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的進給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機床的進給系統,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絲桿,所述的底座上還設有步進電機和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同步帶、主動輪和從動輪,所述主動輪與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聯接,所述從動輪與所述絲桿的一端同軸聯接,這種機床的進給系統的同步帶,由于在橡膠基體的外表面上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一隔熱層,橡膠齒的表面均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二隔熱層,使得該同步帶的耐熱效果較好,在工況溫度較高或轉速較高時,該同步帶不容易發熱變形損壞,從而提高了本數控機床的進給機構的穩定性,并提高了進給精度。
【專利說明】
機床的進給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數控機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床的進給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由于工業自動化的全面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對工作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單純的手工勞作已滿足不了工業自動化的要求,因此,必須利用先進設備生產自動化機械以取代人的勞動,滿足工業自動化的需求。
[0003]數控機床具有很好的柔性,當加工對象變換時,只需重新編制加工程序即可,原來的程序可存儲備用,不必像組合機床那樣需要針對新加工零件重新設計機床,致使生產準備時間過長。數控車床,對于保證加工零件的精度主要依靠兩方面來實現:一是系統的控制精度;二是機床本身的機械傳動精度。數控車床的進給傳動系統,由于必須對進給位移的位置和速度同時實現自動控制,所以,數控車床與普通臥式車床相比應具有有更好的精度。在進給系統中,電機與絲桿之間通過同步帶輪進行傳動,同步帶在使用時,工況溫度較高,且同步帶工作時轉速較高,容易發熱,而目前的同步帶耐熱效果較差,導致機械傳動系統的傳動精度和工作平穩性不高,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機床的進給系統來解決上述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機床的進給系統,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絲桿,所述的底座上還設有步進電機和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同步帶、主動輪和從動輪,所述主動輪與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聯接,所述從動輪與所述絲桿的一端同軸聯接,所述主動輪和從動輪通過所述同步帶傳動連接,所述的絲桿的中部套設有托架,所述托架的上部固定有滑板,所述托架的兩側分別固定有一個與所述絲桿螺紋連接螺母,兩個所述螺母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托架的兩側,所述同步帶包括一環狀的橡膠基體,橡膠基體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周向均勻分布的橡膠齒,每個橡膠齒均為弧形齒,橡膠基體內嵌設有多根由玻璃纖維制成的芯線,多根芯線均為環狀且均沿橡膠基體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橡膠基體的外表面上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一隔熱層,橡膠齒的表面均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二隔熱層。
[0006]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隔熱層的厚度為0.6_。
[0007]作為優選,所述第二隔熱層的厚度為0.4mm。
[0008]作為優選,所述底座上還固定有二個軸承座,所述軸承座中設置有圓錐滾子軸承,二個所述圓錐滾子軸承分別同軸固定在所述絲桿的兩端。
[0009]作為優選,還包括減速機,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與減速機的輸入軸傳動聯接,所述減速機的輸出軸與所述主動輪同軸聯接。
[0010]作為優選,所述步進電機與減速機之間通過齒輪傳動。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這種機床的進給系統的同步帶,由于在橡膠基體的外表面上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一隔熱層,橡膠齒的表面均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二隔熱層,使得該同步帶的耐熱效果較好,在工況溫度較高或轉速較高時,該同步帶不容易發熱變形損壞,從而提高了本數控機床的進給機構的穩定性,并提高了進給精度。
【附圖說明】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機床的進給系統的最優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1、底座,2、絲桿,3、步進電機,4、同步帶,5、主動輪,6、從動輪,7、托架,8、滑板,9、螺母,1、圓錐滾子軸承,11、減速機。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同步帶的層狀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401、橡膠基體,402、橡膠齒,403、芯線,404、第一隔熱層,405、第二隔熱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權利要求書的精神和內涵范圍內的所有變化、修改和等同物。
[0018]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0019]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0020]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機床的進給系統,包括底座I以及固定在底座I上的絲桿2,的底座I上還設有步進電機3和傳動機構,傳動機構包括同步帶4、主動輪5和從動輪6,主動輪5與步進電機3的輸出軸聯接,從動輪6與絲桿2的一端同軸聯接,主動輪5和從動輪6通過同步帶4傳動連接,的絲桿2的中部套設有托架7,托架7的上部固定有滑板8,托架7的兩側分別固定有一個與絲桿2螺紋連接螺母9,兩個螺母9對稱設置在的托架7的兩側,同步帶4包括一環狀的橡膠基體401,橡膠基體401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周向均勻分布的橡膠齒402,每個橡膠齒402均為弧形齒,橡膠基體401內嵌設有多根由玻璃纖維制成的芯線403,多根芯線403均為環狀且均沿橡膠基體401的長度方向延伸,橡膠基體401的外表面上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一隔熱層404,橡膠齒402的表面均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二隔熱層405,第一隔熱層404的厚度為0.6mm,第二隔熱層405的厚度為0.4mm,底座I上還固定有二個軸承座,軸承座中設置有圓錐滾子軸承10,二個圓錐滾子軸承10分別同軸固定在絲桿2的兩端,還包括減速機11,步進電機3的輸出軸與減速機11的輸入軸傳動聯接,減速機11的輸出軸與主動輪5同軸聯接,步進電機3與減速機11之間通過齒輪傳動。
[0021]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所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0022]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機床的進給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絲桿,所述的底座上還設有步進電機和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同步帶、主動輪和從動輪,所述主動輪與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聯接,所述從動輪與所述絲桿的一端同軸聯接,所述主動輪和從動輪通過所述同步帶傳動連接,所述的絲桿的中部套設有托架,所述托架的上部固定有滑板,所述托架的兩側分別固定有一個與所述絲桿螺紋連接螺母,兩個所述螺母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托架的兩側,所述同步帶包括一環狀的橡膠基體,橡膠基體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周向均勻分布的橡膠齒,每個橡膠齒均為弧形齒,橡膠基體內嵌設有多根由玻璃纖維制成的芯線,多根芯線均為環狀且均沿橡膠基體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橡膠基體的外表面上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一隔熱層,橡膠齒的表面均覆蓋有由陶瓷纖維制成的第二隔熱層。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床的進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熱層的厚度為0.6mm。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床的進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熱層的厚度為0.4mm。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床的進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還固定有二個軸承座,所述軸承座中設置有圓錐滾子軸承,二個所述圓錐滾子軸承分別同軸固定在所述絲桿的兩端。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床的進給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減速機,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與減速機的輸入軸傳動聯接,所述減速機的輸出軸與所述主動輪同軸聯接。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床的進給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進電機與減速機之間通過齒輪傳動。
【文檔編號】B23Q5/50GK205651133SQ201620476965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4日 公開號201620476965.2, CN 201620476965, CN 205651133 U, CN 205651133U, CN-U-205651133, CN201620476965, CN201620476965.2, CN205651133 U, CN205651133U
【發明人】吳葉, 王二化
【申請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