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金屬材料表面處理工藝,特別是一種重型汽車中、后橋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
背景技術:
重型汽車錐齒輪副是汽車中、后橋傳遞動力的關鍵部件,服役過程中承受強烈的扭轉和沖擊疲勞,對其內、外在質量有很高的要求。重型汽車中、后橋錐齒輪副經滲碳淬火后,為提高該錐齒輪副的疲勞強度及減小輪齒磨損,要對輪齒進行強力拋丸及磷化處理。錐齒輪副原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過程為主、從動輪分別清理→完成輔助工序(校直等)→強力拋丸→磨削機加工→配對→成對加熱除油(堿液槽)→水洗→酸洗除銹→水洗→表面調整→磷化處理→入庫裝橋。該工藝由于磷化工序前用酸液和堿液對工件表面進行清潔處理,造成環境污染,危害工人身體健康,不利環保要求,生產效率也低。
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效率高、節能降耗、利于環保、操作簡便易行的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
本發明的一種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包括如下步驟主、從動輪分別清理→完成輔助工序→磨削機加工→配對→強力拋丸→表面調整→磷化處理。
為了使工件獲得較好的光潔度,有利于工件磷化,強力拋丸使用懸鏈通過式強力拋丸機,拋丸速度70-100m/s;工件自轉速度5.2r/min;丸粒流量2×250kg/min;拋丸節拍4min/兩對。
為了使工件獲得較好的抗疲勞和耐磨性能,磷化處理后得到的磷化膜厚度為(2-5)×10-3m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工藝采用主、從動輪配對后進行強力拋丸、表面調整,接著進行磷化處理,不經過除油(堿液槽)及酸洗除銹工序,工件表面同樣能夠達到清潔并利于輪齒表面形成磷化膜的目的,減少了除油及酸洗除銹工序,使得本工藝效率高、節能降耗、利于環保、操作簡便易行。由于強力拋丸丸粒拋射力度大,工件經強力拋丸后表面因工件磨削機加工帶來的油污、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鐵銹等徹底地除去,工件表面光潔,很好地滿足了磷化工序對工件表面的要求,工件磷化后磷化膜符合產品技術要求。
圖1為重型汽車錐齒輪副強力拋丸懸掛結構示意圖。
其中1、主動錐齒輪,2、從動錐齒輪,3、定位裝料座,4、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本具體實施例包括如下步驟主、從動輪分別清理→完成輔助工序(校直等)→磨削機加工→配對→強力拋丸→表面調整→磷化處理。
圖1給出了本發明實施強力拋丸時的示意圖。主動錐齒輪1和從動錐齒輪2設置在定位裝料座3上,定位裝料座3上連接有掛鉤4,工件強力拋丸的技術要求是輪齒弧高值0.36~0.46mm;拋丸覆蓋率大于100%。本發明所用設備是一臺QZG-T200懸鏈通過式強力拋丸機;磷化工序在磷化生產線完成,磷化膜厚度(2-5)×10-3mm。強化拋丸機的拋丸室為密封結構,能夠同時對兩掛(對)錐齒輪副進行拋丸。每鉤負載200kg;拋丸速度70-100m/s(變頻無級調速);丸粒流量2×250kg/min;工件自轉速度5.2r/min,拋丸節拍4min/兩對。
在強力拋丸機的懸鏈上有12個如圖1所示的掛鉤4,即12個工位。每個工位上設置一對錐齒輪副,每對錐齒輪副重52Kg(主動輪9Kg,從動輪43Kg),啟動動作按鈕,懸鏈做周向運動,工件依次進入拋丸室,同時每掛工件在拋丸室內自轉,進行強力拋丸,每四分鐘有2對完成工序;卸下錐齒輪副后裝在磷化筐內,每筐裝兩對,轉移到磷化生產線,經表面調整后浸入磷化槽,磷化6-8分鐘吊出磷化筐即完成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整個生產過程無需對錐齒輪副進行表面除油及酸洗除銹工序。
權利要求
1.一種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主、從動輪分別清理→完成輔助工序→磨削機加工→配對→強力拋丸→表面調整→磷化處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其特征在于強力拋丸使用懸鏈通過式強力拋丸機,拋丸速度70-100m/s;工件自轉速度5.2r/min;丸粒流量2×250kg/min;拋丸節拍4min/兩對。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其特征在于磷化處理后得到的磷化膜厚度為(2-5)×10-3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本發明的一種重型汽車錐齒輪副表面處理與強化工藝,包括如下步驟主、從動輪分別清理→完成輔助工序→磨削機加工→配對→強力拋丸→表面調整→磷化處理。本工藝不經過除油(堿液槽)及酸洗除銹工序,工件表面同樣能夠達到清潔并利于輪齒表面形成磷化膜的目的,減少了除油及酸洗除銹工序,使得本工藝效率高、節能降耗、利于環保、操作簡便易行。由于強力拋丸丸粒拋射力度大,工件經強力拋丸后表面因工件磨削機加工帶來的油污、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鐵銹等徹底地除去,工件表面光潔,很好地滿足了磷化工序對工件表面的要求,工件磷化后磷化膜符合產品技術要求。
文檔編號C23C22/05GK101058886SQ20071001400
公開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21日
發明者朱連光, 宋克偉, 燕麗娜, 宋軍 申請人:中國重汽集團濟南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