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f軌銑削設備。
背景技術:
在中低速磁懸浮軌道交通工程中,軌排是構成中低速磁懸浮線路的基本單元,具有支撐磁懸浮車輛、承受車輛的懸浮力和導向力以及牽引力的功能。軌排由f型鋼軌、軌枕以及緊固件等組成,其中f型鋼軌又稱f軌。
f軌的毛坯為軋制的直線型材,其加工變形控制難度大、機械加工余量較小,加工面多,加工精度較高,f軌為f形異型截面,斷面部位均須進行機械加工,加工精度要求高,采用普通機床及刀具加工效率低,工序多,工位吊裝頻次高,容易產生變形。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f軌銑削設備,提高f軌銑削的效率;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f軌銑削方法,能夠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f軌銑削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輸送f軌的輸送裝置;
用于在所述f軌銑削過程中對所述f軌進行夾持的夾持裝置;
用于在所述f軌輸送的過程中對所述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的第一銑削裝置;
用于在所述f軌的第一面銑銷后對所述f軌進行翻轉的翻轉裝置;
用于在翻轉后的所述f軌輸送的過程中對所述f軌的第二面進行銑削的第二銑削裝置。
優選地,所述輸送裝置,包括,輸送動力機構與輸送輥,所述輸送動力機構用于驅動所述輸送輥轉動,以使得所述輸送輥輸送置于所述輸送輥上的所述f軌。
優選地,所述夾持裝置,包括,
用于在所述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時對所述f軌進行夾持的第一夾持機構;
用于在所述f軌的第二面進行銑削時對所述f軌進行夾持的第二夾持機構。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機構,包括,第一正壓輥與第一側壓輥,所述第一正壓輥、所述第一側壓輥與所述輸送輥配合用于在所述f軌的第一面被銑削的過程中對所述f軌進行夾持。
優選地,所述第二夾持機構,包括,第二正壓輥與第二側壓輥,所述第二正壓輥、所述第二側壓輥與所述輸送輥配合用于在所述f軌的第二面被銑削的過程中所述f軌進行夾持。
優選地,所述第一銑削裝置,包括,第一正銑機構與第一側銑機構,
所述第一正銑機構用于銑削所述f軌的第一面的底面;
所述第一側銑機構用于銑削所述f軌的第一面的側面。
優選地,所述第一正銑機構,包括,第一正銑架,在所述第一正銑架上設置有第一正銑動力組件、豎直設置的第一成型轉軸、豎直設置的第一面銑轉軸,在所述第一成型轉軸的底端安裝有成型銑刀,在所述第一面銑轉軸的底端安裝有第一面銑刀。
優選地,所述第一側銑機構,包括,第一側銑架,在所述第一側銑架上設置有第一側銑動力組件、水平設置的側銑轉軸,在所述側銑轉軸上安裝有側銑刀具。
優選地,所述翻轉裝置,包括,翻轉動力機構與翻轉架,所述翻轉動力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翻轉架轉動,在翻轉架上設置有夾緊機構,所述夾緊機構用于夾持所述f軌并使所述f軌遠離所述輸送輥。
優選地,所述夾緊機構,包括,豎直設置在所述翻轉架上的支撐塊,以及設置在所述翻轉架上且置于所述支撐塊下方的伸縮件,所述伸縮件的伸縮端能夠豎直伸縮與所述支撐塊配合使處于所述輸送輥上的所述f軌遠離所述輸送輥且被夾緊。
優選地,所述夾緊機構,包括,豎直設置在所述翻轉架上的第一伸縮件與第二伸縮件,所述第一伸縮件的伸縮端與所述第二伸縮件的伸縮端均能夠豎直伸縮,且相互靠近與遠離。
優選地,所述第二銑削裝置,包括,第二正銑架,在所述第二正銑架上設置有第二正銑動力組件、豎直設置的第二面銑轉軸、豎直設置的第三面銑轉軸以及傾斜設置的第四面銑轉軸,在所述第二面銑轉軸的底端安裝有第二面銑刀,在所述第三面銑轉軸的底端安裝有第三面銑刀,在所述第四面銑轉軸遠離所述第二正銑架的一端安裝有第四面銑刀。
一種f軌銑削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s1,輸送f軌;
s2,在輸送過程中對所述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且在銑削的過程中對所述f軌進行夾持;
s3,對第一面銑削后的f軌進行翻轉;
s4,在輸送過程中對翻轉后的所述f軌的第二面進行銑削,且在銑削的過程中對翻轉后的所述f軌進行夾持。
