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鈦管內壁拋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拋光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鈦管內壁拋光機,適用于對小口徑鈦管內壁的拋光。
背景技術:
由于鈦金屬材料具有公知的韌性好、比重小、耐磨損、耐腐蝕和耐高溫等優異的特性而被譽為太空金屬,并且廣泛應用于各領域如電子、電器、軍工、發電、航空、航天和航海
坐寸ο在鈦管的生產過程中存在軋制工序和熱處理(真空退火)工序,由于在軋制后,鈦管的內壁不可避免地留下有礙內壁光潔平整的微小瑕疵如毛刺等,又由于在熱處理后,鈦管的內壁往往通體附著有一層垃圾(業界稱污垢),因此需將瑕疵和垃圾清除,以提高品質及成材率。已有技術普遍由工人以手工作業的方式對軋制工序留下的瑕疵或稱微小缺陷借助于電磨進行處理,但是只能對鈦管的兩端奏效,而無法對整支鈦金屬管的內壁處理(清理)。對于熱處理后的鈦金屬管內壁上的垃圾即污垢的清潔通常使用高壓水槍進行清洗。上述對鈦管內壁的瑕疵和垃圾實施清除的方式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一是作業效率低并且工人的勞動強度大;二是清理效果差,難于保障清理質量,因為手工清理往往隨工人的經驗、情緒和/或責任感等差異的不同而變化;三是由于采用高壓水槍對熱處理后的鈦金屬管內壁沖洗,因此一方面浪費寶貴的水資源,另一方面因污水流淌而影響作業場所的環境,再一方面污水外排對外界環境產生影響。針對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文獻檢索,但是在迄今為止公開的專利和非專利文獻中均未見諸得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啟示,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人廠區的鈦金屬管生產線上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驚人地表現出了預想不到的技術效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顯著提高對內壁的拋光清雜效率并且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有利于保障清理質量和有益于節約寶貴的水資源并且有善于避免損及環境的鈦管內壁拋光機。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鈦管內壁拋光機,包括第一機架,在該第一機架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上部固定有一第一導軌,而在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上部固定有一第二導軌,在該第二導軌的長度方向的一端設置有一第一信號米集器,而在第二導軌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二信號采集器,并且在第二導軌朝向第一導軌的一側的長度方向固定有一齒條;一砂輪軸移動機構,該砂輪軸移動機構同時與所述的第一導軌以及第二導軌移動配合,并且與所述的第一信號米集器以及第二信號米集器相配合;一用于驅使所述砂輪軸移動機構同時在所述第一導軌以及第二導軌上往復移動的動力機構,該動力機構設置在砂輪軸移動機構上,并且與所述的齒條相嚙合;一砂輪軸支承機構,該砂輪軸支承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一機架的右端的上部,并且與所述的砂輪軸移動機構相對應;一第二機架,該第二機架對應于所述第一機架的所述右端,在該第二機架的上部設置有一自第二機架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一調整板和一固定板,其中:調整板位于第二機架的所述上部的邊緣部位,并且在調整板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設置有一組摩擦輪軸座,而在固定板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設置有數量與摩擦輪軸座的數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對應的一組托輪架,在各托輪架上樞軸設置有一托輪;一摩擦輪軸,該摩擦輪軸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組摩擦輪軸座上,并且在該摩擦輪軸上固定有數量與所述托輪相等以及位置相對應的摩擦輪;一用于驅使所述摩擦輪軸運動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該摩擦輪軸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二機架上,并且與摩擦輪軸傳動連接;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