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冶金行業鋼板熱鍍過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垂直熱鍍鋅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代生活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鋼鐵冶煉行業也迅猛發展,因此鍍鋅鋼絲因為其優良的防腐性能而被廣泛地應用。迄今為止,鍍鋅工藝有電鍍鋅和熱鍍鋅兩大類。鍍鋅是指在金屬、合金或者其它材料的表面鍍一層鋅以起美觀、防銹等作用的表面處理技術。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熱鍍鋅;鋅易溶于酸,也能溶于堿,故稱它為兩性金屬。鋅在干燥的空氣中幾乎不發生變化。在潮濕的空氣中,鋅表面會生成致密的堿式碳酸鋅膜。在含二氧化硫、硫化氫以及海洋性氣氛中,鋅的耐蝕性較差,尤其在高溫高濕含有機酸的氣氛里,鋅鍍層極易被腐蝕。鋅的標準電極電位為-0.76V,對鋼鐵基體來說,鋅鍍層屬于陽極性鍍層,它主要用于防止鋼鐵的腐蝕,其防護性能的優劣與鍍層厚度關系甚大。鋅鍍層經鈍化處理、染色或涂覆護光劑后,能顯著提高其防護性和裝飾性電鍍。鋅工藝是根據電化學原理通過電鍍將鋅附著在鋼絲表面,具有鍍層組織均勻、塑性優良的特點,但是鍍層薄,工業化生產的電鍍鋅鋼絲表面的鍍鋅量一般小于每公斤鋼絲表面30 克;由于電鍍鋅的鍍層薄,其防腐性能比熱鍍鋅鋼絲差?,F有技術的熱鍍鋅工藝流程圖,其鋅鍋設備浸泡在液態鋅中的鋼件過多(如爐鼻、沉沒輥、穩定輥、支架和軸承等),且結構十分復雜因而帶來許多弊端:(1)鋼帶與沉沒輥之間形成鋅渣;(2)造成輥面磨損腐蝕及輥軸及軸承的腐蝕和磨損;(3)產生因部件磨損而形成的鋅渣;(4)旋轉的沉沒輥和穩定輥由于受到液態鋅的侵蝕及磨損,需要經常更換(約15~30 天);(5)熱張緊裝置設在高溫退火爐內使操作困難等;(6)使生產率受到大的影響;(7)對鍍層產品質量不利;(8)液態鋅較多。同時電磁封流技術施加磁場和直流電流是其中一種主要的封流思路,但由于大電流導致的流體力學不穩定性,甚至出現火花現象。在重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溶液末端呈現一定的曲率。凸起的溶液部分由于電流密度較小,洛倫茲力也較小,因而不能克服重力的影響,導致液面曲率越變越大直至滴落。就導致了目前的電磁技術在過程中均存在滲漏問題,即電磁垂直鍍鋅鍋的密封問題。該問題嚴重影響了電磁垂直熱鍍鋅在工業的廣泛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簡要介紹一些較佳實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請的說明書摘要和發明名稱中可能會做些簡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說明書摘要和發明名稱的目的模糊,而這種簡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鑒于上述和/或現有垂直熱鍍鋅裝置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發明。
因此,本發明其中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解決垂直鍍鋅鍋密封不好鋅液容易滴漏問題的熱鍍鋅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垂直熱鍍鋅裝置,包括,鍍鋅部件,包括設置于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上端的容置空間;勵磁部件,設置于所述鍍鋅部件的外側;以及,輥部件,設置于所述勵磁部件下端,包括第一輥和第二輥,物料通過相貼合的所述第一輥和第二輥的滾動,輸送至所述鍍鋅部件內進行鍍鋅;所述鍍鋅部件還包括,通道組件,其設置于所述容置空間下端,且與所述容置空間相連通,所述通道組件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橫截面寬度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橫截面寬度,在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相連通處形成第一承載段。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通道組件還包括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設置于所述第二通道下端,所述第二通道的橫截面寬度大于所述第三通道的橫截面寬度,在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相連通處形成第二承載段。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二通道下端設置有導流組件,包括外導流組件和內導流組件,所述外導流組件形成導流空間,所述內導流組件、所述第一輥和所述第二輥皆設置于所述導流空間內部。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內導流組件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輥和第二輥的兩側,其一端與所述第一輥和第二輥相接觸,另一端與所述外導流組件形成導流口。