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通接頭壓配三端口軟管裝置。
背景技術:
:
在汽車發動機冷卻液分配進出水管的裝配中,冷卻主管的一端先與冷卻軟管和冷卻旁支管連接,冷卻主管的另一端再經一三通接頭與冷卻副管和支管連接(其中冷卻副管的另一端預先連接有兩根支管),該三通接頭包括直管段和與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兩端的端口分別與冷卻副管和支管裝配,支管段的端口與冷卻主管裝配;該結構的傳統裝配方式為手工裝配,即手工將三通接頭的三個端口依次與冷卻主管、冷卻副管以及支管裝配,該方式工序多、操作繁瑣,導致裝配效率低,人工勞動強度大,且由于手工裝配往往存在裝配應力不足問題,這就導致裝配精度不夠,在使用過程中易出現泄漏或脫落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裝配效率和裝配質量高,且能有效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的三通接頭壓配三端口軟管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三通接頭壓配三端口軟管裝置,包括安裝基座,所述安裝基座上設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后側設有與三通接頭外形相同的凹槽,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左側設有由氣缸A驅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動的支撐座A,所述支撐座A上設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裝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右側設有由氣缸B驅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動的支撐座B,所述支撐座B上設有用于定位冷卻副管的定位裝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后側設有由氣缸C驅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動的支撐座C,所述支撐座C上設有用于定位冷卻主管的定位裝置C。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裝置A包括固定設置在支撐座A的定位下模A、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A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所述定位下模A的上端開設有與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所述定位上模A的下端開設有與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定位上模A的上方設有以利驅動其向上下運動的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驅使定位上模A向下運動以使上凹腔A與下凹腔A形成以利定位夾緊第一支管的凹腔A。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A的后端經螺栓連接有一用于支撐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A段的托塊A,所述托塊A上開設有與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與下凹腔A連通的支撐凹腔A。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裝置B包括固定在支撐座B的定位下模B、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B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所述定位下模B的上端開設有與冷卻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所述定位上模B的下端開設有與冷卻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定位上模B的上方設有以利驅動其向上下運動的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驅使定位上模B向下運動以使上凹腔B與下凹腔B形成以利定位夾緊冷卻副管的凹腔B。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B的后端經螺栓連接有一用于支撐與冷卻副管的一端口相連接的支管組件的托塊B,所述托塊B上開設有與支管組件外形相同并與下凹腔B連通的支撐凹腔B。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裝置C包括固定在支撐座C的定位下模C、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C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所述定位下模C的上端開設有與冷卻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所述定位上模C的下端開設有與冷卻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定位上模C的上方設有以利驅動其向上下運動的第三氣缸,所述第三氣缸驅使定位上模C向下運動以使上凹腔C與下凹腔C形成以利定位夾緊冷卻主管的凹腔C。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C的后端經螺栓連接有一水平設置的托架C,所述托架C沿其長度方向依次設置有托塊C和托塊D,所述托塊C和托塊D左右錯位分布,托塊C的上端設有以利支撐冷卻軟管與冷卻主管連接端的卡口,托塊D的上端設有以利支撐出水感應器接頭的支撐凹腔C。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上模A與定位下模A之間、定位上模B與定位下模B之間以及定位上模C與定位下模C之間均設置以利導向的導柱;所述定位上模A、定位下模A、定位上模B、定位下模B、定位上模C以及定位下模C靠近工件定位座端的兩側均設置有倒角。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座A的下側設有一橫向固定在安裝基座的滑軌A,所述滑軌A上滑動連接有一與支撐座A下表面固定連接的滑塊A,所述氣缸A設于滑軌A的左側;所述支撐座B的下側設有一橫向固定在安裝基座的滑軌B,所述滑軌B上滑動連接有一與支撐座B下表面固定連接的滑塊B,所述氣缸B設于滑軌B的右側;所述支撐座C的下側設有一縱向固定在安裝基座的滑軌C,所述滑軌C上滑動連接有一與支撐座C下表面固定連接的滑塊C,所述氣缸C設于滑軌C的后側。