該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中的其中一個調整板調整機構設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并且與調整板的一端連接,而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中的另一個調整板調整機構設置在固定板的另一端并且與調整板的另一端連接,其中:在所述的第二機架上設置有一組數量與所述摩擦輪相等的并且與摩擦輪相配合的壓管機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砂輪軸移動機構包括移動座、第一電機和夾爪盤,在移動座的一側樞軸設置有一對第一滾輪,該一對第一滾輪與所述的第一導軌滾動配合,在移動座的另一側樞軸設置有一對第二滾輪,該一對第二滾輪與所述的第二導軌滾動配合,并且在移動座朝向所述齒條的一側的居中位置延伸有一動力機構固定座,該動力機構固定座與所述的第一信號米集器以及第二信號米集器相對應,第一電機固定在移動座朝向上的一側,夾爪盤固定在第一電機的第一電機軸上,并且與固定在所述第一機架右端的所述砂輪軸支承機構相對應,所述的動力機構固定在所述動力機構固定座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的橫截面形狀均呈英文字母的L字形;所述的動力機構包括第二電機和齒輪,第二電機固定在所述動力機構固定座上,齒輪固定在第二電機的第二電機軸上,并且與所述的齒條相嚙合;在所述的動力機構固定座朝向下的一側固定有一信號采集器撞頭,該信號采集器撞頭與所述的第一信號米集器以及第二信號米集器相對應。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電機為正反轉電機。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和第二信號采集器為行程開關、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在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砂輪軸支承機構包括底座、第一、第二調整螺桿、托輥座板、托輥和護板,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一機架的所述右端,并且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導軌之間,第一、第二調整螺桿彼此以縱向并行的狀態固定在底座朝向上的一側,在第一調整螺桿的下部套置有一第一彈簧,而上部套置有一第一螺桿套,在第二調整螺桿的下部套置有一第二彈簧,而上部套置有一第二螺桿套,托輥座板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一調整螺桿上,并且位于第一彈簧與第一螺桿套之間,而托輥座板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二調整螺桿上,并且對應于第二彈簧與第二螺桿套之間,托輥轉動地設置在托輥座板朝向上的一側,并且對應于第一、第二調整螺桿之間,該托輥與所述的夾爪盤相對應,護板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一調整螺桿的頂部并且由第一螺母限定,中部對應于托輥的上方,而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二調整螺桿的頂部并且由第二螺母限定,其中:在所述托輥的長度方向的中部構成有托輥凹腔,所述的護板的形狀呈拱形。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包括第三電機、減速箱、第一、第二傳動輪和傳動帶,第三電機與減速箱傳動配合,并且由減速箱連同第三電機固定在減速箱座上,而減速箱座固定在所述的第二機架的下部,第一傳動輪固定在減速箱的減速箱動力輸出軸上,第二傳動輪固定在所述的摩擦輪軸的右端,傳動帶的一端套置在第一傳動輪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上。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各包括螺母座、調整螺桿、螺桿座和手輪,螺母座固定在所述的調整板上,調整螺桿的一端與螺母座相配合,中部轉動地支承在螺桿座上,螺桿座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手輪固定在調整螺桿的
