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爐出鋼口管,屬于煉鋼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轉爐使用的出鋼口管一般呈圓柱形,更換新出鋼口管時,先用機械裝置對出鋼口進行擴孔,然后將出鋼口管裝入爐體座磚內,由于出鋼口管耐材與座磚間存在較大空隙,需向空隙中填充鎂碳磚薄片將出鋼口管固定,再將爐體搖至爐后投放鎂質料填充空隙。多數出鋼口管缺少自身定位裝置,在填充出鋼口管與爐體座磚間空隙時,人工向空隙中填充的鎂碳磚薄片無法保證出鋼口管軸線與爐體座磚孔軸線一致,且填充的鎂碳磚薄片無法 緊密銜接,投放鎂質料時一部分料將從薄片之間的空當處中漏出,既浪費了物料,又增加了空隙填充不實的風險。在出鋼過程中,由于鋼流的沖刷作用使出鋼口管內徑不斷擴大,出鋼口管相應變薄,尤其當出鋼口管軸線偏離爐體座磚孔軸線時,鋼水偏流現象嚴重,若出鋼口管侵蝕嚴重的一側與爐體座磚間空隙填充不實,隨著沖刷不斷加劇,鋼水將滲漏出鋼口管,損壞爐體座磚,造成被迫更換出鋼口,既影響正常生產組織,又增加耐火材料成本,同時滲漏的鋼水凝固后不易處理,加劇了下次更換出鋼口管時機械裝置擴孔的難度。中國專利申請號201020100116. X公開了一種轉爐出鋼口末節管磚,該出鋼口管磚為分體式出鋼口管,末節出鋼口管外圓周面呈錐形面,錐形面的上端外徑大于錐形面的下端外徑。這種結構為出鋼口末節管磚上側端面與出鋼口座磚內表面接觸,解決了填充空隙時物料浪費的問題,但錐面與爐體座磚間內表面為線接觸方式,無法保證更換后的出鋼口管軸線與爐體座磚孔軸線一致。中國專利申請號201020537102. 4公開了一種轉爐出鋼口,該發明提出采用向出鋼口內插入鋼管,并在鋼管與出鋼口內壁間填充灌漿料,通過鋼管外壁上的三角形筋板抵靠在出鋼口內壁上,保證了鋼管的軸線與出鋼口的軸線基本一致。但在實踐中發現,燒結的灌漿料層耐鋼水侵蝕性不如高壓成型的整體出鋼口管,且筋板部分極易被鋼水侵蝕,使出鋼口內壁出現凹坑,大大降低出鋼口使用壽命,另外殘存的筋板不利于更換出鋼口管時擴孔操作。頻繁更換出鋼口增加了耐火材料成本,降低了轉爐作業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它能夠避免更換出鋼口管時軸線偏離爐體座磚孔軸線造成的鋼水偏流,同時能夠實現快速充實出鋼口管與爐體座磚間空隙,提高出鋼口管使用壽命、降低耐火材料消耗。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它由耐材本體、鋼管、上托板、下托板組成,耐材本體為圓筒體整體結構,鋼管嵌裝在圓筒體內壁,與耐材本體內壁緊密接觸,上托板、下托板分別焊接到鋼管的兩端,耐材本體的后部為尾擋,尾擋為凸起的圓環,圓環的直徑大于耐材本體圓筒體的外徑,與爐體座磚孔直徑相匹配,耐材本體的前部外圓周上均布有多個支撐塊,支撐塊沿垂直于耐材本體軸線的圓周平面上等間距布置,多個支撐塊的外周頂面所形成的圓的圓周直徑與爐體座磚孔的直徑相匹配,尾擋和支撐塊與耐材本體為同材質的一體結構。上述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所述耐材本體的尾擋后端與耐材本體的后端面齊平,尾擋前端與耐材本體外壁為錐形的過渡連接。上述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所述支撐塊個數為3-6個,支撐塊距離耐材本體的頂端為 100-200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出鋼口管耐材本體尾擋圓周面及支撐塊圓周頂面與爐體座磚孔內壁緊密接觸,避免了填充空隙時鎂質料的損失,出鋼口管軸線與爐體座磚孔軸線一致,有效解決因出鋼口管軸線偏離爐體座磚孔軸線造成的鋼水偏流問題,提高了出鋼口管使用壽命,安裝時用鋼筋將出鋼口管下托板快速牢固的焊接到出鋼口外法蘭板上,能夠縮短更換 出鋼口管占用的時間,提高轉爐作業率。
圖I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A剖視圖;圖3、圖4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轉爐爐體上的示意圖。圖中標號如下耐材本體I、鋼管2、上托板3、下托板4、尾擋5、支撐塊6、爐體座磚7、鎂質料8、出鋼口外法蘭9、轉爐爐殼10、鋼筋11。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由耐材本體I、鋼管2、上托板3、下托板4組成。