進一步的,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前側設有以利固定三通接頭的快速夾鉗。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僅需一道工序即可完成三通接頭三個端口的壓配,裝配效率高;采用氣缸作為動力源來驅動壓配,裝配應力大,裝配效果好,并有效降低人工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三通接頭與冷卻主管、冷卻副管以及支管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快速夾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安裝基座;2-工件定位座;201-凹槽;3-氣缸A;4-支撐座A;5-氣缸B;6-支撐座B;7-快速夾鉗;701-基座;702-壓桿;703-擺桿;704-自鎖連桿;705-壓緊柱;706-壓塊;8-氣缸C;9-支撐座C;10-定位下模A;101-下凹腔A;102-托塊A;103-支撐凹腔A;11-定位上模A;110-上凹腔A;12-第一氣缸;13-定位下模B;131-下凹腔B;132-托塊B;133-支撐凹腔B;14-定位上模B;141-上凹腔B;15-第二氣缸;16-定位下模C;161-下凹腔C;162-托架C;163-托塊C;164-托塊D;165-卡口;166-支撐凹腔C;17-定位上模C;171-上凹腔C;18-第三氣缸;19-導柱;20-滑軌A;21-滑塊A;22-滑軌B;23-滑塊B;24-滑軌C;25-手柄;26-限位凸條A;27-限位凸條B;28-限位凸條C;29-冷卻主管;30-冷卻軟管;31-冷卻旁支管;32-冷卻副管;33-第一支管;34-第二支管;35-第三支管;36-三通接頭;37-三通接頭A;38-出水感應器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冷卻主管29的一端與冷卻軟管30和冷卻旁支管31連接,冷卻主管29的另一端經三通接頭36與冷卻副管32和第一支管33連接,冷卻副管32的另一端連接有兩根支管,該三通接頭36包括直管段和與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兩端的端口分別與冷卻副管32和第一支管33裝配,支管段的端口與冷卻主管29裝配,即三通接頭36的三個端口分別壓配到冷卻主管29、冷卻副管32以及第一支管33內。
如圖2-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三通接頭壓配三端口軟管裝置,包括安裝基座1,所述安裝基座1上設有工件定位座2,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上端后側設有與三通接頭外形相同的凹槽201,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左側設有由氣缸A3驅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動的支撐座A4,所述支撐座A4上設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裝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右側設有由氣缸B5驅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動的支撐座B6,所述支撐座B6上設有用于定位冷卻副管的定位裝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后側設有由氣缸C8驅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動的支撐座C9,所述支撐座C9上設有用于定位冷卻主管的定位裝置C;即第一支管在氣缸A3的驅動下朝工件定位座2移動,使得三通接頭直管段的一個端口壓入到第一支管內;冷卻副管在氣缸B5的驅動下朝工件定位座2移動,使得三通接頭直管段的另一個端口壓入到冷卻副管內;冷卻主管在氣缸C8的驅動下朝工件定位座2移動,使得三通接頭支管段的端口壓入到冷卻主管內。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裝置A包括固定設置在支撐座A4的定位下模A10、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A10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11,所述定位下模A10的上端開設有與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101,所述定位上模A11的下端開設有與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110,定位上模A11的上方設有以利驅動其向上下運動的第一氣缸12,所述第一氣缸12驅使定位上模A11向下運動以使上凹腔A110與下凹腔A101形成以利定位夾緊第一支管的凹腔A;由于第一支管為呈波浪狀的軟管,故上凹腔A110和下凹腔A101均呈靠近工件定位座2端高、遠離工件定位座2端低的傾斜狀,以便更好的定位住第一支管,上凹腔A110和下凹腔101的橫截面均為半圓形。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A10的后端經螺栓連接有一用于支撐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A101段的托塊A102,所述托塊A102上開設有與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與下凹腔A101連通的支撐凹腔A103。