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自動存儲機,特別涉及一種smt用瓶裝錫膏自動存儲機。
背景技術:
smt是表面組裝技術(表面貼裝技術),是目前電子組裝行業里最流行的一種技術和工藝。
針對國內人工管理錫膏帶來的浪費以及混亂現象,特別是當人員管理疏忽的情況下,會導致利用該錫膏焊接出來的最終產品質量不過關。且由于工廠每天對瓶裝錫膏需求較多,導致自動存儲系統需應付大量的錫膏存儲。多年內,自動存儲錫膏系統由于有存儲量多,無可利用定位特征等相關技術難點,導致制造成本高企,國內工廠一直仍只愿意采用人工管理。
故現有技術缺點:1.傳統的錫膏存取采用人工管理,錫膏隨意取放,造成浪費;2.人工管理很難追蹤錫膏使用數據,容易引起焊接出來的最終產品不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存儲量大、結構簡單可靠、易于制造與之相配套的自動取放設備、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能使錫膏的自動化管理得到推廣的smt用瓶裝錫膏自動存儲機。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所述自動存儲機的內部設置有冷藏室,所述冷藏室的上端設置有存料輸送帶,所述存料輸送帶的一端設置有若干個旋轉料倉,所述存料輸送帶的另一端設置有若干個與所述旋轉料倉相對的推料電機,所述存料輸送帶的正下方設置有位于所述旋轉料倉底部一端的原料轉移輸送帶,所述冷藏室的外端設置有回溫區,所述回溫區和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之間設置有原料轉移機械手,所述回溫區的末端設置有取料攪拌裝置,所述取料攪拌裝置的上方設置有出料輸送帶。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料倉包括驅動電機一和所述驅動電機一相連接的轉軸一,所述轉軸一的上下兩端均設置有轉盤,兩個所述轉盤之間圓形陣列有若干個儲料管,所述儲料管均貫穿兩個所述轉盤,位于所述轉軸下端的轉盤的下方設置有與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相連接的銜接輸送帶。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料倉包括驅動電機二和所述驅動電機二相連接的轉軸二,所述轉軸二的外部至少盤繞著兩根與瓶裝錫膏相適配的不銹鋼螺旋棒,其中一個所述不銹鋼螺旋棒支撐于瓶裝錫膏的底部,另一個所述不銹鋼螺旋棒支撐于瓶裝錫膏的瓶身。
進一步的,所述回溫區包括回溫輸送帶和設置于所述回溫輸送帶上方的回溫間隔支架,所述回溫輸送帶的末端設置有原料擋板。
進一步的,所述取料攪拌裝置包括離心攪拌裝置和錫膏夾取轉移裝置,所述錫膏夾取轉移裝置位于所述離心攪拌裝置和所述回溫輸送帶末端之間,所述離心攪拌裝置包括離心攪拌機和錫膏離心載具,所述錫膏離心載具傾斜安裝于所述離心攪拌機上;所述錫膏夾取轉移裝置包括y軸移動機構、x軸移動機構和錫膏夾取電爪,所述x軸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y軸移動機構上,所述錫膏夾取電爪設置于所述x軸移動機構上,且所述錫膏夾取電爪的x軸移動行程為所述錫膏離心載具至所述出料輸送帶。
進一步的,所述存料輸送帶的進料端設置有進料掃碼槍,所述出料輸送帶的出料端設置有出料掃碼槍或感應卡。
進一步的,所述自動存儲機還包括外箱機殼,所述外箱機殼上設置有mcu控制器和啟動面板和觸摸顯示屏,所述冷藏室、所述存料輸送帶、所述旋轉料倉、所述推料電機、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所述回溫區、所述原料轉移機械手、所述取料攪拌裝置、所述出料輸送帶、所述啟動面板和所述觸摸顯示屏均與所述mcu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外箱機殼上還設置有觀察窗口和與所述出料輸送帶相連接的取料窗口,所述觀察窗口位于所述回溫區的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回溫區的上方設置有內部小冰箱,所述內部小冰箱。
更進一步的,所述儲料管的內壁上設置有硅膠粒。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發明內部設置有冷藏室,所述冷藏室的上端設置有存料輸送帶,所述存料輸送帶的進料端設置有進料掃碼槍,所述存料輸送帶的一端設置有若干個旋轉料倉,所述存料輸送帶的另一端設置有若干個與所述旋轉料倉相對的推料電機,所述存料輸送帶的正下方設置有位于所述旋轉料倉底部一端的原料轉移輸送帶,所述冷藏室的外端設置有回溫區,所述回溫區和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之間設置有原料轉移機械手,所述回溫區的末端設置有取料攪拌裝置,所述取料攪拌裝置的上方設置有出料輸送帶,所以本發明采用自動化設備管理錫膏,錫膏按先入先出原則,除了能對人工時間成本進行高效控制之外,還能通過錫膏數據跟蹤,有效避免使用回溫時間不足或者回溫時間過長導致變質的錫膏進行生產,從而保證最終產品焊接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內部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內部的左視圖;
圖4是本發明內部的右視圖;
圖5是旋轉料倉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6是旋轉料倉安裝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案例一
