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速鋼絲錐加工工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金屬切削刀具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速鋼絲錐的加工工藝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采用的高速鋼絲錐的加工工藝為步驟一制造毛坯和粗加工,即下料,車兩端面、車外圓、銑方、車螺紋、車前稍和銑螺旋槽溝。
步驟二熱處理。即在1175℃~1315℃范圍內淬火,經535℃~620℃×(1~4)h、(3~4)次回火。
步驟三精加工,即磨光螺旋槽溝,研中心孔,磨前面,磨柄刃部外圓,磨螺紋,打標志,鏟磨前稍。
步驟四清洗,成品檢驗,包裝。
該工藝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傳統熱處理工藝,殘余奧氏體量轉變不充分,影響高速鋼絲錐的壽命。
2、磨削后自然形成的刃口易崩刃,切削穩定性差,影響高速鋼絲錐的壽命和精度穩定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了的新工藝,可有效的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
本發明是在上述現有技術加工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其特征是現有技術步驟一獲得了絲錐的毛坯后,步驟二采用的是1175℃~1315℃淬火,降至室溫后再進行-160℃~-180℃深冷處理8h~10h,降溫速度控制在(3℃~5℃)/min,再恢復至室溫,再經535℃~620℃×(1~4)h、2次回火,步驟三與現有技術相同,新增加步驟四是刃形加工,即將絲錐接到電源的正極上,將一石墨接到電源的負極上,再將絲錐和石墨放入(9%~20%)NaNO3+(2%~7%)NaOH復合水溶液中,通入(10~20)V直流電,進行電化學處理,步驟五與現有技術步驟四相同,即可完成高速鋼絲錐的加工。
本發明優點及積極效果1、本發明加工工藝方法是在熱處理工藝中增加了冷處理環節,從而大大減少了絲錐材料中的殘余奧氏體量,提高了絲錐尺寸的穩定性和耐磨性。
2、本發明加工工藝方法中增加了電化學修正刃形工藝,對磨削后的刃口進行加工,提高了刃口的質量。
3、本發明加工工藝增加了對刀具的微觀加工,可增加刃口的強度,改善表面應力狀態,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了絲錐的耐用度。
圖1為本發明中電化學處理示意中1——電源2——電解槽3——絲錐4——15%NaNO3+5%NaOH復合水溶液5——石墨具體實施方式
用高速鋼材料W9Mo3Cr4v,絲錐尺寸M24步驟一與現有技術相同,即下料,車兩端面、車外圓、銑方、車螺紋、車前稍和銑螺旋槽溝。
步驟二為改進了的熱處理,即1230℃分級淬火,降至室溫后再進行-160℃深冷處理9h,降溫速度為5℃/min,再恢復至室溫,再經560℃×1h,二次回火。
步驟三與現有技術相同。
步驟四為刃形加工,如圖1所示,將絲錐3和石墨5分別接到電源1的正負極上,并一起放入15%NaNO3+5%NaOH復合水溶液中,兩極間距為300mm,通入15V直流電,進行電化學處理,處理時間2分鐘。
步驟五與現有技術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高速鋼絲錐加工工藝方法,是在現有加工工藝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其特征是在現有加工工藝方法步驟一獲得了絲錐的毛坯后,步驟二采用的是1175℃~1315℃淬火,降至室溫后再進行-160℃~-180℃深冷處理8h~10h,降溫速度控制在(3℃~5℃)/min,再恢復至室溫,再經535℃~620℃×(1~4)h、2次回火,步驟三與現有技術相同,新增加步驟四是刃形加工,即將絲錐(3)接到電源(1)的正極上,將石墨(5)接到電源(1)的負極上,再將絲錐(3)和石墨電極(5)放入(9%~20%)NaNO3+(2%~7%)NaOH復合水溶液中,通入(10~20)V直流電,進行電化學處理,步驟五與現有技術步驟四相同,即可完成高速鋼絲錐的加工。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金屬切削刀具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速鋼絲錐加工工藝方法,包括制毛坯、粗加工、熱處理、精加工及檢驗、包裝等工序,其特征是在熱處理后再經過-160℃~-180℃冷處理8h~10h,同時,在精加工后增加了刃形加工,即將絲錐接電源正極上,石墨接電源的負極上,一起放入(9%~20%)NaNO
文檔編號C21D9/22GK1943974SQ20061010204
公開日2007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06年10月19日
發明者閆獻國, 龐思勤, 劉志奇, 李永堂, 李玉貴 申請人: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