優選地,在步驟s1中,所述f軌的輸送與夾持通過處于所述f軌底部的輸送輥、處于所述f軌兩側的側壓輥以及處于所述f軌頂部的正壓輥實現。
本發明提供的f軌銑削設備,第一銑削裝置與第二銑削裝置能夠在f軌輸送的過程中完成對f軌第一面與第二面的銑削,且在銑削的過程中能夠對f軌進行夾持,保證銑削的精度,且f軌的第一面的銑削后第二面的銑削之間通過翻轉裝置進行翻轉,使得f軌的銑削過程能夠在輸送的過程中完成,提高了f軌銑削的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f軌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f軌銑削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視圖;
圖4為圖2的b-b視圖;
圖5為圖2的c-c視圖;
圖6為圖2的d-d視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翻轉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2的e-e視圖;
圖9為圖2的f-f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所作出的改進,在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之前,先對f軌的結構結合附圖加以說明。
f軌由于其截面為“f”形而得名,請如圖1所示,圖1為f軌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磁極面與用于安裝感應板的感應板面,其中,磁極面需要銑削的面包括,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第一端面13、第二端面14以及第一內側面111、第二內側面112和第三內側面113;感應板面需要銑削的面包括,第三端面15、第四端面16;還包括第一側面17以及f軌1靠第一端13的第二側面18。本發明實施例中,將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第一端面13、第二端面14以及第一側面17統稱為第一面;將第三端面15、第四端面16以及第二側面18統稱為第二面。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請如圖2至圖9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f軌銑削設備,用于對f軌的表面進行銑削,包括用于輸送f軌1的輸送裝置2;用于在f軌1銑削過程中對f軌1進行夾持的夾持裝置3;用于在f軌1輸送的過程中對f軌1的第一面進行銑削的第一銑削裝置4;用于在f軌1的第一面銑削后對f軌1進行翻轉的翻轉裝置5;以及用于在翻轉后的f軌1輸送的過程中對f軌1的第二面進行銑削的第二銑削裝置6。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f軌銑削設備,將f軌送至輸送裝置2上,由輸送裝置2進行輸送,在對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之前,夾持裝置3對f軌進行夾持,然后由于第一銑削裝置4對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銑削過程在輸送過程中完成第一面銑削完成后,被輸送裝置2輸送至翻轉裝置5進行翻轉,f軌翻轉后繼續被輸送裝置2進行輸送,然后被夾持裝置3進行夾持,然后通過第二銑削裝置6對f軌的第二面進行銑削。由于f軌的第一面銑削以及第二面銑削均在輸送的過程中完成,與現有技術中,通過夾具固定夾持后銑削相比較,其一,使得f軌的銑削不受f軌長度的限制;其二,有效避免了f軌在移動過程中所導致的f軌所產生的形變,使得f軌銑削的效率大大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夾持裝置3對輸送過程中的f軌進行夾持,具體是指,f軌被夾持后,依然在輸送裝置2的作用下被輸送,僅是f軌在輸送的過程中的側向位移與上下位移被約束。
當然,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f軌銑削設備,也可以先銑削第二面,再銑削第一面。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輸送裝置2,包括,輸送動力機構21與輸送輥22,輸送動力機構21用于驅動輸送輥22轉動,以使得輸送輥22輸送置于輸送輥22上的f軌1。當f軌1被放置在輸送輥22上時,f軌1表面與輸送輥22具有摩擦力,通過輸送輥22的轉動,帶動f軌1移動,從而完成f軌1的輸送。
