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鋼琴加工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鋼琴琴耳成型設備。
背景技術:
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在1709年發明了鋼琴,其發展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在古鋼琴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演變與改進,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鋼琴。鋼琴通常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普遍用于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鋼琴在生產過程中用到如圖3所示的被稱作琴耳的結構,一般需將長方體木塊進行邊緣切割,若采用人工裁切或簡單的設備切割無法保證材料的加工精度,人力消耗較大,生產效率不高且無法保證產品的加工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加工精度好、生產效率高的鋼琴琴耳成型設備。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鋼琴琴耳成型設備包括旋轉臺,在旋轉臺上對稱的設置有四個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輪廓與琴耳相同,所述固定板長度方向與旋轉臺切線形成夾角,所述夾角為銳角,所述固定板具有圓弧結構的一側朝外,在固定板的外側設置有多個用于限定琴耳擺放位置的限位塊,在固定板的上方設置有由氣缸控制的可縱向移動的壓緊板,在旋轉臺的一側設置有切割裝置。
本發明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將待加工的工件放置于固定板上并通過限位塊進行準確定位,然后啟動氣缸驅動壓緊板下移固定夾緊工件,本發明通過旋轉臺的轉動可一批次的實現多個待加工工件外型的切割,與傳統的機械加工相比,本發明加工精度和生產效率更高,人力消耗較少。
優選地:所述切割裝置包括豎直放置的由電機驅動的柱狀磨頭以及設置在磨頭外側的集塵罩。
優選地:在集塵罩外側連接有輸送碎屑的輸送管。
優選地:所述固定板設置有四個。
優選地:在旋轉臺的上方設置有與旋轉臺聯動的“十”字形支架,所述氣缸固定在支架端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鋼琴琴耳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旋轉臺;2、固定板;3、限位塊;4、壓緊板;5、切割裝置;6、磨頭;7、集塵罩;8、輸送管;9、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發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包括圓形的旋轉臺1,在旋轉臺1上均勻對稱的設置有四個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的輪廓與琴耳相同,所述固定板2長度方向與旋轉臺1切線形成夾角,所述夾角為銳角,所述固定板2具有圓弧結構的一側朝外,在固定板2的外側設置有多個用于限定琴耳擺放位置的限位塊3,所述限位塊3設置在固定板2無圓弧結構的側面,所述限位塊3緊貼固定板2,在固定板2的上方設置有由氣缸控制的可縱向移動的壓緊板4,在旋轉臺1的上方設置有與旋轉臺1聯動的“十”字形的支架9,所述氣缸固定在支架9端部。
本實施例中,在旋轉臺1的一側設置有切割裝置5,所述切割裝置5包括豎直放置的由電機驅動的柱狀磨頭6,為減小琴耳加工過程中的碎屑粉塵對環境的影響,在磨頭6外側設置有集塵罩7,在集塵罩7外側連接有輸送碎屑的輸送管8。
本發明的使用過程為:將待加工的工件放置于固定板2上并通過多個限位塊3進行準確定位,然后啟動氣缸驅動壓緊板4下移固定夾緊工件,啟動切割裝置5,本發明通過旋轉臺1的轉動可同一批次的實現多個待加工工件外型的切割,將長方體普通木塊加工成如圖3所示的與固定板2輪廓相同的琴耳。
本發明與傳統的機械加工相比,可保證產品的加工精度,同批次生產多個琴耳,有效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且極大的減少人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