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
背景技術:
氮化釩合金是一種新型合金添加劑,可以替代釩鐵用于微合金化鋼的生產。氮化釩合金添加于鋼中能提高鋼的強度、韌性、延展性及抗熱疲勞性等綜合機械性能,并使鋼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在達到相同強度下,添加氮化釩節約釩加入量30 40%,進而降低了成本。氮化釩合金可用于結構鋼,工具鋼,管道鋼,鋼筋及鑄鐵中。氮化釩合金應用于高強度低合金鋼中可同時進行有效的釩、氮微合金化,促進鋼中碳、釩、氮化合物的析出,更有效的發揮沉降強化和細化晶粒作用。由于直接將氮化釩合金以塊狀形態加入鋼液中的回收率較低,因此現有技術中主要是通過向鋼液中喂入包芯線的方法實現鋼液釩、氮合金化。該方法是把塊狀或球狀氮化釩合金用物理方法破碎,再用鐵皮或鋼皮包制成包芯線,氮化釩合金形成包芯線的芯層,鐵皮或鋼皮形成包芯線的外皮;然后將上述包芯線通過喂線裝置喂入鋼包內的鋼液中,使鋼液釩、氮合金化。該種方法釩、氮合金元素回收率較高,釩回收率在88 95 %,氮回收率在 70 90%。但該種方法存在以下不足釩回收率仍然較低,釩回收率和氮回收率的波動幅度較大,影響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另外,中國專利200610020447.0公開了一種用于實現鋼液釩、氮合金化的包芯線,該包芯線包括鋼制外皮和由氮化釩合金制成的芯層。該包芯線在實際使用時,也會出現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提高釩回收率的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包括由氮化釩合金制成的芯層以及包裹在所述芯層外部的外皮層,所述芯層和外皮層之間由內到外依次包裹有網狀支撐層和硅鈣合金層。進一步的是所述網狀支撐層由鋼或鐵制成。進一步的是所述硅鈣合金層由粒徑小于等于5mm的硅鈣合金顆粒組成。進一步的是所述芯層由粒徑小于等于5mm的氮化釩合金顆粒組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包芯線喂入鋼液過程中,由于硅、鈣和氧的親和力遠高于釩和氧的親和力,所以硅、鈣首先和鋼液中的自由氧結合,從而使鋼液的自由氧含量大幅降低,這就相應減少了釩與氧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使更多的釩參與合金化,進而提高了釩的回收率,且釩的回收率的波動幅度較小。釩回收率可提高至96 %至98 %。
[0011]圖1為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的橫截面的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外皮層,2-硅鈣合金層,3-網狀支撐層,4-芯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包括由氮化釩合金制成的芯層4以及包裹在所述芯層4外部的外皮層1,所述芯層4和外皮層1之間由內到外依次包裹有網狀支撐層3和硅鈣合金層2。在包芯線喂入鋼液過程中,由于硅、鈣和氧的親和力遠高于釩和氧的親和力,所以硅、鈣首先和鋼液中的自由氧結合,從而使鋼液的自由氧含量大幅降低,這就相應減少了釩與氧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使更多的釩參與合金化,進而提高了釩的回收率,且釩的回收率的波動幅度較小。釩回收率可提高至96 %至98 %。上述外皮層1可由鋼皮或鐵皮制成。上述網狀支撐層3可由鋼或鐵等材料制成, 也就是鋼網或鐵網等。鋼或鐵制成的網狀支撐層3 —方面可對芯層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另一方面不會對鋼液引入不需要的元素,保證鋼液中的合金元素符合要求。為了便于硅鈣合金層快速熔解在鋼液中與氧發生反應,所述硅鈣合金層2由粒徑小于等于5mm的硅鈣合金顆粒組成。為了便于芯層快速熔解在鋼液中,參與鋼液的合金化,所述芯層4由粒徑小于等于5mm的氮化釩合金顆粒組成。
權利要求1.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包括由氮化釩合金制成的芯層以及包裹在所述芯層 (4)外部的外皮層(1),其特征是所述芯層(4)和外皮層(1)之間由內到外依次包裹有網狀支撐層( 和硅鈣合金層(2)。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其特征是所述網狀支撐層(3)由鋼或鐵制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其特征是所述硅鈣合金層(2) 由粒徑小于等于5mm的硅鈣合金顆粒組成。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其特征是所述芯層(4)由粒徑小于等于5mm的氮化釩合金顆粒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鋼液合金化的包芯線,可提高釩回收率。該包芯線包括由氮化釩合金制成的芯層以及包裹在所述芯層外部的外皮層,所述芯層和外皮層之間由內到外依次包裹有網狀支撐層和硅鈣合金層。在包芯線喂入鋼液過程中,由于硅、鈣和氧的親和力遠高于釩和氧的親和力,所以硅、鈣首先和鋼液中的自由氧結合,從而使鋼液的自由氧含量大幅降低,這就相應減少了釩與氧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使更多的釩參與合金化,進而提高了釩的回收率,且釩的回收率的波動幅度較小。釩回收率可提高至96%至98%。
文檔編號C21C7/00GK202063948SQ20112014824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1日
發明者劉昌恒, 劉明, 吳仕富, 張國才, 楊杰, 柏萬春, 羅開金, 鄧通武 申請人: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有限公司, 攀鋼集團有限公司, 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