另一端。在本實用新型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組壓管機構各包括壓輪臂支柱、壓輪臂和壓輪,壓輪臂支柱固定在所述第二機架上,壓輪臂的一端通過銷軸樞轉連接在壓輪臂支柱的上端,而壓輪臂的另一端構成為自由端并且固定有一壓輪座,壓輪轉動地設置在壓輪座上,該壓輪對應于所述托輪和摩擦輪之間的上方。在本實用新型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調整板上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對鎖定板的一端,而鎖定板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的固定板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由于能以自動化方式對鈦金屬管的內壁進行拋光,因而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對鈦金屬管內壁的微小瑕疵和污垢的清理效率和清理質量;由于無需使用高壓水槍沖洗,因而既可節約水資源,又可避免損及環境。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圖。圖2為圖1所示的砂輪軸移動機構、動力機構和砂輪軸支承機構的具體結構圖。圖3為圖1所示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調整板調整機構和壓管機構的具體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請參見圖1和圖2,給出了一框架結構的第一機架1,在該第一機架I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上部固定(優選采用焊接)有一橫截面形狀優選呈英文字母的L字形的第一導軌11,而在第一機架I的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上部優選通過焊接而固定有一橫截面形狀同樣優選呈英文字母的L形的第二導軌12,第一、第二導軌11、12彼此并行。給出了一砂輪軸移動機構2,該砂輪軸移動機構2包括移動座21、第一電機22和夾爪盤23,在移動座21的一側即朝向第一導軌11的一側通過滾輪軸樞軸設置即轉動地設置有一對第一滾輪211,該一對第一滾輪211與第一導軌11滾動配合,即形成滾動副。在移動座21的另一側即朝向第二導軌12的一側通過滾輪軸樞軸設置即轉動地設置有一對第二滾輪212,該一對第二滾輪212與第二導軌12滾動配合,即形成滾動副。第一電機22固定在移動座21朝向上的一側,夾爪盤23固定在第一電機22的第一電機軸221上,并且與下面還要詳細描述的砂輪軸支承機構4相對應。[0025]在本實施例中,齒條123通過齒條固定螺釘1231固定在了前述的第二導軌12朝向第一導軌11的一側,因此在前述的移動座21朝向齒條123的一側并且位于移動座21的居中位置延伸有一動力機構固定座213,在該動力機構固定座213的下方固定有一信號采集器撞頭2131。申請人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將齒條123固定于第一導軌11朝向第二導軌12的長度方向的一側,那么將前述的動力機構固定座213轉移到移動座21朝向第一導軌11的一側。給出了一搭載于移動座21上的一動力機構3,該動力機構3包括第二電機31和齒輪32,第二電機31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并且用一組電機固定螺釘312固定于前述的動力機構固定座213上,該第二電機31的第二電機軸311朝向下,并且穿過動力機構固定座213,齒輪32固定在第二電機軸311上,并且與齒條123相嚙合。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前述的齒條123固定于第二導軌12朝向第一導軌11的一側,因此提供的第一信號采集器121和第二信號采集器122固定在第二導軌12朝向上的一側,其中:第一信號采集器121位于第二導軌12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圖示左端),而第二信號采集器122位于第二導軌1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圖示右端)。由于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122均與固定在第一機架I上的電氣控制箱13電氣控制連接,因此當前述的信號采集器撞頭2131撞及(觸及)第一信號采集器121時,那么由該第一信號采集器121將信號反饋給電氣控制箱13,由電氣控制箱13向與其電氣控制連接的第二電機31發出信號,使第二電機31停止工作,砂輪軸移動機構2不再左移;同理,當信號采集器撞頭2131觸及第二信號采集器122時,由第二信號采集器122將信號反饋給電氣控制箱13,使第二電機31停止工作,砂輪軸移動機構2不再右移。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121和第二信號采集器122均使用行程開關,但并不排斥使用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上面已經提及的砂輪軸支承機構4包括底座41、第一、第二調整螺桿42、43、托輥底板44、托輥45和護板46,底座41固定在前述的第一機架I上并且位于第一機架I的右端(以目前圖1和圖2所示位置狀態為例),底座41位于前述的第一、第二導軌11、12的右端之間。第一、第二調整螺桿42、43彼此以縱向并行的狀態固定在底座41朝向上的一側,在第一調整螺桿42的下部套置有一第一彈簧421,而上部套置有一第一螺桿套422,在第二調整螺桿43的下部套置有一第二彈簧431,而上部套置有一第二螺桿套432。