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具加工領域,確切地說是指一種木材雕花工藝。
背景技術:
家具的美不僅美在其形,更美在其寓意豐富的精湛雕花。經過數百年的時間積累,家具的雕花元素發展到今天已是非常豐富,有些成為了歷史,但有些經過傳承與創新到現在依然流行。雕花結構可以對家具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消費者對于家具的雕花結構仍然有著比較特殊的喜好情結,導致對于雕花的家具需求量比較巨大。
目前,現有的木材雕花,主要是通過人工或機器在木材上雕花形成雕花結構。但是無論人工雕花還是機器雕花,對于木材的質量要求比較高,工序都比較復雜,加工時間也比較長,效率低下,導致雕花的成本也比較高,從而限制了雕花結構的家具的普及和推廣。因此,急需對現有木材雕花工藝進行改進,以克服以上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缺陷,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木材雕花工藝,加工工序簡單、耗時短,提高了雕花的效率,從而降低了木材雕花的成本,有利于雕花結構的家具的普及和推廣。
為了解決以上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木材雕花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在木材本體進行銑型,并在木材本體上開設凹槽,然后對木材本體的表面進行打磨,使得木材本體的表面平整;
(2)、將雕花件固定在所述木材本體的凹槽內;
(3)、放木材本體放置在水簾池前旋轉架上,調整風口,并用吹風槍吹去木材本體表面粉塵;
(4)、將膠水噴到所述木材本體的表面,先噴側面,再噴正面,表面噴膠時,噴槍掃一道即可,對于經銑型后的表面易滲入膠之處,增加噴膠量;
(5)、噴膠后木材本體的表面膠水厚薄均勻,邊部見白即可,把噴好膠的木材本體放于陳列架上存放,待干20-50min;
(6)、把墊板均勻放于吸塑機的吸池上,墊板的高度為18-25mm,墊板之間的縫隙小于20mm,將木材本體放置在吸塑機的墊板上,墊板四周應比木材本體縮進1-10mm;
(7)、檢查墊板沒有超出木材本體,將粘貼膜完全覆蓋吸池,通過吸塑機的壓梁壓緊粘貼膜,打開控制開關,吸塑機內的吸池準備抽真空預熱;
(8)、對木材本體上的粘貼膜進行吸塑前,預熱時間為20~25秒、預熱溫度為108~120℃;
(9)、對木材本體上的粘貼膜進行吸塑處理,先抽氣,抽氣時間為90~96秒,后加熱與加壓同時進行并持續80~86秒,加熱溫度為235~245℃、加壓壓力為0.045~0.06Mpa,使得粘貼膜的邊沿至少包裹至木材本體的側壁下邊緣,粘貼膜與木材本體之間通過膠水粘結在一起;
(10)、吸塑后,檢查木材本體與粘貼膜之間粘結的狀態,剔除出次品;
(11)、對多余的粘貼膜進行修剪,修剪后粘貼膜要與木材本體的表面平齊且不能傷及芯材;
(12)、修剪好后,應幾塊相同規格木材本體平放于平面上,在其上面用其他物體加壓,并陳列一段時間,以防變形。
優選地,步驟(1)中,對于木材本體的表面有坑凹不平缺陷的,應在坑凹處打磨并加502膠水,然后用木粉填平。
優選地,步驟(2)中,所述雕花件通過膠水固定在所述木材本體的凹槽內。
優選地,步驟(5)中、木材本體的表面膠水為固體膠水時,把噴好膠的木材本體放于陳列架上存放,待干25-35min。
優選地,步驟(6)中、將木材本體放置在吸塑機的墊板上,木材本體稍凸出于墊板上,并用風槍清理木材本體表面的雜質。
優選地,步驟(6)中,墊板下面要鑼透氣槽,所述透氣槽間距應根據工作臺吸氣孔間距來確定。
優選地,步驟(8)中,對木材本體上的粘貼膜進行吸塑前,溫度降低一度,預熱時間應相應延長5-10秒。
優選地,步驟(10)中,次品修補:使用裁紙刀修補氣泡或粘貼膜內部有異物的缺陷。
優選地,步驟(10)中,次品修補:使用502膠水與細致粉末添補木材本體的崩角、崩邊凹槽處,在結合修色。
優選地,步驟(10)中,次品修補:使用電熨斗修補粘貼膜反彈以及吸塑起角的缺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木材雕花工藝,加工工序簡單、耗時短,提高了雕花的效率,從而降低了木材雕花的成本,有利于雕花結構的家具的普及和推廣。具體來說,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雕花件可以為塑料雕花、石頭雕花、金屬雕花、玻璃雕花中的任意一種,這樣的雕花件很容易通過模具加工而成,無需通過復雜的雕刻工序加工,能夠很快成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2、雕花件通過膠水固定在木材本體的凹槽內,雕花件能夠很快速地與木材本體結合固定在一起。
3、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粘貼膜可以預先噴涂上顏色,當粘貼膜整塊通過加熱吸塑方式覆蓋所述木材本體和所述雕花件后,只需要修剪多余的粘貼膜即可,無需像傳統的木材雕花還要打磨和噴漆,同樣節省了工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4、還有,本發明的木材雕花工藝,無需倒角加工,通過粘貼膜覆蓋的雕花倒角非常光滑,效果很均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木材雕花工藝的產品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木材雕花工藝的產品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木材雕花工藝的產品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行闡述。
