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澆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動澆鑄裝置,包括導軌、行走機構、澆鑄機構、拔缸機構和電控箱,所述行走機構包括基座,基座底部設置可沿導軌滑動的軌道輪,所述基座上端面的中部設置澆鑄機構,澆鑄機構的兩側分別設置拔缸機構和縱向驅動電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控制電控箱即可完成整個澆鑄、拔缸過程,大大節省了人力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自動澆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油缸生產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自動澆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油缸的澆鑄生產,使用單獨的模具進行澆鑄成型,一次只能澆鑄一個產品,生產效率低下。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自動澆鑄裝置。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術方案實施的:
[0005]一種自動澆鑄裝置,包括導軌、行走機構、澆鑄機構、拔缸機構和電控箱,所述行走機構包括基座,基座底部設置可沿導軌滑動的軌道輪,所述基座上端面的中部設置澆鑄機構,澆鑄機構的兩側分別設置拔缸機構和縱向驅動電機,澆鑄機構包括兩條與導軌垂直的滑道,滑道上設置澆鑄小車,澆鑄小車底部設置驅動基座沿導軌橫向移動的橫向驅動電機,橫向驅動電機上部對稱地設置兩個流道,兩個流道之間設置翻轉電機,翻轉電機的驅動臂兩側設置與流道相配合的翻轉料斗;所述拔缸機構包括拔缸小車和兩條與導軌垂直的滑道,拔缸小車底部設置進給齒條,拔缸小車內設置進給電機,進給電機的輸出軸連接進給齒條,所述拔缸小車內的進給電機兩側分別設置氣動拔缸機,氣動拔缸機與導軌垂直;所述導軌一側分別固定設置第一燒鑄機和第二燒鑄機,第一燒鑄機和第二燒鑄機之間設置物料架,第一澆鑄機、第二澆鑄機和物料架設置在一跳直線上且與導軌平行,所述第一澆鑄機和第二澆鑄機內分別設置兩個澆鑄口,兩個澆鑄口之間的距離與兩個流道之間的距離以及連個拔缸機之間的距離相同;所述的電控箱分別與縱向驅動電機、橫向驅動電機、翻轉電機、進給電機、氣動拔缸機、第一燒鑄機和第二燒鑄機電氣連接。
[000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能夠通過控制電控箱即可完成整個澆鑄、拔缸過程,兩個澆鑄機交替進行澆鑄,同時拔缸機構在兩個澆鑄機間交替進行拔缸,大大節省了人力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在此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09]如圖1所示的自動澆鑄小車,包括導軌1、行走機構、澆鑄機構、拔缸機構和電控箱19,所述行走機構包括基座2,基座2底部設置可沿導軌I滑動的軌道輪18,所述基座2上端面的中部設置澆鑄機構,澆鑄機構的兩側分別設置拔缸機構和縱向驅動電機3,澆鑄機構包括兩條與導軌I垂直的滑道4,滑道4上設置澆鑄小車5,澆鑄小車5底部設置驅動基座2沿導軌I橫向移動的橫向驅動電機16,橫向驅動電機16上部對稱地設置兩個流道17,兩個流道17之間設置翻轉電機6,翻轉電機6的驅動臂兩側設置與流道17相配合的翻轉料斗7 ;所述拔缸機構包括拔缸小車9和兩條與導軌I垂直的滑道4,拔缸小車9底部設置進給齒條8,拔缸小車9內設置進給電機10,進給電機10的輸出軸連接進給齒條8,所述拔缸小車9內的進給電機10兩側分別設置氣動拔缸機11,氣動拔缸機11與導軌I垂直;所述導軌I一側分別固定設置第一燒鑄機13和第二燒鑄機12,第一燒鑄機13和第二燒鑄機12之間設置物料架14,第一澆鑄機13、第二澆鑄機12和物料架14設置在一跳直線上且與導軌I平行,所述第一澆鑄機13和第二澆鑄機12內分別設置兩個澆鑄口 121,兩個澆鑄口 121之間的距離與兩個流道17之間的距離以及連個拔缸機12之間的距離相同;所述的電控箱19分別與縱向驅動電機3、橫向驅動電機16、翻轉電機6、進給電機10、氣動拔缸機11、第一燒鑄機13和第二澆鑄機12電氣連接。
[0010]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技術變形,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澆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導軌(I)、行走機構、澆鑄機構、拔缸機構和電控箱(19),所述行走機構包括基座(2),基座(2)底部設置可沿導軌(I)滑動的軌道輪(18),所述基座(2)上端面的中部設置澆鑄機構,澆鑄機構的兩側分別設置拔缸機構和縱向驅動電機(3),澆鑄機構包括兩條與導軌(I)垂直的滑道(4),滑道(4)上設置澆鑄小車(5),澆鑄小車(5)底部設置驅動基座(2)沿導軌(I)橫向移動的橫向驅動電機(16),橫向驅動電機(16 )上部對稱地設置兩個流道(17),兩個流道(17 )之間設置翻轉電機(6 ),翻轉電機(6 )的驅動臂兩側設置與流道(17)相配合的翻轉料斗(7);所述拔缸機構包括拔缸小車(9)和兩條與導軌(I)垂直的滑道(4),拔缸小車(9)底部設置進給齒條(8),拔缸小車(9)內設置進給電機(10),進給電機(10)的輸出軸連接進給齒條(8 ),所述拔缸小車(9)內的進給電機(10)兩側分別設置氣動拔缸機(11),氣動拔缸機(11)與導軌(I)垂直;所述導軌(I) 一側分別固定設置第一燒鑄機(13)和第二燒鑄機(12),第一燒鑄機(13)和第二燒鑄機(12)之間設置物料架(14),第一澆鑄機(13)、第二澆鑄機(12)和物料架(14)設置在一跳直線上且與導軌(I)平行,所述第一澆鑄機(13)和第二澆鑄機(12)內分別設置兩個澆鑄口( 121 ),兩個澆鑄口(121)之間的距離與兩個流道(17)之間的距離以及連個拔缸機(12)之間的距離相同;所述的電控箱(19)分別與縱向驅動電機(3)、橫向驅動電機(16)、翻轉電機(6)、進給電機(10)、氣動拔缸機(11)、第一燒鑄機(13)和第二燒鑄機(12)電氣連接。
【文檔編號】B22D29/06GK203649377SQ201320795792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蔡佳明 申請人:焦作市大明創基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