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機床領域,具體涉及防塵的數控機床。
背景技術:
數控機床,是一種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的一種新形自動化機床,能夠有效的解決復雜、精密、小批量、多品種的零件加工問題,是一種高效能的自動化機床。由于數控機床設計精密,為延長數控機床的使用壽命,需要對精密的零部件進行防塵。傳統的防塵裝置采用伸縮的多層折疊不銹鋼板,將不銹鋼板安裝在機床上,不銹鋼板能夠防止鐵屑進入數控機床內部,但是折疊的不銹鋼板不易清理,并且多層折疊的結構復雜、密封性差。
為解決上述問題,專利公開號為cn104526453b的中國專利,提供了一種機床工作臺防塵裝置,包括不銹鋼防塵罩、風琴防塵罩和l形形防塵面板,不銹鋼防塵罩穿過工作臺上的通槽,且不銹鋼防塵罩的兩端通過l形的防塵板將兩端封閉,避免碎屑和灰塵進入,兩個風琴防塵罩分別固定在工作臺的兩側,風琴防塵罩的另一端均固定在l形形防塵面板上;工作條的底部設有除塵刷。本方案通過工作臺左右移動,帶動除塵刷左右移動,對不銹鋼防塵罩上的碎屑和灰塵進行清理,并且通過l形形防塵面板和不銹鋼防塵罩封閉,能夠提高密封性。
但是,上述方案還存在以下問題:一般的機床的尺寸均很大,因此使用的不銹鋼防塵罩的面積也很大,而不銹鋼防塵罩僅通過兩個l形形防塵面板進行支撐,l形形防塵面板容易受損,形形防塵面板為了減輕受損程度,不銹鋼防塵罩就會很薄,但這樣又會導致防塵罩容易變形,重力會導致不銹鋼防塵罩向下塌陷,與工作臺接觸,產生巨大的噪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防塵的數控機床,以解決現有技術不銹鋼防塵罩向下塌陷,與工作臺接觸產生巨大的噪音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防塵的數控機床,包括工作臺、與工作臺連接的基座和機床床橋,基座通過兩條導軌副和滾珠絲桿副安裝在機床床橋上,滾珠絲桿副的一端連接有聯軸器和伺服電機,基座上開設有通槽,還包括防塵板和l形防塵面板,防塵板穿過通槽,且通過l形防塵面板固定在機床床橋上,防塵板的厚度小于通槽的高度;防塵板的下表面的兩端均設有第一楔塊,基座下部的兩側分別設有與第一楔塊配合的第二楔塊,兩塊第一楔塊上均設有l形的通氣道,通氣道內安裝有l形的通氣管。
本方案技術特征的技術效果:防塵板的厚度小于通槽的高度,能夠避免防塵板與工作臺接觸,避免在工作臺移動的過程中撞擊產生噪音;第一楔塊和第二楔塊的配合使用,能夠對防塵板進行支撐,避免防塵板塌陷;工作臺移動時,帶動基座上的第二楔塊移動,當工作臺向左移動時,右側的第二楔塊的高端沿著第一楔塊的斜面移動,隨著第二楔塊的移動,第二楔塊的高端與第一楔塊的高端接觸,對防塵板進行支撐,避免防塵板塌陷;第二楔塊對第一楔塊進行支撐的過程中,從通氣管通入冷氣,另一側的第二楔塊將通氣管堵住,使得冷氣在防塵板、l形形防塵面板、機床床橋形成的密閉空間停留的時間長,進行熱交換的時間長,使得冷氣的冷卻效果好,且冷氣的利用率高。
本方案的技術原理是:伺服電機通過聯軸器驅動滾珠絲桿副旋轉,并將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從而帶動工作臺和基座沿導軌副往復移動;工作臺向一側移動時,同側的第二楔塊沿著第一楔塊的斜面移動,逐漸的第一楔塊與第二楔塊便配合重疊,另一側第二楔塊也沿著第一楔塊的斜面移動,逐漸的第二楔塊的高端與第一楔塊的低端接觸,將防塵板向上支撐,避免防塵板塌陷;伺服電機、滾珠絲桿在運動時會產生熱量,而滾珠絲桿和伺服電機被防塵板、l形形防塵面板和機床床橋形成的封閉空間圍住,封閉空間內的熱氣不易排除,通過通氣管向密閉空間內通入冷氣,冷氣在密閉空間內進行熱交換后再流出,隨著基座移動帶動第二楔塊移動,第二楔塊將第一楔塊上的通氣管的端口阻擋,使得冷氣在密閉空間內停留,既提高了熱交換的效果,也提高了冷氣的利用率;熱交換完后,隨著基座反方向移動,第二楔塊不再對通氣管阻擋,氣體便從通氣管流出。
本方案能產生的技術效果是:
1、本方案通過第一楔塊和第二楔塊的配合對防塵板進行支撐,避免防塵板塌陷與工作臺接觸產生巨大的噪音;
2、通過第一楔塊和第二楔塊的運動規律,將出風口擋住,增加冷氣在密閉空間的停留時間,與直接設置相通的換氣口相比,既能夠提高冷卻的效果,也能夠提高冷氣的利用率。
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優選方案:
優選方案一:所述第二楔塊的下方均設有風琴防塵罩,風琴防塵罩的一端與基座連接,另一端與l形防塵面板連接。風琴防塵罩能夠使滾珠絲桿副、導軌副等精密零部件保持干凈,保證機床精度、延長零部件使用壽命。
優選方案二:基于優選方案一,所述防塵板為不銹鋼防塵板。不銹鋼的防水性好,且耐腐蝕、易清理,使得防塵板的防塵效果更好。
優選方案三:基于優選方案二,所述通氣管的橫管的端口連接有導氣管道,導氣管道為梯形的柱狀,且導氣管道的小徑端的直徑與通氣管的直徑一致。根據伯努利原理,冷氣進入防塵板、l形形防塵面板與機床床橋形成的封閉空間的風速會變大,使得空氣的流動性變大,從而使得熱交換更快。
