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噴砂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鋼板噴砂生產線。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行業中對鋼板進行噴砂除銹時,由于鋼板普遍面積較大,通常的做法是鋼板水平放置于施工場地上進行單面噴砂,由于鋼板的雙面均需噴砂,故工作人員必須將鋼板翻身,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且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噴共噴砂的方式不僅可能導致噴砂不到位的問題且噴砂時產生的揚砂被人體吸進體內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鋼板噴砂生產線,通過兩個噴槍組件分別對鋼板的兩面進行除銹,且通過傳送設備自行將鋼板運輸至噴砂室內進行噴砂,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節省了人力而且還避免了人工操作時的揚砂對人體的危害。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鋼板噴砂生產線,包括半封閉的噴砂室以及用于吊裝鋼板并運輸至噴砂室內的傳送設備,所述傳送設備自噴砂室外豎直延伸至噴砂室內部,傳送設備在噴砂室端部環繞半圈后回轉豎直延伸至噴砂室外,所述噴砂室內設有噴槍組件以及驅動噴槍組件上下往復運動的驅動裝置,所述噴砂室外設有噴砂機,所述噴砂機通過通過噴砂管與噴槍組件連通,所述噴槍組件設有兩個,兩個所述噴槍組件設置在傳送設備的中間,兩個所述噴槍組件分別對向傳送設備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傳送設備包括傳送帶以及設置在傳送帶上的用于夾持鋼板的夾持件。
進一步的,所述噴槍組件包括多個并列設置的噴槍本體。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設有與固定座滑動配合的第一滑臺,所述固定座上還設有豎直設立的用于驅動第一滑臺上下移動的第一絲桿,所述第一絲桿貫穿第一滑臺且與第一滑臺螺接配合,所述第一絲桿的底部轉接配合在固定座底部,所述第一絲桿的頂部先后穿過固定座和噴砂室的頂部,第一絲桿的頂部設有第一從動齒輪,所述噴砂室的頂部設有第一減速電機,所述第一減速電機設有第一主動齒輪,所述第一主動齒輪和第一從動齒輪之間設有第一傳動鏈。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滑臺和第一絲桿均設置在固定座的左側區域,所述固定座的右側區域上設有與固定座滑動配合的第二滑臺,所述固定座上還設有豎直設立的用于驅動第二滑臺上下移動的第一絲桿,所述第二絲桿貫穿第二滑臺且與第二滑臺螺接配合,所述第二絲桿的底部轉接配合在固定座底部,所述第二絲桿的頂部先后穿過固定座和噴砂室的頂部,第二絲桿的頂部設有第二從動齒輪,所述噴砂室的頂部設有第二減速電機,所述第二減速電機設有第二主動齒輪,所述第二主動齒輪和第二從動齒輪之間設有第二傳動鏈。
進一步的,兩個所述噴槍組件分別固定安裝在第一滑臺和第二滑臺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滑臺上設有用于固定安裝一個噴槍組件的第一套設件,所述噴槍組件套設在第一套設件內,所述第一滑臺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一套設件的缺口,所述第一套設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滑臺缺口兩側的壁體鉸接,所述第一套設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鉸接軸,所述第一套設件一端的鉸接軸向外延伸穿過第一滑臺并與設置第一滑臺側部的第一渦輪蝸桿電機傳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滑臺上設有用于固定安裝一個噴槍組件的第二套設件,所述噴槍組件套設在第二套設件內,所述第二滑臺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二套設件的缺口,所述第二套設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二滑臺缺口兩側的壁體鉸接,所述第二套設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鉸接軸,所述第二套設件一端的鉸接軸向外延伸穿過第二滑臺并與設置第二滑臺側部的第二渦輪蝸桿電機傳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噴砂室的開口處設有門簾。
進一步的,所述噴砂室的底部設有收納腔室,所述收納腔室的頂部設有格柵板,所述噴砂室的外部設有回砂裝置,所述回砂裝置通過回砂管與收納腔室連接。
有益效果: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鋼板噴砂生產線,將鋼板吊裝在傳送設備上,并通過傳送設備的中間的兩個對外設立的噴槍組件,當鋼板移動一個噴槍組件的正面時對鋼板的一面進行噴砂作業,當鋼板移動另一個噴槍組件的正面時再對鋼板的另一面進行噴砂作業,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且節省人力,而且在封閉的噴砂室內進行自動化噴砂作業,還避免了人工操作時的揚砂對人體的危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局部剖視圖一,
圖3為本發明局部剖視圖二,
圖4為本發明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發明局部驅動裝置局部分解示意圖一,
