遞壓油。
所述夾具5配置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與所述面板底座3之間,并且固定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而且所述夾具5可以接收從所述工作臺底座1提供的壓油。
所述摩擦墊6配置在所述夾具5與所述工作臺底座1之間,并且固定在所述面板底座3。
當壓油提供至所述夾具5時所述夾具5將膨脹,因此摩擦墊6將被阻住。而且由于摩擦墊6被阻住,因此所述面板底座3將被阻住。
另外,工作臺底座1與面板底座3之間具備軸承單元。軸承單元可以使面板底座3在工作臺底座1上順利地旋轉。
參照圖2和圖3,更加詳細地說明所述夾具5的構成。圖2和圖3分別是說明現有的旋轉工作臺中夾具的立體圖和截面圖。
夾具5中夾體5a以環形形狀提供,并且輪緣5b以連接部5d為媒介形成在所述夾體5a下側。即,腔室5e由夾體5a、所述輪緣5b、連接部5d形成。而且,油路5c形成在夾具5,并且所述油路5c形成為從所述工作臺底座1連接至所述腔室5e。
另外,所述腔室5e可以具備密封墊,因此腔室5e可以具有密封的結構。而且,摩擦墊6可以配置為與所述輪緣5b接觸。
因此當夾具5經由油路5c提供壓油時,在腔室5e形成壓力,輪緣5b由該壓力壓迫摩擦墊6。由此,夾具5可以使面板底座3固定在工作臺底座1上。
但是現有的旋轉工作臺的所述夾具5的耐用性比較弱,而且由于粘砂現象無法正常解決阻住的問題。更詳細地,夾具5有連接部5d部分脆弱的問題。即,夾具5存在因形成在腔室5e的壓力而使連接部5d破損的問題。而且,所述夾具5有輪緣5b壓貼在摩擦墊6的粘砂現象的問題。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大韓民國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3-0014722號(2013.02.12)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旋轉工作臺,使其當面板底座固定在工作臺底座后解除固定時不出現粘沙。
而且,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旋轉工作臺,用于提高面板底座固定在工作臺底座的構成的耐用性。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包括:工作臺底座10,具備蝸桿軸12;中心軸20,可旋轉地配置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0;面板底座30,安裝在所述中心軸20,并且具備蝸輪32從而與所述蝸桿軸12齒輪結合;軸承箱40,安裝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0,并且形成有第一油路41和第二油路42;活塞70,安裝在所述軸承箱40的外周沿,并且在端部形成有第一錐形72,用于通過由所述第一油路41和第二油路42提供的液壓來移動;以及夾具80,安裝在所述面板底座30,并且在內周沿形成有第二錐形82,當所述活塞70往返移動時所述第二錐形82與所述活塞70的所述第一錐形72反復緊貼。
所述活塞70還可以包括朝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部74。而且,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還可以包括:制動器60,在所述活塞70外側安裝在所述軸承箱40的端部;第一腔室91,形成在所述突出部74的一側方向,從而與所述第一油路41連通;第二腔室92,形成在所述突出部74的另一側方向,從而與所述第二油路42連通。
其中,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所述活塞70,可以包括:狹縫76,形成在所述第一錐形72所形成的部分的端部,從而貫通內周面和外周面。
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所述狹縫76形成有多個,并且多個所述狹縫76可以以等間距形成。
其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所述夾具80,可以包括:槽84,在所述第二錐形82以凹形狀形成。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夾具與活塞以錐形形狀接觸,因此當所述面板底座的固定解除時活塞與夾具可以輕易地分離,因此活塞與夾具之間的粘沙可以被抑制。
而且,與現有的旋轉工作臺相似的,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排除由液壓膨脹的夾具結構,擁有夾具與活塞緊貼的結構,因此可以提高耐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用于說明現有的旋轉工作臺的示意圖。
圖2是用于說明現有的旋轉工作臺中夾具的立體圖
圖3是用于說明現有的旋轉工作臺中夾具的截面圖。
圖4是用于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示意圖。
圖5是摘取圖4中實現夾緊的部分的示意圖。
圖6是摘取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活塞的示意圖。
圖7是摘取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夾具的立體圖。
圖8是用于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活塞和夾具結構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