本發明提供的木材雕花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在木材本體進行銑型,并在木材本體上開設凹槽,然后對木材本體的表面進行打磨,使得木材本體的表面平整,對于木材本體的表面有坑凹不平缺陷的,應在坑凹處打磨并加502膠水,然后用木粉填平;
(2)、雕花件通過膠水固定在木材本體的凹槽內,二者結合簡單方便,而且效率極高;
(3)、放木材本體放置在水簾池前旋轉架上,調整風口,并用吹風槍吹去木材本體表面粉塵;
(4)、將膠水噴到所述木材本體的表面,先噴側面,再噴正面,表面噴膠時,噴槍掃一道即可,對于經銑型后的表面易滲入膠之處,增加噴膠量;
(5)、噴膠后木材本體的表面膠水厚薄均勻,邊部見白即可,把噴好膠的木材本體放于陳列架上存放,待干20-50min;
(6)、把墊板均勻放于吸塑機的吸池上,墊板的高度為18-25mm,墊板之間的縫隙小于20mm,將木材本體放置在吸塑機的墊板上,墊板四周應比木材本體縮進1-10mm;
(7)、檢查墊板沒有超出木材本體,將粘貼膜完全覆蓋吸池,通過吸塑機的壓梁壓緊粘貼膜,打開控制開關,吸塑機內的吸池準備抽真空預熱;
(8)、對木材本體上的粘貼膜進行吸塑前,預熱時間為20~25秒、預熱溫度為108~120℃;
(9)、對木材本體上的粘貼膜進行吸塑處理,先抽氣,抽氣時間為90~96秒,后加熱與加壓同時進行并持續80~86秒,加熱溫度為235~245℃、加壓壓力為0.045~0.06Mpa,使得粘貼膜的邊沿至少包裹至木材本體的側壁下邊緣,粘貼膜與木材本體之間通過膠水粘結在一起;
(10)、吸塑后,檢查木材本體與粘貼膜之間粘結的狀態,剔除出次品;
(11)、對多余的粘貼膜進行修剪,修剪后粘貼膜要與木材本體的表面平齊且不能傷及芯材;
(12)、修剪好后,應幾塊相同規格木材本體平放于平面上,在其上面用其他物體加壓,并陳列一段時間,以防變形。
步驟(5)中、當木材本體的表面膠水為固體膠水時,把噴好膠的木材本體放于陳列架上存放,待干30min。
步驟(6)中、將木材本體放置在吸塑機的墊板上,木材本體稍凸出于墊板上,可以使得粘貼膜的邊沿余量至少包裹至木材本體的側壁下邊緣,;并用風槍清理木材本體表面的雜質,粘貼膜與木材本體能夠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不會產生由于雜質而引起的瑕疵和缺陷。
步驟(8)中,據天氣情況調整,溫度越低,預熱時間應加大,對木材本體上的粘貼膜進行吸塑前,溫度降低一度,預熱時間應相應延長5-10秒。
步驟(10)中,次品修補:使用裁紙刀修補氣泡或粘貼膜內部有異物的缺陷;使用電熨斗修補粘貼膜反彈以及吸塑起角的缺陷;使用502膠水與細致粉末添補木材本體的崩角、崩邊凹槽處,在結合修色。
優選地,粘貼膜為PVC膜。
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本發明的木材雕花工藝制得的產品結構如下:
請參見圖1-圖3,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木材雕花工藝的產品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木材雕花工藝的產品截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木材雕花工藝的產品分解結構示意圖。
本發明的工藝制備的木材雕花產品,包括木材本體1、雕花件2和PVC膜3;其中:木材本體1設置有凹槽11,雕花件2固定在木材本體1的凹槽11內,PVC膜3整塊通過加熱吸塑方式覆蓋木材本體1和所述雕花件2,PVC膜3的邊沿包裹至木材本體1的側壁下邊緣,PVC膜3與木材本體2之間通過膠水層粘結在一起。
雕花件2通過膠水固定在所述木材本體1的凹槽11內,雕花件2能夠很快速地與木材本體1結合固定在一起。
雕花件2為塑料雕花,雕花件2通過模具注塑而成,加工簡便,效率高,加工成本低。
木材本體1的凹槽11設置在木材本體1的端部位置,凹槽11為圓形凹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木材雕花工藝,加工工序簡單、耗時短,提高了雕花的效率,從而降低了木材雕花的成本,有利于雕花結構的家具的普及和推廣。具體來說,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雕花件可以為塑料雕花、石頭雕花、金屬雕花、玻璃雕花中的任意一種,這樣的雕花件很容易通過模具加工而成,無需通過復雜的雕刻工序加工,能夠很快成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2、雕花件通過膠水固定在木材本體的凹槽內,雕花件能夠很快速地與木材本體結合固定在一起。
3、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PVC膜可以預先噴涂上顏色,當PVC膜整塊通過加熱吸塑方式覆蓋所述木材本體和所述雕花件后,只需要修剪多余的PVC膜即可,無需像傳統的木材雕花還要打磨和噴漆,同樣節省了工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4、還有,本發明的木材雕花工藝,無需倒角加工,通過PVC膜覆蓋的雕花倒角非常光滑,效果很均勻。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