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還包括,密封部件,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輥和第二輥下端的第一密封組件,物料穿過分開設置的所述第一密封組件后進入所述第一輥和第二輥,所述第一密封組件對所述第一輥與物料之間、第二輥與物料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勵磁部件包括第一勵磁組件、第二勵磁組件和第三勵磁組件,所述第一勵磁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外側,所述第二勵磁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外側,所述第三勵磁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三通道外側。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內導流組件區分為抵觸部和傾斜部,所述抵觸部分別與所述第一輥和所述第二輥相接觸,所述傾斜部與所述外導流組件形成導流口。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密封部件,還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抵觸部下端的第二密封組件,所述第二密封組件對所述抵觸部與所述第一輥之間、所述抵觸部與所述第二輥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輥部件與驅動部件相連接,所述驅動部件一端設置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穿過所述外導流組件的一側分別與所述第一輥和第二輥相連接,所述轉動軸與所述外導流組件相連通處設置有第三密封組件。
作為本發明所述的垂直熱鍍鋅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三密封組件包括固定板、電磁鐵、推力板、耐磨圈以及彈性連接件,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外導流組件相抵觸,所述電磁鐵包括同極性相對設置的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容納所述第一電磁鐵的凹陷空間,所述耐磨圈包括相貼合設置的靜耐磨圈和動耐磨圈,所述推力板上設置有容納所述第二電磁鐵和所述靜耐磨圈的容納結構,所述固定板和推力板底部設置有所述彈性連接件,所述第三密封組件設置于所述轉軸的凹陷結構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出一種垂直熱鍍鋅裝置,一是通過永磁體產生的磁場使導電性液體(鋅液)產生懸浮,使用永磁密封技術實現垂直鍍鋅鍋的密封,解決目前交流磁場密封和直流磁場密封技術無法克服的封流不穩定、走帶不穩定和物料(鋼帶)對中問題;二是通過設有的密封部件對與輥部件的接觸面吹氣,能夠解決電磁垂直熱鍍鋅在過程中存在的滲漏問題;三是通過設有的導流組件,能夠將從輥部件低落的鋅液導流回收,節約能源。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為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正面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中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正面剖視以及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中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正面剖視以及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中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整體以及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圖4所示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密封組件的剖視以及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發明結合示意圖進行詳細描述,在詳述本發明實施例時,為便于說明,表示器件結構的剖面圖會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圖只是示例,其在此不應限制本發明保護的范圍。此外,在實際制作中應包含長度、寬度及深度的三維空間尺寸。
再其次,此處所稱的“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發明至少一個實現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是單獨的或選擇性的與其他實施例互相排斥的實施例。
