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千葉輪技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
背景技術:
千葉輪,又名千頁輪、卡盤式頁輪,屬于涂附磨具的一種,主要用于對各種不銹鋼、金屬、木材、家具、石材等多個領域的表面大面積粗拋、修磨、除銹和磨削,對各種不規則型面的拋光整形、不同材料機械制造多方面的除銹打磨。
現有技術中的待加工的千葉輪棒狀型材的結構組成為砂布葉片的兩端設置有凹槽,且沒有兩端基體蓋支撐砂布葉片,砂布葉片通過粘合劑依次排列粘成空心圓狀。現有技術的缺陷是,由于制造技術還停留在手工業時代,由沖床沖片,手工組裝成形,沒有進行“無限式”長度夾持作業的發明創造。因此,應該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由于待加工的千葉輪棒狀型材過長,所以設置多組主連接行走機構配合交接式對工件進行輸送,并由主連接行走機構上連接的工件夾持裝置對千葉輪棒狀型材進行夾持加工,托輥承送機構全程托舉千葉輪棒狀型材進給加工,設置可調節高度的升降支架可滿足不同直徑工件的夾持作業。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連接行走機構、軌道工作臺和至少一組夾持機構;所述夾持機構包括對千葉輪圓形棒材圓心方向實現均勻力夾緊固定的管狀夾具;所述夾持機構設置在所述主連接行走機構上,所述軌道工作臺驅動所述主連接行走機構,使所述夾持機構夾住千葉輪圓形棒材向前輸送;所述牽引結構至少設為兩組,兩組牽引結構交替牽引,將千葉輪圓形棒材連續地往前輸送。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包括工件承送機構,所述工件承送機構包括第一滾子傳輸鏈、第二滾子傳輸鏈和至少一個托輥,所述第一滾子傳輸鏈和第二滾子傳輸鏈之間由托輥軸連接,所述托輥套接進所述托輥軸,所述托輥兩端通過軸承固定在所述托輥軸上。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包括設置在所述軌道工作臺兩端的平衡支架結構,所述平衡支架結構上設置有第一導軌支架、第二導軌支架和高度調節裝置,所述第一導軌支架與第二導軌支架平行且固定設置,所述第一滾子傳輸鏈和第二滾子傳輸鏈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上,所述高度調節裝置設置在所述平衡支架結構上,所述第一導軌支架兩端和所述第二導軌支架兩端均對稱設置有至少一組鏈輪座和鏈輪結構。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所述軌道工作臺包括直線導軌、伺服電機和滾珠絲桿;所述直線導軌設為兩組,分別設置在滾珠絲桿的兩側;所述主連接行走機構設置在直線導軌上,與滾珠絲桿螺紋連接;所述伺服電機通過所述滾珠絲桿驅動所述主連接行走機構運動。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所述管狀夾具設有使加工工件通過的加工內孔,所述加工內孔中均勻設置有多個氣漲管,所述多個氣漲管表面與千葉輪圓形棒材表面貼合接觸并夾緊,所述管狀夾具由至少一組支柱支撐并固定于所述主連接行走機構上。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所述管狀夾具設置在所述第一滾子傳輸鏈和第二滾子傳輸鏈之間即所述托輥軸位置,所述第一滾子傳輸鏈中間段和第二滾子傳輸鏈中間段分別與所述管狀夾具固定連接。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所述托輥頂部高度與所述加工內孔底部呈相切式設置。
所述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其中,所述第一滾子傳輸鏈兩端部使用第一彈簧連接,所述第二滾子傳輸鏈兩端部使用第二彈簧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與所述第二彈簧具有相同的最大拉伸距離與拉伸強度。
本發明提供的這種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作用于無限長度的千葉輪棒狀型材夾持加工作業,由于千葉輪棒狀型材過長,多組主連接行走機構配合交接式對工件進行輸送,并由主連接行走機構上連接的工件夾持裝置對工件進行夾持加工,托輥承送機構全程托舉工件進給加工,設置可調節高度的升降支架,可滿足不同直徑工件的夾持作業。本發明在使用時,至少需要設置兩臺主連接行走機構即兩套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所以在本結構中采用伺服驅動可精確控制兩主連接行走機構的牽引速度和距離,并使兩主連接行走機構具有相同的初速度進行交接工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圖。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左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本發明的平衡支架結構主視圖(含鏈輪結構、鏈輪座和高度調節裝置)。