1:工作臺底座1a:蝸桿軸
2:中心軸3:面板底座
3a:蝸輪4:接口
5:夾具5a:夾體
5b:輪緣5c:油路
5d:連接部5e:腔室
6:摩擦墊10:工作臺底座
12:蝸桿軸20:中心軸
30:面板底座32:蝸輪
40:軸承箱41:第一油路
42:第二油路50:軸承單元
60:制動器70:活塞
72:第一錐形82:第二錐形
74:突出部76:狹縫
80:夾具84:槽
91:第一腔室92第二腔室
100: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以及實現該些的方法可以通過參照附圖以及將要后述的詳細說明的實施例更加明確。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地說明。但是,應當理解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下面公開的實施例,而是可以通過不同的各種方式實現,本實施例只是用于完善本發明的公開,本發明可以有與當前說明的實施例不同的多種變化。但是,為了避免本發明的要點變得模糊,在有些實施例中,省略對其詳細說明以及具體圖示。而且,附圖用于理解本發明,因此不是以實際比例圖示,其中一部分構成要素的大小有可能過大地圖示。
另外,第一、第二等用語可以在說明多種構成要素時使用,但所述構成要素不被所述用語限定。使用所述用語的目的可以在于區別一個構成要素與另一個構成要素。例如,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的范圍下,第一構成要素可以命名為第二構成要素,類似地第二構成要素可以命名為第一構成要素。
另外,在后述使用的術語考慮到在本發明上的功能所設定的術語,因為該些術語有可能根據制造者的目的或習慣而變化,因此應根據本申請說明書所述的內容定義該些術語。
全部說明書上的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構成要素。
以下,參照4至圖8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圖4是用于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示意圖。圖5是摘取圖4中實現夾緊的部分的示意圖。圖6是摘取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活塞的示意圖。圖7是摘取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夾具的立體圖。圖8是用于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活塞和夾具結構的立體圖。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可以包括:工作臺底座10、中心軸20、面板底座30、軸承箱40、活塞70以及夾具80。
所述工作臺底座10可以具備蝸桿軸12,并且蝸桿軸12可以由伺服電機(未圖示)驅動,并且所述伺服電機可以被數值控制。而且,所述工作臺底座10可以形成有用于向所述軸承箱40傳遞液壓的油路。而且,所述工作臺底座10可以在機床具備的直線運動導軌(linearmotionguide)上移動。
所述中心軸20可以可旋轉地配置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0。并且,在所述中心軸20可以形成有用于向所述面板底座30傳遞液壓的油路。
所述面板底座30安裝在所述中心軸20,并且具備蝸輪32。所述蝸輪32與所述蝸桿軸12齒輪結合。而且,所述面板底座30可以具備用于夾緊面板100的夾緊裝置。
所述軸承箱40安裝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0,并且可以形成有第一油路41以及第二油路42。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42可以與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0形成的油路連接。因為所述軸承箱40安裝在所述工作臺底座10,因此所述軸承箱40不旋轉。
所述活塞70安裝在所述軸承箱40的外周沿,并且第一錐形72可以形成在端部。而且,所述活塞70可以通過由所述第一油路41和第二油路42提供的液壓移動。更詳細地、參照圖4和圖5,所述活塞70可以通過從所述第一油路41提供的液壓而被上升,可以通過從第二油路42提供的液壓而被下降。即,活塞70通過由第一油路41和第二油路42提供的液壓往返移動。
所述夾具80安裝在所述面板底座30,并且在在其內周沿形成有第二錐形82。當所述活塞70接近所述夾具80時所述第一錐形72與所述第二錐形82可以緊貼。
相反,當所述活塞70遠離所述夾具80時所述第一錐形72與所述第二錐形82可以分離。
即,當活塞70往返移動時活塞70的第一錐形72與夾具80的第二錐形82反復緊貼。而且,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當所述第一錐形72與所述第二錐形82緊貼時夾具80被固定,由此面板底座30被固定。
所述中心軸20的外周沿與所述軸承箱40的內周沿之間可以具備軸承單元50。所述軸承單元50可以由包括多個軸承和圓柱構成。所述軸承單元50可以使所述中心軸20穩定地旋轉。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通過驅動伺服電機來驅動蝸桿軸12,蝸輪32通過與蝸桿軸12齒輪結合來旋轉,由此面板底座30和面板100可以旋轉。