如圖1所示,圖1示出了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在這一實施例中,該裝置包括鍍鋅部件100、勵磁部件200和輥部件300。具體的,鍍鋅部件100包括設置于垂直熱鍍鋅裝置上端的容置空間101以及與容置空間101相通的通道組件102,用于盛放鋅加熱熔化后得到熔融液態鋅,特定長度的通道組件102增長了物料M鍍鋅的途徑。勵磁部件200環繞通道組件102設置,而輥部件300設置在勵磁部件200下端,用以輸送物料M(例如鋼帶或鋼絲),其包括相互緊密靠近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物料M通過相貼合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滾動,輸送至鍍鋅部件100內進行鍍鋅工藝。在這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可以選擇實現永磁封流技術的裝置,即PM 感應器(Permanent Magnetic),其作用區域為PM 通道。PM 感應器為兩個永磁轉子,每個永磁轉子上的永磁體按NS 極交錯放置,這樣可在鋅液中形成橫向交變磁場。永磁封流熱鍍鋅工藝過程:液態鋅從鍋底滾出后進入PM 感應器通道,兩個永磁轉子以相反轉向和同步轉速高速旋轉,產生的外部移動磁場在鋅液中形成感應電流,此電流與外部磁場相互作用而產生電磁力,電磁力作用于金屬流體使之向上移動,避免鋅液從容置空間101的開口處流出,達到封流效果。較佳地,在實際應用時,由于勵磁部件200中磁力是隨著交變的磁場變化的,鋅液中會有湍流、會隨著電磁力有飛濺現象,所以,該裝置還設置有密封部件400,該密封部件400包括分別設置于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下端的第一密封組件401,物料M穿過分開設置的第一密封組件401后進入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第一密封組件401對第一輥301與物料M之間、第二輥302與物料M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能夠讓濺落下來的鋅液流回鍍鋅部件100內。鍍鋅部件100還包括通道組件102,通道組件102與容置空間101相連通,且包括第一通道102a和第二通道102b,第一通道102a的橫截面寬度大于第二通道102b的橫截面寬度,在第一通道102a和第二通道102b相連通處形成第一承載段S。在此實施例中,勵磁部件200,其包括第一勵磁組件201、第二勵磁組件202和第三勵磁組件203,第一勵磁組件201設置于第一通道102a外側,第二勵磁組件202設置于第二通道102b外側,第三勵磁組件203設置于第三通道102c外側。實驗證明,本實施例中提供的階梯式的通道組件102對鋅液的緩沖效果更好,優于圓筒式(或直筒式)的通道,第一承載段S承受了一部分鋅液的重力,能夠有效減輕勵磁部件200用以產生磁力的負荷。
圖2示出了本發明第二個實施方式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這一實施例與圖1所示實施例不同在于:通道組件102除了包括第一通道102a和第二通道102b,還包括第三通道102c,第三通道102c設置于第二通道102b的下端。具體的,容置空間101用于盛放鋅加熱熔化后得到熔融液態鋅,而設置于容置空間101下端的通道組件102內也盛放有鋅液,特定長度的通道組件102增長了物料M鍍鋅的途徑。同時,在通道組件102外側設置能夠產生磁場的勵磁部件200,勵磁部件200上設置永磁轉子,每個永磁轉子上的永磁體按NS極交錯放置,這樣可在鋅液中形成橫向交變磁場,實現磁力無接觸傳遞到鋅液進而實現鋅液穩定地懸浮并達到對鋅液成功密封。輥部件300設置在勵磁部件200下端,用以輸送物料M(例如鋼帶或鋼絲),其包括相互緊密靠近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物料M通過相貼合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滾動,輸送至鍍鋅部件100內進行鍍鋅工藝。較佳地,在實際應用時,由于勵磁部件200中磁力是隨著交變的磁場變化的,鋅液中會有湍流、會隨著電磁力有飛濺現象,所以,該裝置還設置有密封部件400,該密封部件400包括分別設置于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下端的第一密封組件401,物料M穿過分開設置的第一密封組件401后進入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第一密封組件401對第一輥301與物料M之間、第二輥302與物料M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能夠讓濺落下來的鋅液流回鍍鋅部件100內。在這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通道102a的橫截面寬度大于第二通道102b的橫截面寬度,而第二通道102b的橫截面寬度大于所述第三通道102c的橫截面寬度,如此,在第一通道102a和第二通道102b相連通處形成第一承載段S,而在第二通道102b和第三通道102c相連通處形成第二承載段S’。實驗證明,第一承載段S和第二承載段S’都能夠承受一部分鋅液的重力,能夠有效減輕勵磁部件200用以產生磁力的負荷。這一實施例也細化了勵磁部件200,其包括第一勵磁組件201、第二勵磁組件202和第三勵磁組件203,第一勵磁組件201設置于第一通道102a外側,第二勵磁組件202設置于第二通道102b外側,第三勵磁組件203設置于第三通道102c外側。
