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包括上料架、砂輪架和工件架,砂輪架設置于上料架的側邊,工件架設置于上料架的末端,上料架上設置有夾緊裝置,砂輪架包括電機、砂輪軸和砂輪,電機連接砂輪軸,砂輪設置于砂輪軸上,砂輪包括兩個并且砂輪的位置設置于上料架的夾緊裝置側邊。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相比過去的手動操作,本發明的全自動芯軸雙溝道磨床全過程自動循環,提高了防護安全;2.以自動上料代替過去的人工上料,動作穩定可靠,并使一人可以操縱多個設備;3.工件一次性粗、精磨削,節奏快,效率高,使得在加工的時候能夠讓一個工件上的兩個溝道一次性定位,一次性加工。
【專利說明】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磨床,具體來說是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
[0003]【背景技術】
[0004]軸承是廣泛應用于機械領域的一種零件,隨著機械技術的進步,對軸承的精密度要求日趨提高,軸承與軸的精密度直接關系到機械系統的性能和壽命。例如一種雙列紡織機專用的軸承與芯軸,其中軸承內設有溝道,芯軸表面也設有溝道,其中在軸承與芯軸的溝道之間通過鋼珠配合,因此溝道表面的粗糙度、溝道圓度等是加工的關鍵。
[0005]目前使用一種手工磨床機來加工此類溝道,其一般是設有至少一個手動工位,然后由工人持工件在工位上進行加工。但是這種手工設備存在一些顯著的缺點,首先是效率問題,手工設備需要人工上料和下料,耗時多,一人只能操作一臺設備;其次,手工磨床加工工件需分粗加工、細加工兩個步驟,節拍慢,效率低;再者,手動磨床的工件溝道較為粗糙(粗糙度比較高),溝道圓度不高,溝道的溝徑差不穩定,導致質量不高;最后,手動控制的磨床無外防護,不夠安全。
[0006]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加工軸承的芯軸雙溝道的缺陷,提供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來解決上述問題。
[0008]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包括上料架、砂輪架和工件架,所述砂輪架設置于上料架的側邊,所述工件架設置于上料架的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架上設置有夾緊裝置,所述砂輪架包括電機、砂輪軸和砂輪,所述電機連接砂輪軸,所述砂輪設置于砂輪軸上,所述砂輪包括兩個并且砂輪的位置設置于上料架的夾緊裝置側邊。
[0009]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通過皮帶連接砂輪軸,所述砂輪外還設置有兩端開口的砂輪罩。
[0010]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相向設置的用于將工件頂住固定的氣缸頂出組件和帶動工件旋轉的旋轉組件,所述氣缸頂出組件頂住旋轉組件。
[0011]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頂出組件包括氣缸和連接在氣缸頂端的固定頭,所述固定頭朝向旋轉組件的方向設置;所述旋轉組件包括電機和連接在電機上的旋轉軸,所述旋轉軸朝向氣缸頂出組件的方向設置。
[0012]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對砂輪進行修整的修整架,所述修整架設置于砂輪架朝向上料架的另一側,所述修整架包括修整組件和設置于修整組件下方帶動修整組件移動的移動補償組件。
[0013]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整組件包括修整座、旋轉油缸、搖臂和修整金剛頭,所述旋轉油缸設置于修整座上,搖臂連接于油缸下,所述修整金剛頭設置于搖臂上,所述修整金剛頭朝向砂輪的方向設置;所述移動補償組件包括工件拖板、工件補償拖板、驅動工件拖板移動的第一驅動絲桿和驅動工件補償拖板移動第二驅動絲桿,所述工件拖板設置于工件補償拖板上,所述修整座設置于工件拖板上,所述第二驅動絲桿設置于工件補償拖板下方,所述第一驅動絲桿設置于工件拖板與工件補償拖板之間。
[0014]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架包括出料板和夾持組件,所述出料板設置于夾緊裝置的一側,所述夾持組件設置于出料板和夾緊裝置的上方,所述夾持組件包括軌道、移動夾持座、皮帶、電機,所述軌道設置于出料板和夾緊裝置的上方,移動夾持座設置于軌道上,所述電機通過皮帶帶動移動夾持座沿軌道移動。
[0015]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夾持座包括滑動座、夾持氣缸、夾持連接桿和夾持頭,所述滑動座設置于軌道上,夾持氣缸設置于滑動座上,夾持頭通過夾持連接桿連接夾持氣缸。
