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精密機械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球窩研磨設備。
背景技術:
研磨機是保證研磨加工的重要條件, 但是目前研磨機的生產者和研制者對設備的用戶考慮得還不夠全面。目前國內生產高速研磨機的廠家不少,但由于研磨加工的針對性較強,對不同的工件,研磨加工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別。
研磨是一種重要的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方法,利用磨具通過磨料作用于工件表面,進行微量加工的過程。研磨加工的特征是加工精度和質量高,且可加工材料廣,幾乎可以加工任何固態材料。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產品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研磨加工以其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高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近幾年信息技術和數控技術的發展,對精密零件不僅需求量增大,而且對其質量和精度都提出很高要求,而研磨作為超精密加工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加工方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國內外研磨加工普遍采用散粒磨料在慢速研磨機上研磨。而傳統研磨設備在加工時存在能源浪費、磨料浪費、研磨切削量不均勻、磨料嵌入軟材質的工件表面,影響工件的使用性能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球窩研磨設備,以便能夠有提高研磨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降低加工成本。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球窩研磨設備,其特征是:至少包括:框架(12)、主軸(13)、軸套(11)、鋼珠(15)、軸承(10)和驅動電機(1),框架(12)中間為通孔,通孔伸向下端的開口腔體,框架(12)的通孔上端和下端各固定一個軸承蓋(9),上端和下端的軸承蓋(9)分別固定有軸承(10);框架(12)的通孔內有軸套(11),主軸(13)從框架(12)上端穿過軸套(11)伸向框架(12)底部,主軸(13)位于框架(12)的上端連接有主軸接頭(7),通過皮帶(5)連接主軸接頭(7)與驅動電機(1);主軸(13)的下端通過螺紋連接螺套(14);主軸(13)底部設置球窩,研磨工件(16)上端正對球窩部位,螺套(14)從底端向上為倒錐孔,鋼珠(15)位于主軸(13)底部設置的球窩內,由螺套(14)的錐孔限位。
所述的驅動電機(1)是步進電機,驅動電機(1)通過螺釘、螺母安裝在電機座(28)上,電機座(28)通過螺釘與支柱(24)連接,支柱(24)設置為實體結構。
所述的框架(12)通過螺釘固定在第一底板(17)上,第一底板(17)通過螺釘、螺母固定在第二底板(23)上,第二底板(23)由支撐件(20)整體與基礎固定。
所述的支柱(24)上設置有多組不同距離的第二調節孔(26)。
所述的驅動電機(1)的電機軸和主軸(13)向上相互平行,驅動電機(1)的電機軸連接有電機接頭(4),電機接頭(4)通過皮帶(5)連接主軸接頭(7),為工作臺傳遞動力與扭矩。
所述主軸接頭(7)上端連接有砝碼(6),砝碼(6)在主軸(13)上端部。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方便,高效率低成本。
2.本發明通電時,可通過旋鈕或步進電機驅動調速,能夠方便快捷地實現多種轉速的調節。控制器控制電機運行,電機通過皮帶帶動主軸旋轉,鋼珠固定在主軸和螺套之間,形成磨具,與附著研磨膏的工件產生相對運動,完成研磨工作。有效解決了人工研磨質量差、不穩定,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使用安全可靠。
3.本發明通過在底板I開有調節孔,能調節框架的安裝位置,以適應皮帶松緊程度調節,通過在電機支座上設置調節孔,調節電機上下高度的變化。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軸承蓋、軸承、軸套、主軸、框架等構件之間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驅動電機;2—第一螺釘;3—第一螺母;4—電機接頭;5—皮帶;6—砝碼;7—主軸接頭;8—第二螺釘;9—軸承蓋;10—軸承;11—軸套;12—框架;13—主軸;14—螺套;15—鋼珠;16—研磨工件;17—第一底板;18—第三螺釘;19—第一調節孔;20—支撐件;21—第四螺釘;22—第二螺母;23—第二底板;24—支柱;25—第五螺釘;26—第二調節孔;27—第六螺釘;28—電機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球窩研磨設備,至少包括:框架12、主軸13、軸套11、鋼珠15、軸承10和驅動電機1,框架12中間為通孔,通孔伸向下端的開口腔體,框架12的通孔上端和下端各固定一個軸承蓋9,上端和下端的軸承蓋9分別固定有軸承10;框架12的通孔內有軸套11,主軸13從框架12上端穿過軸套11伸向框架12底部,主軸13位于框架12的上端連接主軸接頭7,通過皮帶5連接主軸接頭7與驅動電機1;主軸13的下端通過螺紋連接螺套14,主軸13底部設置球窩,研磨工件16上端正對球窩部位,螺套14從底端向上為倒錐孔,鋼珠15位于主軸13底部設置的球窩內,由螺套14的錐孔限位。
所述的驅動電機1是步進電機,驅動電機1通過第一螺釘2、第一螺母3安裝在電機座28上,電機座28通過第六螺釘27與支柱24連接,支柱24通過第五螺釘25固定在第二底板23上,且設置為實體結構,用以增加基體的穩定性。
所述的軸承蓋9通過第二螺釘8固定在框架12上。
所述的框架12通過第三螺釘18固定在第一底板17上,第一底板17通過第四螺釘21、第二螺母22固定在第二底板23上,第二底板23由支撐件20整體與基礎固定。
第一底板17上設置有第一調節孔19,方便皮帶安裝距離的調節。
支柱24上設置有多組不同距離的第二調節孔26,方便驅動電機1安裝高度的調節。
驅動電機1的電機軸和主軸13向上相互平行,驅動電機1的電機軸連接有電機接頭4,電機接頭4通過皮帶5連接主軸接頭7,為工作臺傳遞動力與扭矩。
主軸接頭7上端連接砝碼6,砝碼6作用在主軸13上端部,保證主軸13轉動的穩定性和對下端研磨工件16磨削力。鋼珠通過研磨膏作用于工件上實現研磨。工件浮動擺放在工作臺上,在主軸磨具的帶動下工件通過預加工球面自動找正定位,與主軸產生相對運動,實現磨削加工,保證了中心孔球窩表面研磨的均勻性。
本發明通電時,控制器控制驅動電機1運行,驅動電機1通過皮帶5帶動主軸13旋轉,鋼珠15固定在主軸13和螺套14之間形成磨具,與附著研磨膏的工件16產生相對運動,完成研磨工作。有效解決了人工研磨質量差、不穩定,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使用安全可靠。
在研磨開始前,工件和磨具均處于靜止狀態。研磨開始時,磨具在電機的帶動下開始旋轉,工件通過研磨磨削力的作用開始研磨工作。
本發明解決了市場上研磨設備應用性不足,設備昂貴,人工生產質量差,效率低以及伺服電機調速機構復雜且成本高等問題,大幅度提高了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設備使用安全可靠,易于操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本實施例沒有詳細敘述的部件和結構屬本行業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結構或常用手段,這里不一一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