面板100可以朝特定位置轉動方向,并且可以在已經轉動的位置執行切削加工。當執行切削加工時面板100不任意移動,維持已經轉動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如上述所述,使所述第一錐形72和所述第二錐形82緊貼,由此面板底座30被固定,從而可以使面板100的旋轉被固定。
之后,當需要面板100旋轉時,液壓作用于第一油路41,因此所述活塞70被上升,所述第一錐形72與所述第二錐形82被分離,并且所述面板底座30的固定被解除。所述面板底座30通過解除固定來恢復旋轉。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當所述活塞70脫離所述夾具80時通過第一錐形72和第二錐形82的形狀特征可以輕易地分離,由此可以解決現有的粘沙問題。
而且,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當第一錐形72和第二錐形82緊貼時,第一錐形72和第二錐形82的形狀相對于活塞70的移動方向呈傾斜,因此由活塞70作用的力的一部分可以被減少。即,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通過減少作用于所述活塞70和所述夾具80的力,可以提高所述旋轉工作臺的耐用性。
另外,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還可以包括:制動器60,安裝在所述活塞70外側的所述軸承箱40端部。而且,所述活塞70還可以包括朝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部74。
而且,旋轉工作臺還可以包括:第一腔室91,形成在所述突出部74的一側方向,使其與所述第一油路41連通;第二腔室92,形成在所述突出部74的另一側方向,使其與所述第二油路92連通。另外,所述制動器60可以配置在所述軸承箱40端部。
所述第一腔室91可以是由所述活塞70的內周沿、所述突出部74的下側面以及所述軸承箱40形成的空間。即,當液壓提供至第一油路41時,通過在第一腔室91膨脹的液壓可以上升所述活塞70。
所述第二腔室92可以是由所述活塞70的內周沿、所述突出部74的上側面、所述制動器60的下面側以及所述軸承箱40的外周沿形成的空間。即,當液壓提供至第二油路42時,通過在第二腔室92膨脹的液壓可以下降所述活塞70。
當所述活塞70到達上升極限時所述制動器60可以起到制動器作用,使所述活塞70不再上升。而且,所述制動器60可以吸收當所述活塞70到達上升極限時產生的沖擊。由此,可以提高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耐用性。
另一方面,根據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所述活塞70如圖6所示,狹縫76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錐形72形成部分的端部,以貫通內周面和外周面。所述狹縫76可以具有約0.5mm至5mm的寬度。
當所述活塞70緊貼在所述夾具80時,即使完成緊貼,所述活塞70還可能形成細微的下降位移。此時,狹縫76可以使所述活塞70的端部彈性變形,由此可以防止活塞70或夾具80的損壞。
即,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通過所述狹縫76的構成可以提高耐用性。
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狹縫76,如圖6和圖8所示,可以形成有多個,并且多個所述狹縫76可以以等間距形成。
由于所述狹縫76形成有多個,因此當所述活塞70緊貼所述夾具80并且在所述活塞70端部發生彈性變形時所述彈性變形將不集中在特定部分,而是可以被分散。
特別地,由于所述狹縫76是以等間距形成,因此作用于所述活塞70的應力可以被平均分配,由此可以防止應力集中在所述活塞70或所述夾具80的特定部位,從而可以防止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耐用性下降。
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的所述夾具80,如圖7和圖8所示,可以包括:槽84,在所述第二錐形以凹形狀形成。
所述槽84可以容納潤滑油,因此所述活塞70從所述夾具80分離時可以更輕松地分離。而且,當面板工作臺30旋轉時所述夾具80與所述面板工作臺30一起旋轉。但是,由于所述活塞70具備在軸承箱40,因此有可能是停止旋轉狀態或旋轉不自由的狀態。
因此,當所述夾具80旋轉時所述槽84含有的潤滑油可以使其與所述活塞70無摩擦阻力,從而易于旋轉。
而且,所述槽84可以容納異物。異物例如,可以是油殘渣或金屬粉末。金屬粉末可以由所述活塞70移動時與其他構成要素的摩擦而生成。金屬粉末有可能引發構成要素的刮痕或故障。但是,這樣的金屬粉末將自然地被所述槽84所容納,因此可以解除由金屬粉末等異物引發的問題。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旋轉工作臺,可以防止由異物引發的構成要素的損傷,從而可以提高耐用性。
以上實施例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不變更本發明技術思想以及必要特征,本發明可以以不同的多種形態進行多種修正以及變更。
所以應當理解以上描述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都為示例性的,并且不被本發明特定的公開形態限定,本發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所示,權利要求含義、范圍以及從等價概念導出的所有變化或變化形態都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