[0016]上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全罩,所述安全罩罩設于芯軸雙溝道磨床上。
[001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相比過去的手動操作,本發明的全自動芯軸雙溝道磨床全過程自動循環,提高了防護安全;2.以自動上料代替過去的人工上料,動作穩定可靠,并使一人可以操縱多個設備;3.工件一次性粗、精磨削,節奏快,效率高,使得在加工的時候能夠讓一個工件上的兩個溝道一次性定位,一次性加工。
[0018]【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砂輪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上料架與工件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修整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9]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使對本發明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用以較佳的實施例及附圖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
參見圖1,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包括上料架100、砂輪架200和工件架300,砂輪架200設置于上料架100的側邊,工件架300設置于上料架100的末端,加工工件的時候,將工件從上料架100中放入,砂輪架200對工件進行加工后最后落入工件架300中。
[0021]上料架100上設置有夾緊裝置110,參看圖2,砂輪架200包括電機210、砂輪軸220和砂輪230,電機210連接砂輪軸220,砂輪230設置于砂輪軸230上,電機210通過皮帶連接砂輪軸220并帶動砂輪軸220轉動,砂輪軸220再帶動砂輪230轉動。同時由于砂輪230包括兩個并且砂輪230的位置設置于上料架100的夾緊裝置110側邊,所以兩個砂輪230能夠同時對夾緊在夾緊裝置110上的工件進行加工雙溝道。為了防止砂輪230工作的時候廢料飛濺,砂輪230外還設置有兩端開口的砂輪罩240。
[0022]參看圖3,夾緊裝置110包括相向設置的用于將工件頂住固定的氣缸頂出組件120和帶動工件旋轉的旋轉組件130,工件從上料架100中放入,落入到夾緊裝置110中,通過氣缸頂出組件120和旋轉組件130的配合,將工件夾緊在氣缸頂出組件120于旋轉組件130之間,具體的為氣缸頂出組件120頂住旋轉組件130,而工件則位于氣缸頂出組件120于旋轉組件130之間。
[0023]氣缸頂出組件120包括氣缸121和連接在氣缸121頂端的固定頭122,固定頭122朝向旋轉組件130的方向設置,工作的時候,氣缸121推動固定頭122將工件頂住在旋轉組件130上;旋轉組件130包括電機131和連接在電機131上的旋轉軸132,旋轉軸132朝向氣缸頂出組件120的方向設置,工作的時候,氣缸121推動固定頭122將工件頂住在旋轉組件130的旋轉軸132上,而電機131則帶動旋轉軸132轉動,從而帶動工件轉動。
[0024]參看圖4,本發明還包括對砂輪230進行修整的修整架400,修整架400設置于砂輪架200朝向上料架100的另一側,修整架400包括修整組件410和設置于修整組件410下方帶動修整組件410移動的移動補償組件420。
[0025]修整組件410包括修整座411、旋轉油缸412、搖臂413和修整金剛頭414,旋轉油缸412設置于修整座411上,搖臂413連接于油缸412下,修整金剛頭414設置于搖臂413上,修整金剛頭414朝向砂輪230的方向設置,通過旋轉油缸412帶動搖臂413的轉動,從而帶動修整金剛頭414朝向砂輪230的角度,從而控制修整砂輪的弧度;移動補償組件420包括工件拖板421、工件補償拖板422、驅動工件拖板421移動的第一驅動絲桿423和驅動工件補償拖板422移動第二驅動絲桿424,工件拖板421設置于工件補償拖板422上,修整座411設置于工件拖板421上,第二驅動絲桿424設置于工件補償拖板422下方,驅動工件補償拖板422前后移動,第一驅動絲桿423設置于工件拖板421與工件補償拖板422之間,驅動工件拖板421左右移動。第一驅動絲桿423和第二驅動絲桿424均通過電機(圖中未示)帶動轉動。
[0026]參看圖3,工件架300包括出料板310和夾持組件320,出料板310設置于夾緊裝置Iio的一側,工件在夾緊裝置110處被砂輪230加工完畢之后,通過夾持組件320將工件夾到出料板310上。夾持組件320設置于出料板310和夾緊裝置110的上方,夾持組件320包括軌道330、移動夾持座340、皮帶350、電機360,軌道330設置于出料板310和夾緊裝置Iio的上方,移動夾持座340設置于軌道330上,電機360通過皮帶350帶動移動夾持座340沿軌道330移動。