托輥座板44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第一調整螺桿42上,并且位于第一彈簧421與第一螺桿套422之間,而托輥座板44的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調整螺桿43上,并且位于第二彈簧431與第二螺桿套432之間。托輥45通過其兩端的托輥軸頭452轉動地支承在軸頭支承座4521上,而軸頭支承座4521 (有一對)固定在托棍座板44朝向上的一側,并且托棍45對應于第一、第二調整螺桿42、43之間,更確切地講對應于第一、第二螺桿套422、432之間。由圖2所示,托輥45與前述的夾爪盤23相對應,在該托輥45的長度方向的中部構成有一托輥凹腔451。護板46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調整螺桿42的頂部,并且由旋配在第一螺桿42的頂部的第一螺母461限定,中部對應于托輥45的上方,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調整螺桿43上,并且由旋配在第二螺桿43的頂部的第二螺母462限定。由圖1所示,整枚護板46的形狀呈拱形,即中部構成有弧起。通過對第一、第二螺母561、562的調節,可使托輥座板44的高度改變,以使托輥44與夾爪盤23的位置保持對應。[0031]請參見圖3并且繼續結合圖1,給出了一第二機架5,該第二機架5對應于前述的第一機架I的右端,在該第二機架5的上部設置有一自第二機架5的一端(左端)延伸至另一端(右端)的一調整板51和一固定板52,其中:調整板51位于第二機架5的上部的邊緣部位,即對應于固定板52的外側。從申請人對附圖標記的名稱可知,固定板52是與第二機架5固定的,而調整板51是不與第二機架5固定的。在調整板51的長度方向并且朝向上的一側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組數量并不受到圖示限制的摩擦輪軸座511 (本實有四個摩擦輪軸座511 ),而在固定板52的長度方向同樣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級組數量與摩擦輪軸座511的數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對應的一組托輪架521,在各托輪架521上通過托輪軸52111 (托輪軸52111固定于托輪架521上)樞軸設置有一托輪5211,具體是:托輪軸52111通過托輪軸承52112轉動地設置在托輪架521上。托輪架521可通過其上的托輪架調整槽5212在對應于托輪架固定螺釘5213的位置在固定板52上作適應性調整。由圖3詳示的一摩擦輪軸6轉動地支承在前述的一組摩擦輪軸座511上,在摩擦輪軸6上以間隔狀態并且優選采用平鍵611固定有一組摩擦輪61,該摩擦輪軸6由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驅動。上面提及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包括第三電機71、減速箱72、第一、第二傳動輪73,74和傳動帶75,第三電機71與減速箱72傳動配合,并且由減速箱72連同第三電機71固定在減速箱座722上,而減速箱座722用減速箱座固定螺釘7221固定在第二機架5的右端的下部,第一傳動輪73固定在減速箱72的減速箱動力輸出軸721上,第二傳動輪74固定在前述摩擦輪軸6的右端,傳動帶75的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73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74上。前述第三電機71與電氣控制箱13電氣控制連接,當該第三電機71工作時,帶動減速箱72,由減速箱72減速并且經減速箱72的減速箱動力輸出軸721帶動第一傳動輪73,經傳動帶75帶動第二傳動輪74,由于第二傳動輪74固定在摩擦輪軸6上,又由于摩擦輪軸6轉動地(通過軸承)支承在一組摩擦輪軸座511上,因此當傳動帶75帶動第二傳動輪74時,由第二傳動輪74帶動摩擦輪軸6旋轉。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第二傳動輪73、74均采用皮帶輪,前述的傳動帶75采用傳動皮帶,然而,如果將第一、第二傳動帶73、74改用鏈輪,將傳動帶75改用傳動鏈條,那么應當視為等效性替代而依然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同樣的理由,如果將第一、第二傳動輪73、74改用同步帶輪,將傳動帶75改用同步帶,則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內容范疇。在前述的調整板5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左端)和另一端(右端)各用鎖定板固定螺釘5121固定有一鎖定板512的一端,而鎖定板512的另一端伸展到前述的固定板52,并且開設有一鎖定板調整槽5122,鎖定板512起到對調整板51調整后的位置固定的作用,而對調整板51的調整由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擔當。