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及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及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在尾繩繩頭回腔和澆灌時的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礦山豎井提升通常采用提升機做為主提設備,提升機分為纏繞式提升機和摩擦式提升機,前者是通過鋼絲繩在滾筒上的反復纏繞來實現提升,而后者是通過鋼絲繩和滾筒上繩槽之間的摩擦力來實現提升。摩擦式提升機分為井塔式和落地式兩種,無論哪種形式,都是在提升機滾筒的繩槽上搭上四根或六根鋼絲繩(俗稱首繩),鋼絲繩兩端懸吊一定重量的提升容器(箕斗、罐 籠、平衡錘等,根據需要套配),在提升機運行過程中,一端容器向井口上行,另一端容器向井底下行,而兩端容器都運行到位后,就會出現摩擦式提升機兩端繩頭的重量相差過大問題,影響提升機繩槽與首繩間的摩擦力,從而影響提升機的提升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用兩根或三根和首繩重量大致相等的鋼絲繩(俗稱尾繩)將兩個提升容器的底部進行連接,這樣,無論兩個容器在什么位置,都能保持提升機首繩兩端的重量大致相等。尾繩在礦井中上下運行時會因自身存在的旋轉力而不停轉動,給提升作業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為了避免尾繩的轉動,通常在尾繩和提升容器之間或在尾繩和平衡錘之間安裝旋轉器來解決尾繩旋轉的問題。旋轉器分為杯體部分和旋轉部分,二者通過螺栓連接。旋轉器杯體就是尾繩和旋轉器的連接部分。目前,尾繩的繩頭一般是通過采用純鋅或巴氏合金進行澆灌的方式與旋轉器杯體連接。澆灌繩頭前,先將尾繩穿過旋轉器杯體并打散,窩鉤后通過人力回腔,但由于阻力大,常常存在人工回腔不到位的問題。在澆灌繩頭時,通常用鐵絲將旋轉器杯體吊起進行,這樣,在澆灌過程中容易出現繩頭固定不穩、易傾斜、液體狀金屬易從尾繩和旋轉器杯體之間的縫隙流出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尾繩繩頭人工回腔不到位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可以使尾繩繩頭容易回腔到位。同時,為了解決在澆灌尾繩繩頭時,液體狀金屬易從尾繩和旋轉器杯體之間的縫隙流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在澆灌時液體狀金屬不易從尾繩和旋轉器杯體之間的縫隙流出。為了實現上述第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其由支架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該槽形口延伸至所述工作平臺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槽形口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尺寸略大;工作支架,固定連接在所述工作平臺的、與開有槽形口的一邊相鄰的兩邊的中部;絲杠拉緊裝置,包括支桿、絲杠、絲杠手柄以及絲杠法蘭,所述支桿的兩端連接在上述工作支架上,所述絲杠連接在支桿的中部。優選地,所述支桿的兩端通過可拆卸的連接板與所述工作支架連接。
另外,優選地,所述工作平臺為鋼板。為了實現上述第二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其由支架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該槽形口延伸至所述工作平臺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槽形口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尺寸略大;杯體封堵套,所述杯體封堵套為空心圓柱體,一端開口,一端封閉,在封閉一端的中心開有繩孔,該杯體封堵套沿圓柱體的軸線分為對稱的兩半,并通過法蘭連接在一起;同時,該杯體封堵套的內徑大于旋轉器杯體的外徑。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易操作。通過借 助外力使繩頭窩鉤后容易回腔到位,并且在澆灌時液體狀金屬不易從尾繩和旋轉器杯體之間的縫隙流出。
圖I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尾繩繩頭回腔應用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澆灌尾繩繩頭定位裝置示意圖。附圖標記I :工作平臺2 :絲杠拉緊裝置21 :支桿22 :絲杠手柄23:絲杠法蘭24 :絲杠3:杯體封堵套4:連接板5 :螺栓6 :支架7:工作支架8:旋轉器杯體9 :尾繩10:槽形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來描述本發明所述的尾繩繩頭回腔及澆灌定位裝置的一個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此外,在本說明書中,附圖未按比例畫出,并且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部分。圖I是本發明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示意圖。圖2是通過本發明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進行尾繩繩頭回腔時的應用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發明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包括工作平臺1,其可以是鋼板或其他金屬板。該工作平臺I由支架6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I的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 10,該槽形口 10延伸至所述工作平臺I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槽形口 10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略大。工作支架7固定連接在所述工作平臺I的、與開有槽形口 10的一邊相鄰的兩邊的中部。