如圖1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包括外箱機殼10,所述外箱機殼10內部設置有冷藏室1,所述冷藏室1內設置有溫度調節器和濕度調節器,從而可以控制所述冷藏室1內的溫度為1-10攝氏度,所述冷藏室1的上端設置有存料輸送帶2,所述存料輸送帶2的一端設置有四個旋轉料倉3,所述存料輸送帶2的另一端設置有若干個與所述旋轉料倉3相對的推料電機4,所述存料輸送帶2的正下方設置有位于所述旋轉料倉3底部一端的原料轉移輸送帶5,所述冷藏室1的外端設置有回溫區6,所述回溫區6和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5之間設置有原料轉移機械手7,所述回溫區6的末端設置有取料攪拌裝置8,所述取料攪拌裝置8的上方設置有出料輸送帶9。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旋轉料倉3包括驅動電機一31和所述驅動電機一31相連接的轉軸一,所述轉軸一的上下兩端均設置有轉盤32,兩個所述轉盤32之間圓形陣列有十個儲料管33,所述儲料管33的內壁上設置有硅膠粒,所述硅膠粒用于緩沖錫膏在所述儲料管33的下降速度,所述儲料管33均貫穿兩個所述轉盤32,位于所述轉軸下端的轉盤32的下方設置有與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5相連接的銜接輸送帶34,此設計結構的工作原理為:通過所述存料輸送帶2將錫膏輸送進所述冷藏室1,然后通過所述推料電機4將錫膏依次推進所述儲料管33內,錫膏靠自重往下降落儲存,實現錫膏先進先出的效果,且該設計結構簡單,容積率利用高,可行性好。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回溫區6包括回溫輸送帶61和設置于所述回溫輸送帶61上方的回溫間隔支架62,所述回溫間隔支架62上設有若干個與錫膏相適配的輸送架,所述回溫輸送帶61的末端設置有原料擋板63,此設計可通過回溫間隔支架62將錫膏整齊的在所述回溫輸送帶61上輸送。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取料攪拌裝置8包括離心攪拌裝置81和錫膏夾取轉移裝置82,所述錫膏夾取轉移裝置82位于所述離心攪拌裝置81和所述回溫輸送帶61末端之間,所述離心攪拌裝置81包括離心攪拌機811和錫膏離心載具812,所述錫膏離心載具812傾斜安裝于所述離心攪拌機811上;所述錫膏夾取轉移裝置82包括y軸移動機構821、x軸移動機構822和錫膏夾取電爪823,所述x軸移動機構822設置于所述y軸移動機構821上,所述錫膏夾取電爪823設置于所述x軸移動機構822上,且所述錫膏夾取電爪823的x軸移動行程為所述錫膏離心載具812至所述出料輸送帶9。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存料輸送帶2的進料端設置有進料掃碼槍,所述出料輸送帶9的出料端設置有出料掃碼槍或感應卡。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外箱機殼10上設置有mcu控制器和啟動面板11和觸摸顯示屏12,所述冷藏室1、所述存料輸送帶2、所述旋轉料倉3、所述推料電機4、所述原料轉移輸送帶5、所述回溫區6、所述原料轉移機械手7、所述取料攪拌裝置8、所述出料輸送帶9、所述啟動面板11和所述觸摸顯示屏12均與所述mcu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外箱機殼10上還設置有觀察窗口13和與所述出料輸送帶9相連接的取料窗口14,所述觀察窗口13位于所述回溫區6的一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回溫區6的上方設置有內部小冰箱15,所述內部小冰箱15上設置有計時器16,所述內部小冰箱15和所述計時器16均與所述mcu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內部小冰箱15是為了在所述自動存儲機短時間停機時,可將所述回溫區6的溫錫膏,待所述自動存儲機重新啟動時,先將所述內部小冰箱15內的錫膏手動移至所述回溫區6進行回溫,當遇到節假日需長時間停機時,就需將錫膏取出放置外部冰箱進行儲存。
本發明的工作步驟為:通過所述進料掃碼槍在錫膏進入所述存料輸送帶2使進行掃碼,然后通過所述推料電機4從右至左依次將錫膏推進所述旋轉料倉3內,再通過所述旋轉料倉3按先進先出的順序將錫膏輸送至底部的所述銜接輸送帶34,再通過所述述銜接輸送帶34轉移至所述出料輸送帶9,當錫膏傳輸到所述出料輸送帶9末端時,通過所述原料轉移機械手7夾取錫膏并將其轉移至所述回溫區6內,然后通過所述回溫輸送帶61將錫膏傳輸至末端,所述錫膏夾取電爪823將錫膏夾取放入所述錫膏離心載具812內,通過所述離心攪拌機811進行離心攪拌后,再次通過所述錫膏夾取電爪823將錫膏夾取放入于所述出料輸送帶9上將錫膏輸送出去。
具體實施案例二
在本實施例中與具體實施案例一的唯一不同點在于:所述旋轉料倉3包括驅動電機二和所述驅動電機二相連接的轉軸二,所述轉軸二的外部至少盤繞著兩根與瓶裝錫膏相適配的不銹鋼螺旋棒,其中一個所述不銹鋼螺旋棒支撐于瓶裝錫膏的底部,另一個所述不銹鋼螺旋棒支撐于瓶裝錫膏的瓶身,此設計結構轉動時通過摩擦力是錫膏向下流動,錫膏的補充方式使按順序放滿一組所述旋轉料倉3后再放另一組所述旋轉料倉3,取用錫膏的順序亦與之相同,取完一組再取一組,從而實現先進先出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解決了傳統技術的不足,且通過采用自動化設備管理錫膏,錫膏按先入先出原則,除了能對人工時間成本進行高效控制之外,還能通過錫膏數據跟蹤,有效避免使用回溫時間不足或者回溫時間過長導致變質的錫膏進行生產,從而保證最終產品焊接質量;另外所述旋轉料倉3儲存錫膏,旋轉針對瓶裝錫膏有存儲量大,結構簡單可靠等特征,易于制造與之相配套的自動取放設備,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能使錫膏的自動化管理得到推廣。
本發明應用于自動存儲機的技術領域。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是以實際方案來描述的,但是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含義的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本說明書對其實施方案的修改及與其他方案的組合都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