請依然見圖3,上面提及的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分別位于前述的一對鎖定板512的兩側,也就是說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中的其中一個調整板調整機構8對應于調整板51的一端(左端),而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中的另一個調整板調整機構8對應于調整板51的另一端,該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各包括螺母座81、調整螺桿82、螺桿座83和手輪84,配有螺母的螺母座81固定在前述的調整板51上,調整螺桿82的一端與螺母座81上的螺母相配合,中部轉動地支承在螺桿座83上,而螺桿座83固定在前述的固定板52上,手輪84固定在調整螺桿82的另一端。優選的方案是:在調整螺桿82的上方并且對應于螺桿座83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各固定有一限位套821。在旋松前述的調整定位螺釘5123的狀態下,通過對手輪84的順時針或逆時針操作,使調整螺桿82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從而由調整螺桿82通過螺母座81使調整板51向著固定板52的方向位移或朝著遠離固定板52的方向位移,從而使前述的摩擦輪61與托輪5211之間的間距得到調整,以適應由圖2和圖3中示意的鈦管10的直徑變化,調整完畢后再將前述的調整定位螺釘5123固定。給出了數量優選與前述的摩擦輪61的數量相等的并且設置在前述第二機架5上的一組壓管機構9,該一組壓管機構9各包括壓輪臂支柱91、壓輪臂92和壓輪93,壓輪臂支柱91以縱向狀態固定在第二機架5上,在壓輪臂支柱91的上端構成有一鉸接座911,該交接座911呈英文字母的U字形,壓輪臂92的一端即朝向壓輪臂支柱91的一端通過銷軸921樞轉連接(即鉸接)在前述鉸接座911上,而壓輪臂92的另一端構成為自由端并且固定有一壓輪座922,壓輪93轉動地設置在壓輪座922上,該壓輪93對應于前述托輪5211以及摩擦輪61之間的上方。由圖3所示可知,壓輪93、托輪5211以及摩擦輪61三者形成等邊三角形的位置關系,由壓輪93對鈦管10的上部限定。前述的壓輪93通過壓輪軸承931轉動地設置在壓輪軸9311上,而壓輪軸9311固定在壓輪座922上。應用例:請繼續參見圖1至圖3,當要對圖示的鈦管10的管腔的腔壁上的突起毛刺以及污垢清理時,那么將砂輪軸20的一端(圖1所示左端)與夾爪盤23上的夾爪231固定,并且將砂輪軸20的另一端擱置在前述托輥45的托輥凹腔451內,由固定在砂輪軸20的前述另一端端部(右端端部)的軸頭201上的砂輪2011對準鈦管10的管腔101。鈦管10擱置于由圖3所示的一組摩擦輪61與一組托輪5211之間,并且在上方由壓輪93限位,在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的工作下,按申請人在上面所述而使摩擦輪61處于旋轉狀態,由摩擦輪61帶動鈦管10處于旋轉狀態。與此同時,由在線作業人員通過對電氣控制箱13的操作而使第一、第二電機22、31均處于工作狀態(第一、第二電機22、31均與電氣控制箱13電氣控制連接),由第一電機22的第一電機軸221帶動夾爪盤23,由夾爪盤23帶動砂輪軸20旋轉,由砂輪軸20帶動砂輪2011 (砂輪2011為布輪)。與此同時,由第二電機31的第二電機軸311帶動齒輪32,由于第二電機31固定在移動座21的動力機構固定座213上,又由于齒輪32與齒條123相嚙合,因此在齒輪32的運動下使移動座21循著第一、第二導軌11、12徐緩向右(以圖1所示狀態為例)移動,此時的砂輪軸20在旋轉狀態下連同固定其軸頭201上的砂輪2011向鈦管10的管腔101內位移,由砂輪2011以拋光方式將管腔101的腔壁上的毛刺及污垢清理。當砂輪2011抵達管腔101的另一端時,恰好信號采集器撞頭2131觸及第二信號采集器122 (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1、122之間的間距即距離與鈦管10的長度相適應)時,由該第二信號米集器122將信號反饋給電氣控制箱13,由電氣控制箱13發出信號使第二電機31反向工作,齒輪32反向旋轉,使移動座21自第一、第二導軌11、12的右端向左端移動,帶動砂輪軸20左移,直至使砂輪2011退出鈦管10的管腔101,當信號采集器撞頭2131觸及第一信號采集器121時,第二電機31停止工作,前述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也暫停工作,并且由在線作業人員將完成拋光的鈦管10撤換,進入下一個工作過程,即將有待于拋光的下一根鈦管10設置到對應于砂輪2011的部位,即擱置在一組摩擦輪61與托輪5211之間。
