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軸承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
背景技術:
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舉足輕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用以降低設備在傳動過程中的機械載荷摩擦系數。軸承的結構主要包括: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設置在軸承內圈外側的內滾子溝槽,設置在軸承外圈的外滾子溝槽,設置在內滾子溝槽和外滾子溝槽之間的滾子。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安裝滾子之前需要對軸承外圈內側的滾子溝槽進行打磨,目前工作人員都是將軸承外圈抓在手上用砂紙對軸承外圈內側的滾子溝槽進行打磨,自動化程度低,打磨效率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化程度高的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包括:機架,在所述機架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若干夾緊氣缸,在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桿上分別設置有L型卡塊,在所述L型卡塊的上端內側設置有與軸承外圈外側的外圓表面相互配合的弧形卡槽,在所述L型卡塊上端的機架上設置有軸承外圈進料裝置,所述軸承外圈進料裝置的結構包括:設置在機架中部的圓形進料殼體和傾斜設置在軸承進料筒上端一側的方形進料殼體,在所述圓形殼體內設置有貫穿其兩端的圓形進料通道,在所述方形進料殼體內設置有與圓形進料通道相互連通的方形進料通道,在所述方形進料殼體的一側的機架上設置有輸送帶,在所述輸送帶兩側的機架上設置有軸承外圈擋板,在所述輸送帶上均勻擺放有若干軸承外圈,在所述方形進料殼體一側的機架上還設置有滑座,在所述滑座內設置有滑槽,在所述滑槽內滑動設置有滑塊,所述滑塊的上端伸入滑槽內通過彈簧與滑座相連接,在所述滑塊的下端上設置有與軸承外圈相互配合的擠壓斜面,在靠近方形進料殼體一側的兩個軸承外圈之間設置有豎向撥桿,所述豎向撥桿的上端與橫向撥料氣缸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橫向撥料氣缸的上端與豎向撥料氣缸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豎向撥料氣缸固定設置在機架的上端,在所述軸承外圈進料裝置上端的機架上設置有橫向氣缸,所述橫向氣缸的活塞桿通過L型連接桿與豎向氣缸相連接,在所述豎向氣缸的活塞桿下端設置有打磨電機,在所述打磨電機的電機軸下端設置有安裝桿,在所述安裝桿的下端通過連接螺栓和連接螺母設置有與軸承外圈內側的滾子溝槽相互配合的球形打磨刷。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在所述機架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三個夾緊氣缸。
本發明的優點是:上述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能夠實現自動撥料和自動送料,自動送料時軸承外圈在方形進料通道內立式滾動至圓形進料通道內,能夠自動放平落入三個L型卡塊之間,送料速度快,節省送料時間,同時三個L型卡塊能夠對軸承外圈的外圓表面進行自動夾持,從而方便球形打磨刷實現對軸承外圈內側的滾子溝槽進行無遮擋打磨,自動化程度高,打磨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軸承外圈進料裝置的立體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架,2、夾緊氣缸,3、活塞桿,4、L型卡塊,5、軸承外圈,51、外圓表面,52、滾子溝槽,6、弧形卡槽,7、軸承外圈進料裝置,71、圓形進料殼體,72、方形進料殼體,73、圓形進料通道,74、方形進料通道,75、輸送帶,76、軸承外圈擋板,77、滑座,78、滑槽,79、滑塊,80、彈簧,81、擠壓斜面,82、豎向撥桿,83、橫向撥料氣缸,84、活塞桿,85、豎向撥料氣缸,86、活塞桿,8、橫向氣缸,9、活塞桿,10、L型連接桿,11、豎向氣缸,
12、活塞桿,13、打磨電機,14、電機軸,15、安裝桿,16、連接螺栓,17、連接螺母,18、球形打磨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一下本發明的具體內容。