輸送裝置2慣穿銑削的整個過程,即,f軌的輸送過程中、f軌的第一面銑削過程中、f軌的翻轉過程中、f軌的第二面銑削過程中均通過輸送裝置2對f軌進行輸送。
其中,翻轉裝置5對f軌進行翻轉時,先將f軌抬離輸送裝置2然后進行翻轉,翻轉后的f軌再放置在輸送裝置2上進行輸送。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3,包括,用于在f軌1的第一面進行銑削時對f軌1進行夾持的第一夾持機構31;用于在f軌1的第二面進行銑削時對f軌1進行夾持的第二夾持機構32。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夾持機構31,包括,第一正壓輥311與第一側壓輥312,第一正壓輥311、第一側壓輥312與輸送輥22配合用于在f軌1的第一面被銑削的過程中對f軌1進行夾持。
當f軌1的第一面需要進行銑削時,f軌1的第一面向上,f軌1的第二面與輸送輥22接觸,第一正壓輥311將f軌1壓向輸送輥22,在第一正壓輥311與輸送輥22的配合下,f軌1不能夠在豎直方向上產生位移;第一側壓輥312設置有兩個,分別處于f軌1的兩側,且與f軌的兩個側面接觸,兩側第一側壓輥312相互作用,用于防止f軌1產生側向位移,第一正壓輥311、第一側壓輥312與輸送輥22配合,使得f軌不能夠豎直移動,且不能夠側向移動,由于第一正壓輥311與第一側壓輥312能夠轉動,因此,第一正壓輥311與第一側壓輥312在對f軌1進行夾持的同時,不會對f軌1的輸送產生影響。
由于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時,f軌的第一面向上,因此,為了使得對f軌的夾持效果好,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正壓輥311設置有兩個,其中一個第一正壓輥311與f軌1的第一底面11接觸,另一個第一正壓輥311與f軌的第二底面12接觸;兩個第一側壓輥312,其中一個與f軌的第一側面17接觸,另一個與f軌的第二側面18接觸。
更進一步地,由于f軌1的第二側面18面為斜面,因此,兩個第一側壓輥中,有一個第一側壓輥傾斜設置。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二夾持機構32,包括,第二正壓輥321與第二側壓輥322,第二正壓輥321、第二側壓輥322與輸送輥22配合用于在f軌1的第二面被銑削的過程中f軌1進行夾持。
當f軌的第二面需要進行銑削時,f軌1的第二面向上,此時f軌1的第一端面13、第二端面14與輸送輥22接觸,此時,第二正壓輥321與f軌1的第三端面15、第四端面16接觸,第二正壓輥321與輸送輥22配合,實現對f軌1豎直位移的約束,兩個第二側壓輥用于約束f軌1的側向位移。
更進一步地,當f軌1的第二面向上時,由于f軌1的第二側面18面為斜面,因此,兩個第二側壓輥中,有一個第二側壓輥傾斜設置。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正壓輥311、第一側壓輥312、第二正壓輥321、第二側壓輥322,還可以設置為可伸縮,即當f軌1需要銑削時,第一正壓輥311、第一側壓輥312、第二正壓輥321、第二側壓輥322才與f軌1接觸。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銑削裝置4,包括,第一正銑機構41與第一側銑機構42,
第一正銑機構41用于銑削f軌1的第一面的底面;
第一側銑機構42用于銑削f軌1的第一面的側面。
采用第一正銑機構41與第一側銑機構42能夠在f軌1移動的過程中對f軌1的第一面一次性銑削完成,提高了f軌1銑削的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第一面的底面是指f軌1的第一底面11、第二底面12以及第一端面13、第二端面14;此處的第一面的側面是指f軌1的第一側面17。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正銑機構41,包括,第一正銑架411,在第一正銑架411上設置有第一正銑動力組件412、豎直設置的第一成型轉軸413、豎直設置的第一面銑轉軸414,在第一成型轉軸413的底端安裝有成型銑刀415,在第一面銑轉軸414的底端安裝有第一面銑刀416。