優選方案四:基于優選方案二,所述一根通氣管的長管的端口連接有導氣管道,導氣管道為梯形的柱狀,且導氣管道的小徑端的直徑與通氣管的直徑一致;另一根通氣管的端口連接有出氣管道,出氣管道為梯形的柱狀,且出氣管道的大徑端的直徑與通氣管的直徑一致。能夠使得冷氣從一根通氣管快速的進入,進行熱交換后,根據伯努利原理,氣體更快的流出。
優選方案五:基于優選方案四或優選方案五,所述工作臺的下表面設有除塵刷。工作臺移動時,除塵刷能夠對防塵板的上表面進行清理。
優選方案六:基于優選方案五,所述l形防塵面板與機床床橋、防塵板、風琴防塵罩均可拆卸連接。當防塵板上的油漬堆積太多時,能夠將防塵板拆卸進行清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防塵的數控機床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防塵的數控機床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機床床橋1、工作臺2、基座3、通槽31、防塵板4、l形防塵面板5、第一楔塊6、通氣道61、第二楔塊7、通氣管8、導氣管道81、出氣管道82、風琴防塵罩9、除塵刷10、伺服電機11、聯軸器12、滾珠絲桿副13、導軌副14。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防塵的數控機床,包括工作臺2、基座3和機床床橋1,工作臺2安裝在基座3的上表面,機床床橋1上設有伺服電機11,伺服電機11連接有聯軸器12,聯軸器12上連接有滾珠絲桿副13,基座3通過滾珠絲桿副13和導軌副14安裝在機床床橋1上。
工作臺2基座沿橫向設有通槽31,通槽31的高度為1.5cm,通槽31內設有防塵板4,防塵板4為不銹鋼防塵板,防塵板4的厚度為0.3mm,防塵板4的左右兩端均設有l形防塵面板5,且l形防塵面板5的短邊與防塵板4連接,l形防塵面板5的長邊與機床床橋1連接。
防塵板4下表面的左右兩端均設有第一楔塊6,第一楔塊6上均設有l的通氣道61,通氣道61內設有l形的通氣管8,通氣管8的長邊垂直貫穿l形防塵面板5,基座3下部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楔塊6配合的第二楔塊7,基座3上第二楔塊7的下方的左右兩側均設有風琴防塵罩94,風琴防塵罩94的一端與基座3連接,另一端與l形防塵面板5連接。l形防塵面板5與機床床橋1、風琴防塵罩94、防塵板4均可拆卸連接;工作臺2的下方設有除塵刷10。
l形的通氣管8長邊的端口連接有導氣管道81,導氣管道81為梯形的柱狀,導氣管道81的小徑端與通氣管8長邊的端口連接。
使用本實施例時,啟動伺服電機11,聯軸器12驅動滾珠絲桿副13旋轉,滾珠絲桿副13把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帶動基座3和工作臺2沿著導軌副14左右往復運動;當工作臺2往右移動時,帶動第二楔塊7向右移動,右側的第二楔塊7沿著第一楔塊6的斜面移動,逐漸與第一楔塊6配合,此時,左側的第二楔塊7沿著左側的第一楔塊6的斜面移動,隨著基座3移動,左側的第二楔塊7的高端逐漸與左側的第一楔塊6的高端接觸,通過左側的第二楔塊7對左側的防塵板4進行支撐,避免防塵板4塌陷;當工作臺2和基座3向左移動時,右側的第二楔塊7的高端逐漸與右側的第一楔塊6的高端接觸,通過右側第二楔塊7對防塵板4進行支撐;工作臺2在移動的過程中,工作臺2底面的除塵刷10會對防塵板4表面的碎屑、灰塵等進行清理。
工作臺2和基座3向右移動時,冷氣從導氣管道81進入,隨著基座3向右,第二楔塊7將第一楔塊6上的通氣管8堵住,冷氣便在防塵板4、l形防塵面板5、機床床橋1形成的密閉空間內進行熱交換,對密閉空間內由于伺服電機11運轉產生的熱量進行降溫;由于第二楔塊7移動能夠將通氣管8堵住,因此能夠增加冷氣在密閉空間內停留的時間,增加熱交換的時間,并且與直接開設通氣孔相比,能夠提高冷氣的利用率。通氣管8的長邊的端口連接有導氣管道81,能夠對冷氣進行引導,由于導氣管道81的小徑端與通氣管8的端口連接,根據伯努利原理,冷氣進入密閉空間的速度快,使得冷氣的流動速度快,進行熱交換的效果更好。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于,如圖2所示,左側的l形的通氣管8的橫管的左端口連接有導氣管道81,導氣管道81為梯形的柱狀,導氣管道81的小徑端與通氣管8長邊的端口連接;右側的l形的通氣管8的橫管的右端口連接有出氣管道82,出氣管道82呈梯形的柱狀,且出氣管道82的大徑端與l形的通氣管8長邊的二端口連接。
使用本實施例時,冷氣通過左側的導氣管道81進入密閉空間內,進行熱交換后,通過出氣管道82就出,根據伯努利原理,出氣管道82的出氣口的直徑小,使得氣體流出的速度快,提高進行熱交換的效率。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