權利要求1.一種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機架(I),在該第一機架(I)的長度方向的一側的上部固定有一第一導軌(11),而在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的上部固定有一第二導軌(12),在該第二導軌(12)的長度方向的一端設置有一第一信號米集器(121),而在第二導軌(12)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設置有一第二信號采集器(122),并且在第二導軌(12)朝向第一導軌(11)的一側的長度方向固定有一齒條(123);—砂輪軸移動機構(2),該砂輪軸移動機構(2)同時與所述的第一導軌(11)以及第二導軌(12)移動配合,并且與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121)以及第二信號采集器(122)相配合;一用于驅使所述砂輪軸移動機構(2)同時在所述第一導軌(11)以及第二導軌(12)上往復移動的動力機構(3),該動力機構(3)設置在砂輪軸移動機構(2)上,并且與所述的齒條(213)相嚙合;一砂輪軸支承機構(4),該砂輪軸支承機構(4)設置在所述第一機架(I)的右端的上部,并且與所述的砂輪軸移動機構(2)相對應;一第二機架(5),該第二機架(5)對應于所述第一機架(I)的所述右端,在該第二機架(5)的上部設置有一自第二機架(5)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一調整板(51)和一固定板(52),其中:調整板(51)位于第二機架(5)的所述上部的邊緣部位,并且在調整板(51)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設置有一組摩擦輪軸座(511),而在固定板(52)的長度方向以間隔狀態設置有數量與摩擦輪軸座(511)的數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對應的一組托輪架(521),在各托輪架(521)上樞軸設置有一托輪(5211);—摩擦輪軸¢),該摩擦輪軸(6)轉動地支承在所述的一組摩擦輪軸座(511)上,并且在該摩擦輪軸(6)上固定有數量與所述托輪(5211)相等以及位置相對應的摩擦輪¢1);一用于驅使所述摩擦輪軸(6)運動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該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設置在所述第二機架(5)上,并且與摩擦輪軸(6)傳動連接;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該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中的其中一個調整板調整機構(8)設置在所述固定板(52)的一端,并且與調整板(51)的一端連接,而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中的另一個調整板調整機構(8)設置在固定板(52)的另一端并且與調整板(51)的另一端連接,其中:在所述的第二機架(5)上設置有一組數量與所述摩擦輪(61)相等的并 且與摩擦輪(61)相配合的壓管機構(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砂輪軸移動機構(2)包括移動座(21)、第一電機(22)和夾爪盤(23),在移動座(21)的一側樞軸設置有一對第一滾輪(211),該一對第一滾輪(211)與所述的第一導軌(11)滾動配合,在移動座(21)的另一側樞軸設置有一對第二滾輪(212),該一對第二滾輪(212)與所述的第二導軌(12)滾動配合,并且在移動座(21)朝向所述齒條(123)的一側的居中位置延伸有一動力機構固定座(213),該動力機構固定座(213)與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121)以及第二信號采集器(122)相對應,第一電機(22)固定在移動座(21)朝向上的一側,夾爪盤(23)固定在第一電機(22)的第一電機軸(221)上,并且與固定在所述第一機架(I)右端的所述砂輪軸支承機構(4)相對應,所述的動力機構(3)固定在所述動力機構固定座(213)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導軌(11)和第二導軌(12)的橫截面形狀均呈英文字母的L字形;所述的動力機構(3)包括第二電機(31)和齒輪(32),第二電機(31)固定在所述動力機構固定座(213)上,齒輪(32)固定在第二電機(31)的第二電機軸(311)上,并且與所述的齒條(123)相嚙合;在所述的動力機構固定座(213)朝向下的一側固定有一信號米集器撞頭(2131),該信號米集器撞頭(2131)與所述的第一信號采集器(121)以及第二信號采集器(122)相對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電機(41)為正反轉電機。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信號米集器(121)和第二信號采集器(122)為行程開關、微動開關、位置接近開關、干簧管或霍爾感應元件。