如圖3所示,圖3示出了本發明第三個實施方式所述垂直熱鍍鋅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這一實施例與圖2所示實施例不同在于:在第三通道102c的下端設置了導流組件500,其包括外導流組件501和內導流組件502,外導流組件501為帶有弧度的“罩”,“罩”內形成導流空間G。如此,內導流組件502、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都能夠設置于導流空間G內部。內導流組件502分別設置于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兩側,其一端與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相接觸,另一端與外導流組件501的下端形成導流口503,在導流口503下端設置收納槽(圖中未標示出),這樣的結構設置方便讓流下來的鋅液能夠隨著導流口503的導向而流入兩側的收納槽中。具體的,容置空間101用于盛放鋅加熱熔化后得到熔融液態鋅,而設置于容置空間101下端的通道組件102內也盛放有鋅液,特定長度的通道組件102增長了物料M鍍鋅的途徑。同時,在通道組件102外側設置能夠產生磁場的勵磁部件200,勵磁部件200上設置永磁轉子,每個永磁轉子上的永磁體按NS極交錯放置,這樣可在鋅液中形成橫向交變磁場,實現磁力無接觸傳遞到鋅液進而實現鋅液穩定地懸浮并達到對鋅液成功密封。輥部件300設置在勵磁部件200下端,用以輸送物料M(例如鋼帶或鋼絲),其包括相互緊密靠近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物料M通過相貼合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滾動,輸送至鍍鋅部件100內進行鍍鋅工藝。在實際應用時,由于勵磁部件200中磁力是隨著交變的磁場變化的,鋅液中會有湍流、會隨著電磁力有飛濺現象,所以,該裝置還設置有密封部件400,該密封部件400包括分別設置于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下端的第一密封組件401,物料M穿過分開設置的第一密封組件401后進入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第一密封組件401對第一輥301與物料M之間、第二輥302與物料M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能夠讓濺落下來的鋅液流回鍍鋅部件100內。在這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通道102a的橫截面寬度大于第二通道102b的橫截面寬度,而第二通道102b的橫截面寬度大于所述第三通道102c的橫截面寬度,如此,在第一通道102a和第二通道102b相連通處形成第一承載段S,而在第二通道102b和第三通道102c相連通處形成第二承載段S’。實驗證明,第一承載段S和第二承載段S’都能夠承受一部分鋅液的重力,能夠有效減輕勵磁部件200用以產生磁力的負荷。這一實施例也細化了勵磁部件200,其包括第一勵磁組件201、第二勵磁組件202和第三勵磁組件203,第一勵磁組件201設置于第一通道102a外側,第二勵磁組件202設置于第二通道102b外側,第三勵磁組件203設置于第三通道102c外側。在這一實施例中,較佳地,內導流組件502區分為抵觸部502a和傾斜部502b,抵觸部502a表面帶有一定的弧度,便于鋅液的順流,而傾斜部502b則為“直線型”。抵觸部502a分別與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相接觸,傾斜部502b與外導流組件501形成導流口503。為了防止鋅液從抵觸部502a與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之間的縫隙流出,在抵觸部502a下端設置第二密封組件402。第二密封組件402對抵觸部502a與第一輥301之間、抵觸部502a與第二輥302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從而實現對垂直熱鍍鋅裝置的進一步密封。
如圖4所示,一并參見圖1~圖3。這一實施例與圖3所示實施例不同在于:對驅動輥部件300進行轉動的驅動部件600與外導流組件501之間的密封關系進行了結構設置,即:輥部件300與驅動部件600相連接,驅動部件600一端設置有轉動軸,轉動軸穿過外導流組件501的一側分別與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相連接,轉動軸與外導流組件501相連通處設置有第三密封組件403。在一個較佳地實施方式中,第三密封組件403選用電磁密封環。其他的,鍍鋅部件100包括設置于垂直熱鍍鋅裝置上端的容置空間101和設置于容置空間101下端且與容置空間101相連通的通道組件102,此處由容置空間101和通道組件102形成的空間內放置鋅液,且鍍鋅部件100的外側設置有提供穩定磁場勵磁部件200,在電磁力的作用下鋅液懸浮在鍍鋅部件100的空間內;物料M放置在鍍鋅部件100形成的空間內完成鍍鋅操作;鍍鋅部件100還包括與通道組件102底端連通的導流組件500,將部分滲漏的鋅液導流至設置在導流組件500下方的收集裝置內,回收利用。