如圖1、圖2、圖3所示,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包括:機架1,在所述機架1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若干夾緊氣缸2,在所述夾緊氣缸2的活塞桿3上分別設置有L型卡塊4,在所述L型卡塊4的上端內側設置有與軸承外圈5外側的外圓表面51相互配合的弧形卡槽6,在所述L型卡塊4上端的機架1上設置有軸承外圈進料裝置7,所述軸承外圈進料裝置7的結構包括:設置在機架1中部的圓形進料殼體71和傾斜設置在軸承進料筒71上端一側的方形進料殼體72,在所述圓形殼體71內設置有貫穿其兩端的圓形進料通道73,在所述方形進料殼體72內設置有與圓形進料通道73相互連通的方形進料通道74,在所述方形進料殼體72的一側的機架1上設置有輸送帶75,在所述輸送帶75兩側的機架1上設置有軸承外圈擋板76,在所述輸送帶75上均勻擺放有若干軸承外圈5,在所述方形進料殼體72一側的機架1上還設置有滑座77,在所述滑座77內設置有滑槽78,在所述滑槽78內滑動設置有滑塊79,所述滑塊79的上端伸入滑槽78內通過彈簧80與滑座77相連接,在所述滑塊79的下端上設置有與軸承外圈5相互配合的擠壓斜面81,在靠近方形進料殼體72一側的兩個軸承外圈5之間設置有豎向撥桿82,所述豎向撥桿82的上端與橫向撥料氣缸83的活塞桿84相連接,所述橫向撥料氣缸83的上端與豎向撥料氣缸85的活塞桿86相連接,所述豎向撥料氣缸85固定設置在機架1的上端,在所述軸承外圈進料裝置7上端的機架1上設置有橫向氣缸8,所述橫向氣缸8的活塞桿9通過L型連接桿10與豎向氣缸11相連接,在所述豎向氣缸11的活塞桿12下端設置有打磨電機13,在所述打磨電機13的電機軸14下端設置有安裝桿15,在所述安裝桿15的下端通過連接螺栓16和連接螺母17設置有與軸承外圈5內側的滾子溝槽52相互配合的球形打磨刷18。
如圖1、圖2所示,在本實例中,為了能夠更加牢固地對軸承外圈5進行夾持,在所述機架1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三個夾緊氣缸2。
上述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使用時,若干軸承外圈5擺放在輸送帶75上往軸承外圈進料裝置7處輸送,在輸送的過程中,由于滑塊79會對軸承外圈5進行阻擋,輸送帶75可以繼續保持轉動但無法將軸承外圈5送入到軸承外圈進料裝置7內,此時,啟動豎向撥料氣缸85,豎向撥料氣缸85的活塞桿86帶動橫向撥料氣缸83向下運動,橫向撥料氣缸83的活塞桿84帶動豎向撥桿82插入到靠近方形進料殼體72一側的兩個軸承外圈5之間,啟動橫向撥料氣缸83,橫向撥料氣缸83的活塞桿84帶動豎向撥桿82向右移動撥動軸承外圈5,軸承外圈5擠壓滑塊79下端的擠壓斜面81,滑塊79受力在滑槽78內向上滑動并擠壓彈簧80,當軸承外圈5被撥送至方形進料通道74內時,橫向撥料氣缸83復位,滑塊79在彈簧80的作用下復位,豎向撥料氣缸85復位,軸承外圈5在輸送帶75的作用下繼續輸送至滑塊79處,滑塊79繼續對軸承外圈5進行阻擋,軸承外圈5立式進入到方形進料殼體72內的方形進料通道74內,軸承外圈5在方形進料通道74內滾動至圓形進料殼體71內的圓形進料通道73內后自動與圓形進料通道73相互適應,軸承外圈5從立式結構自動變成平放結構,軸承外圈5平放落入到三個L型卡塊4之間,啟動三個夾緊氣缸2,三個夾緊氣缸2的活塞桿3帶動三個L型卡塊4向機架1的中心靠攏直至三個L型卡塊4上端內側的弧形卡槽6與軸承外圈5外側的外圓表面51相抵,此時軸承外圈5被固定,三個夾緊氣缸2停止工作,啟動豎向氣缸11,豎向氣缸11的活塞桿12帶動打磨電機13向下運動伸入至圓形進料殼體71內,打磨電機13的電機軸14帶動安裝桿15向下運動,安裝桿15帶動球形打磨刷18向下運動至軸承外圈5內使圓形打磨刷18正對軸承外圈5內側的滾子溝槽52,啟動打磨電機13,打磨電機13的電機軸14帶動安裝桿15高速轉動,安裝桿15帶動球形打磨刷16高速轉動,啟動橫向氣缸8,橫向氣缸8的活塞桿9通過L型連接桿10帶動豎向氣缸11橫向移動,豎向氣缸11帶動打磨電機13橫向移動,打磨電機13帶動球形打磨刷18橫向移動至與軸承外圈5內側的滾子溝槽52相抵,此時高速旋轉的球形打磨刷18對滾子溝槽52進行打磨,打磨完成后,橫向氣缸8和豎向氣缸11復位,打磨電機13被豎向氣缸11從圓形進料殼體71內向上拉出,球形打磨刷18被打磨電機13從圓形進料殼體71內向上拉出,打磨電機13停止工作,取出打磨好的軸承外圈5,重新進行撥料。
上述軸承外圈滾子溝槽自動下料打磨一體機,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能夠實現自動撥料和自動送料,自動送料時軸承外圈在方形進料通道內立式滾動至圓形進料通道內,能夠自動放平落入三個L型卡塊之間,送料速度快,節省送料時間,同時三個L型卡塊能夠對軸承外圈的外圓表面進行自動夾持,從而方便球形打磨刷實現對軸承外圈內側的滾子溝槽進行無遮擋打磨,自動化程度高,打磨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