圖6是本發明的平衡支架結構主視圖(不含鏈輪結構、鏈輪座和高度調節裝置)。
圖中標號:1、主連接行走機構;2、托輥;3、第一滾子傳輸鏈;4、第二滾子傳輸鏈;5、立耳結構;6、托輥軸;7、第一導軌支架;8、第二導軌支架;9、高度調節裝置;10、管狀夾具;11、支柱;12、鏈輪結構;13、鏈輪座;14、通氣孔;15、軸承結構;16、加工內孔;17、氣漲管;18、工作臺;19、直線導軌;20、伺服電機;21、滾珠絲桿;22、第一彈簧;23、第二彈簧;24、第一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5、第二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6、千葉輪圓形棒材;110、第一夾持機構;120、第二夾持機構;300、軌道工作臺;400、平衡支架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閱圖1至圖3,本發明公開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包括主連接行走機構1、軌道工作臺300和至少一組夾持機構;夾持機構包括對千葉輪圓形棒材26圓心方向實現均勻力夾緊固定的管狀夾具10;夾持機構設置在主連接行走機構1上,軌道工作臺300驅動主連接行走機構1使夾持機構夾住千葉輪圓形棒材26向前輸送;牽引結構至少設為兩組,兩組牽引結構交替牽引將千葉輪圓形棒材26連續地往前輸送,同時適用于玻璃管夾持加工、塑料管夾持加工、彈性管材等加工距離較長或易碎品的夾持加工等。
參見附圖1和圖2,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不同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上的夾持機構中的管狀夾具10具有聯動性,即千葉輪圓形棒材26持續地穿過第一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4上的第一夾持機構110的加工內孔16進行夾持加工,待將千葉輪圓形棒材26輸送到第二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5上的第二夾持機構120時,第一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4上的第一夾持機構110完成對型材的夾持加工并和放松對其的夾持動作,并返回初始位置;第二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5上的第二夾持機構120啟動接替第一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24對千葉輪圓形棒材26進行二次夾持加工作業,其工作過程和第一組牽引結構相同。兩組牽引結構如此交替往返工作,便可將千葉輪圓形棒材26連續地向前輸送。整套動作由外接電子閥將氣體由管狀夾具10外壁的通氣孔14并輸送至管狀夾具10的加工內孔16內均勻設置的具有夾持作用的氣漲管17進行充氣夾持和放氣放松的工作。
本實用例中,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還包括工件承送機構和設置在軌道工作臺300兩端的平衡支架結構;請參閱圖3和圖4,工件承送機構包括第一滾子傳輸鏈3、第二滾子傳輸鏈4(圖2中未標出,第二滾子傳輸鏈4與第一滾子傳輸鏈3在圖中位置重合)和至少一個托輥2,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上均設有立耳結構5,該立耳結構5設有標準直徑的孔,托輥軸6穿過該立耳結構5將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連接,托輥2由托輥軸6套接且托輥2兩端通過軸承結構15固定在托輥軸6上,可相對托輥軸6轉動。托輥2托住千葉輪圓形棒材26,隨著千葉輪圓形棒材26向前運輸而轉動。托輥2與千葉輪圓形棒材26之間是滾動摩擦,阻力小,不會千葉輪圓形棒材26表面的薄膜。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將托輥2設置在單條滾子傳輸鏈上。將托輥2設置在雙條滾子傳輸鏈結構上可增強結構的靈活性、裝置的穩定性和加大托輥2與滾子傳輸鏈上的承托力。
本實用例中,參閱圖5和圖6,平衡支架結構400包括有第一導軌支架7、第二導軌支架8和高度調節裝置9,第一導軌支架7與第二導軌支架8平行且固定設置在軌道工作臺300上,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分別設置在第一導軌支架7和第二導軌支架8上并由第一導軌支架7和第二導軌支架8承托,高度調節裝置9即現有技術中的燕尾槽滑塊設置在平衡支架結構400的兩端,用于同步調節第一導軌支架7和第二導軌支架8的豎直位置高度,第一導軌支架7兩端和第二導軌支架8兩端均對稱設置有至少一組鏈輪座13和鏈輪結構12。由于千葉輪圓形棒材26具有不同的加工規格即外徑,設置可調節高度的導軌支架與不同內孔直徑的管狀夾具10配合可滿足不同外徑工件的夾持作業。