導流組件500 還包括外導流組件501、內導流組件502和導流口503,外導流組件501與通道組件102相連通,且形成導流空間G;導流空間G的下端設有導流口503,引流少部分滲漏的鋅液至下方的收集裝置內;且內導流組件502設置于導流空間G內部。發明鍍鋅部件100包括容置空間101和通道組件102,圖中所示通道組件102還包括第一通道102a和第二通道102b,第一通道102a上端與容置空間101相連通,第一通道102a下端與第二通道102b相連通,且第一通道102a的橫截面寬度大于第二通道102b的橫截面寬度,二者相相連通處形成第一承載段S,通道自上而下慢慢變窄,形成一種封流阻力,能夠使鍍鋅部件100內的鋅液不易滲漏;圖中所示還包括有第三通道102c,與第二通道102b相連通,且連通處形成第二承載段S’,以此類推,因此本領域人員能夠預見此處所述通道組件102可由多組通道組成,形成能夠容置鋅液的通道。
勵磁部件200包括第一勵磁組件201、第二勵磁組件202和第三勵磁組件203,第一勵磁組件201設置于第一通道102a外側,能夠在第一通道102a通道內產生電磁場,使得內的鋅液克服重力的作用從而懸?。坏诙畲沤M件202設置于第二通道102b外側,第三勵磁組件203設置于第三通道102c外側,分別在其對應的通道產生磁場力的作用;此處所述的電磁力為橫向交變磁場產生,產生一定的電磁力使得鋅液能夠克服重力懸浮在通道中,起到封流的作用,在鍍鋅的過程中鋅液不易向下滲漏。
通道組件102可由多組通道相互連通形成,每組通道對應一組勵磁組件,因此,勵磁部件200也可由多組勵磁部件組成,且與通道一一對應,形成橫向電磁場,產生地磁力,作用于每組通道,作為本實施例優選的一種方案,優選三組作為述說。
輥部件300設置于外導流組件501形成的導流空間G內,包括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此處所述輥包括轉軸、軸承、輥套、和密封圈(蓋、環),后面的部件都是套在軸上的,通過驅動部件(例如電機)和傳動部件(例如皮帶或者齒輪)的配合作用,帶動轉軸的轉動,同時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相貼合,物料M通過相貼合的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貼合滾動,輸送至鍍鋅部件100內進行鍍鋅操作,能夠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減少鋅液的滲漏。
密封部件400設置于導流組件500上,包括第一密封組件401和第二密封組件402,都用于密封鋅液,其中第一密封組件401設置于外導流組件501形成的導流空間G的下端,物料M穿過分開設置的第一密封組件401后進入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貼合處,且第一密封組件401對第一輥301與物料M之間、第二輥302與物料M之間形成的接觸面進行吹氣,將部分因重力作用向下滲透的鋅液向上吹,減少鋅液滲透;第二密封組件402設置于外導流組件501形成的導流空間G的內部,第二密封組件402設置于抵觸部502a分別與第一輥301之間、第二輥302之間形成的接觸面的下端,并對接觸面進行吹氣,同樣是對沿著接觸面向下滲漏的鋅液進行向上的吹氣,減少其滲漏。
本實施例中,內導流組件502還包括抵觸部502a和傾斜部502b,都設置于導流空間G的內部,參照圖2,其中抵觸部502a分別與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的表面相接觸,形成導流面,設于其下端的傾斜部502b于外導流組件501接觸,形成導流口503,起到對部分滲漏鋅液的導流作用,將其導流至下端的收集裝置內,回收利用,節約資源和成本。而本實施例中設置的第三密封組件403也體現了對鋅液密封的完美要求。具體的,輥部件300與驅動部件600相連接,由于驅動部件600一端設置有轉動軸,轉動軸穿過外導流組件501的一側分別與第一輥301和第二輥302相連接,轉動軸與外導流組件501相連通處設置有第三密封組件403。這里所說的第三密封組件403包括了固定板403a、電磁鐵403b、推力板403c、耐磨圈403d以及彈性連接件403e,固定板403a與外導流組件501相抵觸,電磁鐵403b包括同極性相對設置的第一電磁鐵403b-1和第二電磁鐵403b-2,當通電后,電場轉化的磁場同極相斥,迫使彈性連接件403e向兩端排斥,進而密封轉軸與外導流組件501之間的縫隙。固定板403a上設置有容納第一電磁鐵403b-1的凹陷空間,耐磨圈403e包括相貼合設置的靜耐磨圈403e-1和動耐磨圈403e-2,推力板403d上設置有容納第二電磁鐵403b-2和靜耐磨圈403e-1的容納結構,固定板403a和推力板403c底部設置有彈性連接件403e,第三密封組件403設置于轉軸的凹陷結構內。
由此可見,本發明提出一種垂直熱鍍鋅裝置,其一是通過永磁體產生的磁場使導電性液體(鋅液)產生懸浮,使用永磁密封技術實現垂直鍍鋅鍋的密封,解決目前交流磁場密封和直流磁場密封技術無法克服的封流不穩定、走帶不穩定和物料(鋼帶)對中問題;二是通過設有的密封部件對與輥部件的接觸面吹氣,能夠解決電磁垂直熱鍍鋅在過程中存在的滲漏問題;三是通過設有的導流組件,能夠將從輥部件低落的鋅液導流回收,節約能源。
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