絲杠拉緊裝置2包括支桿21、絲杠24、絲杠手柄22以及絲杠法蘭23,所述絲杠24連接在支桿21的中部,所述支桿21的兩端通過連接板4與工作支架7連接,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安裝或拆卸。下面,結合附圖I和2詳細說明本發明涉及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在進行尾繩繩頭回腔操作時的使用過程。首先,將尾繩9穿過旋轉器杯體8底部的繩孔(未示出),將繩頭進行打散、去油、窩鉤、酸洗、中和及干燥后,將尾繩9卡入工作平臺I上的槽形口 10,從而將連接有尾繩繩頭的旋轉器杯體8放置到工作平臺I上。在工作平臺I的下面緊貼該工作平臺的底面用繩卡(未示出)卡住尾繩9,使尾繩9無法再向上移動。然后通過螺栓5將旋轉杯體8的杯體法蘭和絲杠拉緊裝置2的絲杠法蘭23連接。轉動絲杠手柄22,通過螺栓5向上拉動旋轉器杯體8,由于尾繩9被繩卡卡在工作平臺的底面上,所以尾繩無法移動,這樣,旋轉器杯體8相對尾繩繩頭向上移動,從而使尾繩繩頭進入旋轉器杯體8中,完成尾繩繩頭的回腔。在此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尾繩繩頭的回頭鉤掛住旋轉器杯體8的上沿。顯而易見,當槽形口 10不是開在工作平臺I的中心線上時,應相應的調整工作支架7在工作平臺I上的安裝位置以及絲杠24在支桿21上的連接位置,從而使杠拉緊裝置2安裝到工作支架7上后,保證絲杠24的軸線和旋轉器杯體8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 圖3是本發明澆灌尾繩繩頭定位裝置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發明的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包括工作平臺1,其可以是鋼板或其他金屬板。該工作平臺I由支架6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I的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 10,該槽形口 10向所述工作平臺I的中心方向延伸,并且該槽形口 10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尺寸略大。杯體封堵套3為空心圓柱體,一端開口,一端封閉,在封閉一端的中心開有繩孔,該繩孔的直徑比尾繩的直徑稍大。該杯體封堵套3沿圓柱體的軸線分為對稱的兩半,并通過對稱設置在杯體封堵套3外部的法蘭連接在一起。同時,該杯體封堵套3的內徑大于旋轉器杯體8的外徑。下面,結合附圖3詳細說明本發明涉及的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在進行尾繩繩頭澆灌操作時的使用過程。尾繩繩頭回腔完成后,將尾繩9卡入工作平臺I上的槽形口 10,從而將裝有尾繩繩頭的旋轉器杯體8放置到工作平臺I上?;蛘咴诒景l明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完成尾繩繩頭回腔后,拆除螺栓5以及絲杠拉緊裝置2,并松開工作平臺底部的繩卡,從而將裝有尾繩繩頭的旋轉器杯體8放置到工作平臺I上。在杯體封堵套3的內側的底部和四周,特別是繩孔與尾繩接觸的部位,先墊一層棉紗,然后在面紗上面鋪一厚層膠泥,將兩半杯體封堵套合在旋轉器杯體8的外部,并用螺栓將兩半杯體封堵套連接。由于杯體封堵套3的內側鋪有棉紗和膠泥,兩半杯體封堵套通過螺栓連接后,能夠緊緊的堵住旋轉器杯體底部繩孔處的間隙,可以有效防止液體金屬流出。同時,杯體封堵套3還起到固定旋轉器杯體的作用,使其穩固不易傾斜。杯體封堵套3固定好以后便可以灌注金屬,從而將尾繩繩頭固定在旋轉器杯體8內。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和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可以使尾繩繩頭容易回腔到位;在澆灌繩頭時液體狀金屬不易從尾繩和旋轉器杯體之間的縫隙流出。該裝置結構簡單、易操作。
權利要求
1.一種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平臺,其由支架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該槽形口延伸至所述工作平臺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槽形口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尺寸略大; 工作支架,固定連接在所述工作平臺的、與開有槽形口的一邊相鄰的兩邊的中部;絲杠拉緊裝置,包括支桿、絲杠、絲杠手柄以及絲杠法蘭,所述支桿的兩端連接在上述工作支架上,所述絲杠連接在支桿的中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桿的兩端通過可拆卸的連接板與所述工作支架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平臺為鋼板。
4.一種澆灌尾繩繩頭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平臺,其由支架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該槽形口延伸至所述工作平臺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槽形口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尺寸略大; 杯體封堵套,所述杯體封堵套為空心圓柱體,一端開口,一端封閉,在封閉一端的中心開有繩孔,該杯體封堵套沿圓柱體的軸線分為對稱的兩半,并通過法蘭連接在一起;同時,該杯體封堵套的內徑大于旋轉器杯體的外徑。
全文摘要
一種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其由支架支撐,在所述工作平臺一邊的中部開有槽形口,該槽形口延伸至所述工作平臺的中心位置,并且該槽形口的寬度尺寸比尾繩的直徑尺寸略大;工作支架,固定連接在所述工作平臺的、與開有槽形口的一邊相鄰的兩邊中部;絲杠拉緊裝置,包括支桿、絲杠、絲杠手柄以及法蘭,所述支桿的兩端連接在所述工作支架上,所述絲杠連接在支桿的中部。該尾繩繩頭回腔定位裝置可以使繩頭容易回腔到位,并且在澆灌時液體狀金屬不易從尾繩和旋轉器杯體之間的縫隙流出。
文檔編號B22D19/04GK102744391SQ20121020817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9日
發明者劉洪亮, 周帆, 武衛國, 白彥海 申請人: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