[0027]移動夾持座340包括滑動座341、夾持氣缸342、夾持連接桿343和夾持頭344,滑動座341設置于軌道330上,夾持氣缸342設置于滑動座341上,夾持頭344通過夾持連接桿343連接夾持氣缸342,工作的時候,夾持氣缸342控制夾持連接桿343下降和升起,并且帶動夾持頭344夾持工件和松開工件。
[0028]操作的時候,移動夾持座340沿軌道330移動在出料板310和夾緊裝置110的上方,將夾緊裝置110上加工完畢的工件夾持到出料板310上。
[0029]在本發明的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設置在整個機器外部的安全罩(圖中未示),安全罩罩設于芯軸雙溝道磨床上。
[0030]由于工件架300和修整架400是分別設置于砂輪架200的左右兩側,因此分別形成了一個溝道磨削位和一個修整位,使得在加工的時候能夠讓一個工件上的兩個溝道一次性定位,一次性加工,具體表現為:一個砂輪架200同時加工一個工件的兩個溝道,兩條溝通同時完成。
[003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相比過去的手動操作,本發明的全自動芯軸雙溝道磨床全過程自動循環,提高了防護安全;2.以自動上料代替過去的人工上料,動作穩定可靠,并使一人可以操縱多個設備;3.工件一次性粗、精磨削,節奏快,效率高。
[0032]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內。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包括上料架、砂輪架和工件架,所述砂輪架設置于上料架的側邊,所述工件架設置于上料架的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架上設置有夾緊裝置,所述砂輪架包括電機、砂輪軸和砂輪,所述電機連接砂輪軸,所述砂輪設置于砂輪軸上,所述砂輪包括兩個并且砂輪的位置設置于上料架的夾緊裝置側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通過皮帶連接砂輪軸,所述砂輪外還設置有兩端開口的砂輪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相向設置的用于將工件頂住固定的氣缸頂出組件和帶動工件旋轉的旋轉組件,所述氣缸頂出組件頂住旋轉組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頂出組件包括氣缸和連接在氣缸頂端的固定頭,所述固定頭朝向旋轉組件的方向設置;所述旋轉組件包括電機和連接在電機上的旋轉軸,所述旋轉軸朝向氣缸頂出組件的方向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對砂輪進行修整的修整架,所述修整架設置于砂輪架朝向上料架的另一側,所述修整架包括修整組件和設置于修整組件下方帶動修整組件移動的移動補償組件。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整組件包括修整座、旋轉油缸、搖臂和修整金剛頭,所述旋轉油缸設置于修整座上,搖臂連接于油缸下,所述修整金剛頭設置于搖臂上,所述修整金剛頭朝向砂輪的方向設置;所述移動補償組件包括工件拖板、工件補償拖板、驅動工件拖板移動的第一驅動絲桿和驅動工件補償拖板移動第二驅動絲桿,所述工件拖板設置于工件補償拖板上,所述修整座設置于工件拖板上,所述第二驅動絲桿設置于工件補償拖板下方,所述第一驅動絲桿設置于工件拖板與工件補償拖板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架包括出料板和夾持組件,所述出料板設置于夾緊裝置的一側,所述夾持組件設置于出料板和夾緊裝置的上方,所述夾持組件包括軌道、移動夾持座、皮帶、電機,所述軌道設置于出料板和夾緊裝置的上方,移動夾持座設置于軌道上,所述電機通過皮帶帶動移動夾持座沿軌道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夾持座包括滑動座、夾持氣缸、夾持連接桿和夾持頭,所述滑動座設置于軌道上,夾持氣缸設置于滑動座上,夾持頭通過夾持連接桿連接夾持氣缸。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芯軸雙溝道磨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全罩,所述安全罩罩設于芯軸雙溝道磨床上。
【文檔編號】B24B19/06GK103567834SQ201210252972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1日
【發明者】范宏, 程建偉 申請人:上海奔球精密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