圖6為本發明圖5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本發明局部驅動裝置局部分解示意圖二,
圖8為本發明圖7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噴砂室1,收納腔室1a,格柵板11,傳送設備2,噴槍組件3,噴槍本體31,驅動裝置4,固定座41,第一滑臺42,第一絲桿43,第一減速電機44,第一從動齒輪45,第一傳動鏈46,第一套設件47,第一渦輪蝸桿電機4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根據圖1至圖8所示的一種鋼板噴砂生產線,包括半封閉的噴砂室1以及用于吊裝鋼板并運輸至噴砂室1內的傳送設備2,所述傳送設備2自噴砂室1外豎直延伸至噴砂室1內部,傳送設備2在噴砂室1端部環繞半圈后回轉豎直延伸至噴砂室1外,所述噴砂室1內設有噴槍組件3以及驅動噴槍組件3上下往復運動的驅動裝置4,所述噴砂室1外設有噴砂機,所述噴砂機通過通過噴砂管與噴槍組件3連通,所述噴槍組件3設有兩個,兩個所述噴槍組件3設置在傳送設備2的中間,兩個所述噴槍組件3分別對向傳送設備2的兩側。
所述傳送設備2包括傳送帶以及設置在傳送帶上的用于夾持鋼板的夾持件。
所述噴槍組件3包括多個并列設置的噴槍本體31。
所述驅動裝置4包括固定座41,所述固定座41上設有與固定座41滑動配合的第一滑臺42,所述固定座41上還設有豎直設立的用于驅動第一滑臺42上下移動的第一絲桿43,所述第一絲桿43貫穿第一滑臺42且與第一滑臺42螺接配合,所述第一絲桿43的底部轉接配合在固定座41底部,所述第一絲桿43的頂部先后穿過固定座41和噴砂室1的頂部,第一絲桿43的頂部設有第一從動齒輪45,所述噴砂室1的頂部設有第一減速電機44,所述第一減速電機44設有第一主動齒輪,所述第一主動齒輪和第一從動齒輪45之間設有第一傳動鏈46。
所述第一滑臺42和第一絲桿43均設置在固定座41的左側區域,所述固定座41的右側區域上設有與固定座41滑動配合的第二滑臺,所述固定座41上還設有豎直設立的用于驅動第二滑臺上下移動的第一絲桿43,所述第二絲桿貫穿第二滑臺且與第二滑臺螺接配合,所述第二絲桿的底部轉接配合在固定座41底部,所述第二絲桿的頂部先后穿過固定座41和噴砂室1的頂部,第二絲桿的頂部設有第二從動齒輪,所述噴砂室1的頂部設有第二減速電機,所述第二減速電機設有第二主動齒輪,所述第二主動齒輪和第二從動齒輪之間設有第二傳動鏈。
兩個所述噴槍組件3分別固定安裝在第一滑臺42和第二滑臺上。
所述第一滑臺42上設有用于固定安裝一個噴槍組件3的第一套設件47,所述噴槍組件3套設在第一套設件47內,所述第一滑臺42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一套設件47的缺口,所述第一套設件47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滑臺42缺口兩側的壁體鉸接,所述第一套設件47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鉸接軸,所述第一套設件47一端的鉸接軸向外延伸穿過第一滑臺42并與設置第一滑臺42側部的第一渦輪蝸桿電機48傳動連接。
所述第二滑臺上設有用于固定安裝一個噴槍組件3的第二套設件,所述噴槍組件3套設在第二套設件內,所述第二滑臺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二套設件的缺口,所述第二套設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二滑臺缺口兩側的壁體鉸接,所述第二套設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鉸接軸,所述第二套設件一端的鉸接軸向外延伸穿過第二滑臺并與設置第二滑臺側部的第二渦輪蝸桿電機傳動連接。
所述噴砂室1的開口處設有門簾。
所述噴砂室1的底部設有收納腔室1a,所述收納腔室1a的頂部設有格柵板11,所述噴砂室1的外部設有回砂裝置,所述回砂裝置通過回砂管與收納腔室1a連接。
綜上所述:本發明在工作時,通過將鋼板裝夾在夾持件上,并通過傳送帶將其運送緊噴砂室1內,鋼板被吊裝且是豎立進入且是從噴砂室1的左側進入到噴砂室1內,鋼板在移動過程中一直保持相對靜止,當其移動到固定座41的面前,鋼板的右面是正對固定座41左側區域的,由第一減速電機44驅動第一絲桿43進而使第一滑臺42上下移動,進而第一滑臺42上的噴槍組件3對鋼板的右面進行噴砂作業,鋼板隨傳送設備2運送至噴砂室1的端部隨后繞半圈回轉,進而又移動到固定座41的面前,其鋼板的左面正對固定座41的右側區域,由第二減速電機驅動第二絲桿,進而使第二滑臺上下移動,進而第二滑臺上的噴槍組件3對鋼板的左面進行噴砂作業。以此,實現了自動化噴砂作業,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節省了人力,并且噴砂室1的唯一開口處還設有塑料門簾,門簾不會對鋼板的運輸產生影響,且在密閉的環境下噴砂作業能有效避免人工操作時的揚砂對人體的危害。
所述噴槍組件3是包括了并列設置的多個噴槍本體31,因此鋼板橫向全部都能噴到,而后噴槍組件3會上下運動對鋼板的豎向噴砂,以此鋼板的整個表面都能噴砂到位,而噴砂本體的個數具體是多少,取決于鋼板的橫向長度。
所述第一滑臺42上和第二滑臺上均設有固定安裝噴槍組件3的第一套設件47和第二套設件,第一套設和第二套設件均設有多個套設孔,噴槍本體31套設在該套設孔內,可以方便安裝和拆卸。
所述第一套設件47和第二套設件是分別鉸接配合在第一滑臺42上和第二滑臺上,因此可以調整噴槍組件3的噴射角度,以此對噴射力進行調整,第一套設件47和第二套設件均是通過第一渦輪蝸桿電機48和第二渦輪蝸桿電機驅動其旋轉,進而調整噴槍組件3的噴射角度,通過渦輪蝸桿電機的自鎖功能固定住套設件,套設件的鉸接軸的端部設有六角的卡合口,渦輪蝸桿電機的轉軸端部設有六角的插頭,通過兩者的卡合實現傳動。
所述噴砂室1的底部設置的收納腔室1a,所述收納腔室1a的頂部設有格柵板11,固定座41設置在格柵板11上,噴砂后的砂料通過柵板并通過回砂管進入回砂裝置內進行回收。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