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淬火感應器,尤其是涉及一種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
背景技術:
齒軌輪是采煤機行走機構的重要部件,在工作中承受一定的沖擊力,對強韌性和耐磨性要求極高。齒軌輪材料為40CrNiMoA,要求進行表面單齒淬火,以保證齒軌輪不僅心部有一定的韌性,而且表面有足夠的耐磨性。而使用合適的淬火感應器進行加熱淬火對齒軌輪表面淬火硬度及耐磨性影響很大,因此必須設計合理的淬火感應器才能達到理想的淬 火效果。現在常用的長方形淬火感應器和包齒仿形淬火感應器均難以將齒軌輪根部淬硬,而簡單的齒溝仿形淬火感應器也不能達到齒根部和齒軌輪表面硬度及硬化層均勻一致。齒軌輪為大模數齒輪,模數在40左右,要求齒軌輪表面硬度為HRC 56 60,如果淬火感應器設計不合理,會導致在齒軌輪表面淬火后,齒軌輪表面各部分硬度不均勻,特別在齒根部得不到要求的硬度和硬化層,達不到設計和使用要求,以至于造成因齒根硬度不均或硬化層不足,導致齒軌輪從齒根部產生折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且對齒根圓處的加熱效率高,同時能有效解決齒根部淬不硬的問題,并能提高齒根部的硬度和疲勞強度,進而使整個齒軌輪表面得到均勻一致的硬度。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層淬火加熱管體、下層淬火加熱管體、加熱管、進水管、出水管、第一連接導板和第二連接導板;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左端通過加熱管連通,所述進水管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右端連通,所述出水管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右端連通,所述第一連接導板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相接,所述第二連接導板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相接;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左端端部為上層工作部分,所述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左部為下層工作部分,所述下層工作部分上開有噴水孔,所述上層工作部分和下層工作部分的形狀均與齒軌輪輪齒的形狀相匹配。上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工作部分上且靠近加熱管位置處設置有導磁體。上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孔的數量為多個且多個噴水孔均勻設置,相鄰兩所述噴水孔之間的距離為2mm 4mm,所述噴水孔為圓孔,所述噴水孔的孔徑為Imm I. 5mm。上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孔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
管壁成45°夾角。上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下層淬火加熱管體和加熱管均為銅管。上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導板和第二連接導板均為銅板。上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焊接在下層淬火加熱管體上,所述出水管焊接在上層淬火加熱管體上;所述加熱管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連接方式均為焊接;所述第一連接導板焊接在上層淬火加熱管體上,所述第二連接導板焊接在下層淬火加熱管體上。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I、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操作方便。2、對齒根圓處的加熱效率高,能有效解決齒根部淬不硬的問題,并能提高齒根部的硬度和疲勞強度,進而使整個齒軌輪表面得到均勻一致的硬度,達到使用性能要求。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圖I的左視圖。圖4為圖I的A-A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
I—上層淬火加熱管體;2—下層濤火加熱管體;3—加熱管;
4—逬水管;5—岀永管;6—第—連接導f反;
7—藥二連接導扳;噴水孔;9—導磁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加熱管3、進水管4、出水管5、第一連接導板6和第二連接導板7 ;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左端通過加熱管3連通,所述進水管4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右端連通,所述出水管5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的右端連通,所述第一連接導板6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相接,所述第二連接導板7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相接;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的左端端部為上層工作部分,所述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左部為下層工作部分,所述下層工作部分上開有噴水孔8,所述上層工作部分和下層工作部分的形狀均與齒軌輪輪齒的形狀相匹配。如圖I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下層工作部分上且靠近加熱管3位置處設置有導磁體9,可進一步增加齒軌輪齒根圓處的加熱效率,使齒根圓與其它部位得到一致的加熱效果。[0024]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噴水孔8的數量為多個且多個噴水孔8均勻設置,相鄰兩所述噴水孔8之間的距離為2mm 4mm,所述噴水孔8為圓孔,所述噴水孔8的孑L徑為Imm I. 5mm。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噴水孔8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管壁成45°夾角,噴水冷卻效果好。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和加熱管3均為銅管。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導板6和第二連接導板7均為銅板。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水管4焊接在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上,所述出水管5焊接在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上;所述加熱管3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連接方式均為焊接;所述第一連接導板6焊接在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上,所述第二連接導板7焊 接在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上。工作時,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放在齒軌輪的齒槽中,并保持與齒軌輪齒根留有2mm間隙,然后將第一連接導板6和第二連接導板7接到中頻降壓變壓器上,通電后,淬火感應器內就形成了交變電磁場,按照電磁感應定律,在被加熱零件內(齒軌輪的齒槽)就引起感應電勢,產生閉合電流,繼而產生很大的熱量,使齒軌輪表層溫度快速升高,達到加熱效果;零件在被加熱的同時,向進水管4內通入冷卻水,則冷卻水經噴水孔8噴出對齒軌輪加熱部位進行冷卻淬火,在水壓的作用下一部分冷卻水從出水管5流出。本實用新型中,由于上層工作部分和下層工作部分的形狀均與齒軌輪輪齒的形狀相匹配,因此在加熱時能促使齒軌輪的齒根圓處得到較好的預熱及加熱效果;加熱管3也可增加齒軌輪齒根圓處的加熱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加熱管(3)、進水管(4)、出水管(5)、第一連接導板(6)和第二連接導板(7);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 )的左端通過加熱管(3 )連通,所述進水管(4)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右端連通,所述出水管(5)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的右端連通,所述第一連接導板(6)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相接,所述第二連接導板(7)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相接;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的左端端部為上層工作部分,所述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左部為下層工作部分,所述下層工作部分上開有噴水孔(8),所述上層工作部分和下層工作部分的形狀均與齒軌輪輪齒的形狀相匹配。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工作部分上且靠近加熱管(3 )位置處設置有導磁體(9 )。
3.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孔(8)的數量為多個且多個噴水孔(8)均勻設置,相鄰兩所述噴水孔(8)之間的距離為2mm 4mm,所述噴水孔(8)為圓孔,所述噴水孔(8)的孔徑為Imm 1.5mm。
4.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孔(8)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的管壁成45°夾角。
5.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和加熱管(3)均為銅管。
6.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導板(6)和第二連接導板(7)均為銅板。
7.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4)焊接在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上,所述出水管(5)焊接在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上;所述加熱管(3 )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 )的連接方式均為焊接;所述第一連接導板(6 )焊接在上層淬火加熱管體(I)上,所述第二連接導板(7 )焊接在下層淬火加熱管體(2)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齒軌輪單齒淬火感應器,包括上層淬火加熱管體、下層淬火加熱管體、加熱管、進水管、出水管、第一連接導板和第二連接導板;上層淬火加熱管體和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左端通過加熱管連通,進水管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右端連通,出水管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右端連通,第一連接導板與上層淬火加熱管體相接,第二連接導板與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相接;上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左端端部為上層工作部分,下層淬火加熱管體的左部為下層工作部分,下層工作部分上開有噴水孔,上層工作部分和下層工作部分的形狀均與齒軌輪輪齒的形狀相匹配。本實用新型對齒根圓處的加熱效率高,能提高齒根部的硬度和疲勞強度,使齒軌輪表面得到均勻一致的硬度。
文檔編號C21D1/10GK202576485SQ201220226639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9日
發明者閆雪俠, 劉永剛 申請人:西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