圖中顯示,出鋼口管耐材本體I為圓筒體整體結構,鋼管2嵌裝在圓筒體內壁,與耐材本體I內壁緊密接觸,上托板3、下托板4分別焊接到鋼管2的兩端,安裝時用鋼筋將出鋼口管下托板3快速牢固的焊接到出鋼口外法蘭9上,能夠縮短更換出鋼口管占用的時間,提高轉爐作業率。圖中顯示,耐材本體I的后部為尾擋5,尾擋5為凸起的圓環,圓環的直徑大于耐材本體I圓筒體的外徑,與爐體座磚孔直徑相匹配,安裝后尾擋5的圓周面與爐體座磚孔內壁緊密接觸。尾擋5后端與耐材本體I的后端面齊平,尾擋5前端與耐材本體I外壁為錐形的過渡連接,圓錐表面與出鋼口管軸線夾角為30° 45°。圖中顯示,耐材本體I的前部外圓周上均布有多個支撐塊6,沿垂直于耐材本體軸線的圓周平面上等間距布置,多個支撐塊6的外周頂面所形成的圓的圓周直徑與爐體座磚孔的直徑相匹配,支撐塊6個數為3-6個,支撐塊6距離耐材本體I的頂端為100-200mm。尾擋5和支撐塊6與耐材本體I為同材質的一體結構。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100噸轉爐實施例(I)耐材本體I長度為1300mm,內徑為158mm,耐材本體I底端尾擋5圓周端面直徑為315mm (爐體座磚孔直徑),圓環側面高度為120mm,圓錐表面與出鋼口管軸線夾角為45°。耐材本體I頂端的支撐塊個數為6個,距離出鋼口管頂端150mm,多個支撐塊6的外周頂面所形成的圓的圓周直徑為315mm (爐體座磚孔直徑),支撐塊6高度為20mm,長度為50mm,寬度為30mm。耐材本體I其余部分為外徑275mm的圓筒體。(2)為便于安裝,在出鋼口耐材本體I兩端分別加裝厚度為8mm的上托板3和下托板4,上托板3、下托板4均為圓環結構,其中上托板3外徑為275mm,內徑為158mm,下托板4外徑為315_,內徑為158_。(3)為避免填充空隙時鎂質料進入整體出鋼口管內,在出鋼口管內放置一外徑為153mm的鋼管2,將上托板3和下托板4焊接到鋼管2上,鋼管2超出上托板3向外延伸長度為400mm,超出下托板4向外延伸長度為100mm。(4)更換出鋼口時,首先用拆爐機將爐體座磚孔擴徑后(直徑等于耐材本體I底端尾擋5外周直徑和支撐塊6外周頂面形成的圓的直徑),將整體出鋼口管由爐前轉入爐體座磚孔,耐材本體I的尾擋5 —端置于爐外,另一端置于爐內,用鋼筋將下托板4快速牢固焊 接到轉爐出鋼口外法蘭9上。(5)安裝完畢后,將轉爐搖至爐后,噴吹鎂質料填充出鋼口管耐材本體I與爐體座磚7間空隙,空隙填實后燒結15分鐘便可投入使用,正常煉鋼。
權利要求1.一種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其特征在于它由耐材本體(I)、鋼管(2)、上托板(3)、下托板(4)組成,耐材本體(I)為圓筒體整體結構,鋼管(2)嵌裝在圓筒體內壁,與耐材本體(I)內壁緊密接觸,上托板(3)、下托板(4)分別焊接到鋼管(2)的兩端,耐材本體(I)的后部為尾擋(5),尾擋(5)為凸起的圓環,圓環的直徑大于耐材本體(I)圓筒體的外徑,與爐體座磚孔直徑相匹配,耐材本體(I)的前部外圓周上均布有多個支撐塊(6),支撐塊(6)沿垂直于耐材本體(I)軸線的圓周平面上等間距布置,多個支撐塊(6)的外周頂面所形成的圓的圓周直徑與爐體座磚孔的直徑相匹配,尾擋(5)和支撐塊(6)與耐材本體(I)為同材質的一體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其特征是所述耐材本體(I)的尾擋(5 )后端與耐材本體(I)的后端面齊平,尾擋(5 )前端與耐材本體(I)外壁為錐形的過渡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其特征是所述支撐塊(6)個數為3-6個,支撐塊(6)距離耐材本體(I)的頂端為100-200mm。
專利摘要一種轉爐整體定向出鋼口管,屬于煉鋼設備技術領域,用于提高出鋼口管使用壽命、降低耐火材料消耗,其技術方案是它的耐材本體為圓筒體整體結構,鋼管嵌裝在圓筒體內壁,上托板、下托板分別焊接到鋼管的兩端,耐材本體的后部尾擋為凸起的圓環,圓環的直徑與爐體座磚孔直徑相匹配,耐材本體的前部外圓周上均布有多個支撐塊,支撐塊的外周頂面所形成的圓的圓周直徑與爐體座磚孔的直徑相匹配。本實用新型的耐材本體尾擋圓周側面及支撐塊與爐體座磚孔內壁緊密接觸,能夠精確固定出鋼口管并快速填充出鋼口管磚與爐體座磚間空隙,避免了填充鎂質料的損失和出鋼口管軸線偏離爐體座磚孔軸線造成的鋼水偏流,提高了出鋼口管使用壽命,降低了耐火材料消耗。
文檔編號C21C5/46GK202705393SQ20122023130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國富興, 韓春良, 張志新, 溫春普, 康毅, 吳雨晨 申請人:河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