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砂輪軸支承機構(4)包括底座(41)、第一、第二調整螺桿(42、43)、托輥座板(44)、托輥(45)和護板(46),底座(41)固定在所述第一機架(I)的所述右端,并且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導軌(11、12)之間,第一、第二調整螺桿(42、43)彼此以縱向并行的狀態固定在底座(41)朝向上的一側,在第一調整螺桿(42)的下部套置有一第一彈簧(421),而上部套置有一第一螺桿套(422),在第二調整螺桿(43)的下部套置有一第二彈簧(431),而上部套置有一第二螺桿套(432),托輥座板(44)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一調整螺桿(42)上,并且位于第一彈簧(421)與第一螺桿套(422)之間,而托輥座板(44)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二調整螺桿(43)上,并且對應于第二彈簧(431)與第二螺桿套(432)之間,托輥(45)轉動地設置在托輥座板(44)朝向上的一側,并且對應于第一、第二調整螺桿(42、43)之間,該托輥(45)與所述的夾爪盤(23)相對應,護板(46)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一調整螺桿(42)的頂部并且由第一螺母(461)限定,中部對應于托輥(45)的上方,而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第二調整螺桿(43)的頂部并且由第二螺母(462)限定,其中:在所述托輥(45)的長度方向的中部構成有托輥凹腔(451),所述的護板(6)的形狀呈拱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輪軸驅動機構(7)包括第三電機(71)、減速箱(72)、第一、第二傳動輪(73、74)和傳動帶(75),第三電機(71)與減速箱(72)傳動配合,并且由減速箱(72)連同第三電機(71)固定在減速箱座(722)上,而減速箱座(722)固定在所述的第二機架(5)的下部,第一傳動輪(73)固定在減速箱(72)的減速箱動力輸出軸(721)上,第二傳動輪(74)固定在所述的摩擦輪軸¢)的右端,傳動帶(75)的一端套置在第一傳動輪(73)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74)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8)各包括螺母座(81)、調整螺桿(82)、螺桿座(83)和手輪(84),螺母座(81)固定在所述的調整板(51)上,調整螺桿(82)的一端與螺母座(81)相配合,中部轉動地支承在螺桿座(83)上,螺桿座(83)固定在所述固定板(52)上,手輪(84)固定在調整螺桿(82)的另一端。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組壓管機構(9)各包括壓輪臂支柱(91)、壓輪臂(92)和壓輪(93),壓輪臂支柱(91)固定在所述第二機架(5)上,壓輪臂(92)的一端通過銷軸(921)樞轉連接在壓輪臂支柱(91)的上端,而壓輪臂(92)的另一端構成為自由端并且固定有一壓輪座(922),壓輪(93)轉動地設置在壓輪座(922)上,該壓輪(93)對應于所述托輪(5211)和摩擦輪¢1)之間的上方。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鈦管內壁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調整板(51)上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對鎖定板(512)的一端,而鎖定板(512)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的固定板(52)上。
專利摘要一種鈦管內壁拋光機,屬于拋光機械技術領域。包括第一機架,其一側的上部固定第一導軌、另一側的上部固定第二導軌,在第二導軌的兩端設第一、第二信號采集器,在第二導軌的一側固定齒條;砂輪軸移動機構,與第一、第二導軌配合;動力機構,設在砂輪軸移動機構上,與齒條嚙合;砂輪軸支承機構,設在第一機架的上部;第二機架,其上部設調整板和固定板,在調整板上設摩擦輪軸座,在固定板上設托輪架,在托輪架上設托輪;摩擦輪軸,其上固定摩擦輪;摩擦輪軸驅動機構,設在第二機架上;一對調整板調整機構,設在固定板的兩端,且與調整板的兩端連接,在第二機架上設壓管機構。勞動強度輕、提高清理效率和清理質量;節約水資源,避免損及環境。
文檔編號B24B41/00GK203156475SQ201320151569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吳建剛, 呂偉青, 章建國, 凌志雄, 唐瑞龍 申請人:常熟市中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