本實用例中,軌道工作臺330包括直線導軌19、伺服電機20和滾珠絲桿21;直線導軌19設為兩組,分別設置在滾珠絲桿21的兩側;主連接行走機構1設置在直線導軌19上,并與滾珠絲桿21螺紋連接;伺服電機20通過滾珠絲桿21驅動主連接行走機構1運動。本發明在使用時,至少需要設置兩臺或多臺主連接行走機構1即兩套或多套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由于不同初速度的兩套或多套主連接行走機構1上的管狀夾具10具有不同的工作狀態,所以在本結構中采用伺服驅動可精確控制兩套或多套主連接行走機構1的牽引速度和距離,并使兩套或多套主連接行走機構1具有相同的初速度進行千葉輪圓形棒材26的交接夾持工作,以防止對千葉輪圓形棒材26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之間可另設置工件承托裝置以防止機構外的千葉輪圓形棒材26彎曲變形。
管狀夾具10設有使加工工件通過的加工內孔16,參閱圖4,加工內孔16中均勻設置有多個氣漲管17,多個氣漲管17表面與千葉輪圓形棒材表面貼合接觸并夾緊,管狀夾具10由至少一組支柱11支撐并固定于主連接行走機構1上。請參閱圖4,在氣漲管17未通氣膨脹時,托輥2頂部高度與加工內孔16底部呈相切式設置即托輥2所承托的千葉輪圓形棒材26的外徑需要小于加工內孔16直徑,且千葉輪圓形棒材26需要無摩擦式通過加工內孔16,所以需要使千葉輪圓形棒材26由托輥2承托且進入加工內孔16之前千葉輪圓形棒材26的一段處于懸空狀態直至將千葉輪圓形棒材26送入管狀夾具10的加工內孔16進行夾持加工。
主連接行走機構1上固定設置有至少一組由支柱11支撐的工件管狀夾具10,管狀夾具10在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之間往復運動,第一滾子傳輸鏈3中間段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中間段分別與工件管狀夾具10固定連接。將主連接行走機構1設置在第一滾子傳輸鏈3中間段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中間段是為了在主連接行走機構1行進路程中有足夠鏈條長度以用來輸送和承托千葉輪圓形棒材26,以防止過長的千葉輪圓形棒材26在加工過程中會彎曲變形,影響加工效率和質量。因此,只要是能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管狀夾具10與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的連接位置可調,并不局限于第一滾子傳輸鏈3中間段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中間段。將多組管狀夾具10設置在主連接行走機構1上是為增強對千葉輪圓形棒材26的夾持加工作業效率并和延長加工夾持距離。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滾子傳輸鏈3兩端部使用第一彈簧22相連接,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一彈簧22連接形成“閉合回路”;第二滾子傳輸鏈4(圖2中未標出,第二滾子傳輸鏈4與第一滾子傳輸鏈3在圖中位置重合)兩端部使用第二彈簧23(圖中未標出,第二彈簧23與第一彈簧22在圖中位置重合)相連接,第二滾子傳輸鏈4和第二彈簧23連接形成“閉合回路”;第一彈簧22與第二彈簧23具有相同的最大拉伸距離與拉伸強度。使用彈簧連接第一滾子傳輸鏈3兩端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兩端可減輕因使用整根鏈條而產生的重量,可增加主連接行走結構1的運動靈活性;由于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是連接在管狀夾具10上的,其中管狀夾具10固定設置在主連接行走機構1上,主連接行走機構1的位置高度不變。加工不同外徑的千葉輪圓形棒材26,管狀夾具10的外徑也不同,這時需要通過高度調節裝置9調節兩導軌支架高度以滿足加工要求,所以與不同高度的第一導軌支架7和第二導軌支架8配合的鏈條需要不同的長度,使用整根鏈條結構不滿足不同高度下使用的條件,而使用彈簧連接的鏈條具有彈性,就可以使第一滾子傳輸鏈3和第二滾子傳輸鏈4隨第一導軌支架7和第二導軌支架8的高度變化而拉伸不同長度,節省了鏈條材料。
本發明的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的使用過程如下:對工件進行輸送夾持作業時,需要設置至少兩套或多套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并使千葉輪夾持加工聯動牽引機構中的主連接行走機構具有相同的初速度以使連接在主連接行走機構上的工件夾持裝置具有相同的工作狀態,確保對千葉輪棒狀型材的交接夾持工作。
以上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