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裝置B包括固定在支撐座B6的定位下模B13、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B13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14,所述定位下模B13的上端開設有與冷卻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131,所述定位上模B14的下端開設有與冷卻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141,定位上模B14的上方設有以利驅動其向上下運動的第二氣缸15,所述第二氣缸15驅使定位上模B14向下運動以使上凹腔B141與下凹腔B131形成以利定位夾緊冷卻副管的凹腔B;所述冷卻副管為金屬直管,故上凹腔B141和下凹腔B131均水平設置,上凹腔B141和下凹腔B131的橫截面均為半圓形狀。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B13的后端經螺栓連接有一用于支撐與冷卻副管的一端口相連接的支管組件的托塊B132,所述托塊B132上開設有與支管組件外形相同并與下凹腔B131連通的支撐凹腔B133;所述支管組件包括第二支管34和第三支管35,第二支管34和第三支管35均為軟管,所述第二支管34和第三支管35經三通接頭A37與冷卻副管的一端口連接,冷卻副管和第二支管分別與三通接頭A直管段兩端的端口連接,第三支管與三通接頭支管段的端口連接,故為了提高定位精度,所述支撐凹腔B133呈T型狀。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裝置C包括固定在支撐座C9的定位下模C16、以及活動設置在定位下模C16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17,所述定位下模C16的上端開設有與冷卻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161,所述定位上模C17的下端開設有與冷卻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171,定位上模C17的上方設有以利驅動其向上下運動的第三氣缸18,所述第三氣缸18驅使定位上模C17向下運動以使上凹腔C171與下凹腔C161形成以利定位夾緊冷卻主管的凹腔C;所述冷卻主管為金屬直管,冷卻主管的一端設有折彎段,折彎段的端口與三通接頭支管段的端口壓配,冷卻主管上遠離折彎段的端口經三通接頭B與冷卻軟管壓配,定位時,折彎段水平設置,遠離折彎段的端口向上翹起;故所述上凹腔C171和下凹腔C161的橫截面均為半圓形狀,且為了方便裝配,上凹腔C171和下凹腔C161均水平設置。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下模C的后端經螺栓連接有一水平設置的托架C162,所述托架C162沿其長度方向依次設置有托塊C163和托塊D164,所述托塊C163和托塊D164左右錯位分布,托塊C163的上端設有以利支撐冷卻軟管與冷卻主管連接端的卡口165,托塊D164的上端設有以利支撐出水感應器接頭的支撐凹腔C166;由于冷卻軟管上設有彎曲部,導致其兩端的端口錯位分布,故托塊C163和托塊D164左右錯位分布,以便更好的支撐冷卻軟管和出水感應器接頭;由于冷卻主管上遠離折彎段的端口向上翹起,故托塊D1645的高度大于托塊C163的高度。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A11與定位下模A10之間、定位上模B14與定位下模B13之間以及定位上模C17與定位下模C16之間均設置以利導向的導柱19;所述定位上模A11的下表面、定位上模B14的下表面以及定位上模C17的下表面均設有圓柱形定位凸柱,所述定位下模A10的上表面、定位下模B13的上表面以及定位下模C16的上表面均設置有以利合模時與定位凸柱配合的定位圓孔;導柱的設置可對定位上模的運動起導向作用,定位凸柱與定位圓孔的設置可有效提高定位精度。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上模A11、定位下模A10、定位上模B14、定位下模B13、定位上模C17以及定位下模C16靠近工件定位座2端的兩側均設置有倒角,避免支撐座A4、支撐座B6以及支撐座C9同時朝工件定位座2移動時互相生產干涉,影響正常裝配。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座A4的下側設有一橫向固定在安裝基座1的滑軌A20,所述滑軌A20上滑動連接有一與支撐座A4下表面固定連接的滑塊21所述氣缸A3設于滑軌A20的左側;所述支撐座B6的下側設有一橫向固定在安裝基座1的滑軌B22,所述滑軌B22上滑動連接有一與支撐座B6下表面固定連接的滑塊B23,所述氣缸B5設于滑軌B22的右側;所述支撐座C9的下側設有一縱向固定在安裝基座1的滑軌C24,所述滑軌C24上滑動連接有一與支撐座C9下表面固定連接的滑塊C,所述氣缸C8設于滑軌C24的后側。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座A4前側下端、支撐座B6的前側下端以及支撐座C9的右側下端均螺接有一手柄25,以便可手工推動支撐座沿滑軌移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座A4下端設有與滑軌A20垂直的限位凸條A26,所述定位下模A10的下表面開設有用于與限位凸條A26配合的通槽A;所述支撐座B6下端設有與滑軌B22垂直的限位凸條B27,所述定位下模B13的下表面開設有用于與限位凸條B27配合的通槽B;所述支撐座C9下端設有與滑軌C24垂直的限位凸條C28,所述定位下模C16的下表面開設有用于與限位凸條C28配合的通槽C;限位通槽與限位凸條的設置,可有效防止支撐座沿滑軌移動時定位下模沿平行于滑軌方向竄動,影響定位精度,進而影響裝配質量。
本實施例中,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上端前側設有以利固定三通接頭的快速夾鉗7,所述快速夾鉗7選用現有的常規快速夾鉗結構,利用死點原理進行壓緊,所述快速夾鉗7包括基座701、壓桿702、擺桿703、自鎖連桿704,壓桿702前端設置有壓緊柱705,壓桿702后端與基座701鉸接,壓緊柱705端部設置有壓塊706,擺桿703一端與與基座701鉸接,另一端設置有把手,自鎖連桿704兩端部分別與擺桿703、壓桿702鉸接,處于壓緊狀態時,自鎖連桿704處于死點位置,如圖4所示。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凹腔A110、下凹腔A101、上凹腔B141、下凹腔B131、上凹腔C171以及下凹腔C161內均嵌設有防滑橡膠,防止裝配時工件滑動,影響裝配精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