其中,成型銑刀415用于銑削f軌1的第一底面11以及第一端面13、第二端面14;第一面銑刀416用于銑削f軌1的第二底面12。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側銑機構42,包括,第一側銑架421,在第一側銑架421上設置有第一側銑動力組件422、水平設置的側銑轉軸423,在側銑轉軸423上安裝有側銑刀具424。
其中,側銑刀具424用于銑削f軌1的第一內側面111、第二內側面112、第三內側面113以及第一側面17。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翻轉裝置5,包括,翻轉動力機構51與翻轉架52,翻轉動力機構51用于驅動翻轉架52轉動,在翻轉架52上設置有夾緊機構53,夾緊機構53用于夾持f軌1并使f軌1遠離輸送輥22。
具體地,翻轉架52優選采用豎直設置有兩圓形架,兩圓形架通過連接桿54固定連接,翻轉動力機構51驅動圓形架繞圓形架的圓心轉動。輸送輥22穿過圓形架,f軌1在輸送輥22的輸送作用下穿過圓形架輸送。當需要對f軌1進行翻轉時,夾緊機構53先使得f軌1豎直向上移動,使得f軌1離開輸送輥22,然后進行夾緊,夾緊后,翻轉動力機構51驅動圓形架轉動180°,從而將f軌1翻轉。
其中,翻轉動力機構51驅動圓形架翻轉具體優選為,在圓形架的邊緣外側均勻設置有齒,在翻轉動力機構51的輸出軸上安裝有齒輪,齒輪與設置在圓形架上的齒嚙合,翻轉動力機構51運行,安裝在其輸出軸上的齒輪轉動,從而帶動圓形架轉動。
其中,翻轉動力機構51優選采用電機。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夾緊機構53,包括,豎直設置在翻轉架52上的支撐塊531,以及設置在翻轉架52上且置于支撐塊531下方的伸縮件532,伸縮件532的伸縮端能夠豎直伸縮與支撐塊531配合使處于輸送輥22上的f軌1遠離輸送輥22且被夾緊。
當f軌的第一面被銑削后,在輸送輥22的作用下被輸送至翻轉架52內,此時,伸縮件532的伸縮端伸出,將處于輸送輥22上的f軌頂離輸送輥22,然后與支撐塊531的相互作用下,實現對f軌1的夾持。
當然,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夾緊機構53,也可以包括,豎直設置在翻轉架52上的第一伸縮件533與第二伸縮件534,第一伸縮件533的伸縮端與第二伸縮件534的伸縮端均能夠豎直伸縮,且相互靠近與遠離。當f軌的第一面被銑削后,在輸送輥22的作用下被輸送至翻轉架52內,此時,第一伸縮件533的伸縮端與第二伸縮件534的伸縮端同時伸出,其中,第一伸縮件533的伸縮端伸出將處于輸送輥22上的f軌頂離輸送輥22,然后與第二伸縮件534的伸縮端相互作用,實現對f軌1的夾持。采用第一伸縮件533與第二伸縮件534,不僅能夠節約空間,其最重要之處在于,當翻轉裝置5對一件f軌進行翻轉后,在對第二件f軌進行翻轉時,則能夠通過第二伸縮件534將f軌頂離輸送輥22且實現對f軌的夾持,翻轉架52僅需翻轉半周而不需要翻轉一周即能夠實現對下一件f軌的翻夾持,提高了翻轉的效率,從而使得f軌的銑削不會受翻轉效率的限制。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二銑削裝置6,包括,第二正銑架61,在第二正銑架61上設置有第二正銑動力組件62、豎直設置的第二面銑轉軸63、豎直設置的第三面銑轉軸64以及傾斜設置的第四面銑轉軸65,在第二面銑轉軸63的底端安裝有第二面銑刀66,在第三面銑轉軸64的底端安裝有第三面銑刀67,在第四面銑轉軸65遠離第二正銑架61的一端安裝有第四面銑刀68。
其中,第二面銑刀66用于銑削f軌1的第三端面15、第三面銑刀67用于銑削f軌1的第四端面16,第四面銑刀68用于銑削f軌1的第二側面18。在該結構下,能夠使得f軌1的第二面在輸送的過程中被一次性完成銑削,提高了銑削的效率。
一種f軌銑削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s1,輸送f軌;
s2,在輸送過程中對所述f軌的第一面進行銑削,且在銑削的過程中對所述f軌進行夾持;
s3,對第一面銑削后的f軌進行翻轉;
s4,在輸送過程中對翻轉后的所述f軌的第二面進行銑削,且在銑削的過程中對翻轉后的所述f軌進行夾持。
作為一種優選,在步驟s1中,所述f軌的輸送與夾持通過處于所述f軌底部的輸送輥、處于所述f軌兩側的側壓輥以及處于所述f軌頂部的正壓輥實現。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