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拋光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
背景技術:
隨著機械加工技術的革新及新興材料技術的發展,對金屬表面的鏡面拋光處理提出越來越高的需求,如何高效、優質的對金屬表面進行拋光并獲得超鏡面拋光效果已成為企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目前金屬表面的拋光技術主要包括有化學拋光、電解拋光、機械拋光及他們之間的復合拋光。化學拋光是依靠化學浸蝕作用完成的拋光過程,其特點是不用直流電源和導電掛具,可拋光形狀復雜及各種尺寸的工件,但溶液使用壽命短,溶液濃度保證較困難;而電解拋光是將工件放入特定溶液中進行陽極電解,使工件表面平滑并產生金屬光澤的過程,但其存在污染環境,無法除去工件表面的宏觀劃痕、麻點等瑕疵的缺陷;機械拋光是通過磨削加工而得到光潔表面的處理工藝,傳統的金屬材料表面處理方法包括刨削、銑削、電火花、線切割等,通常采用這些加工工藝獲得的表面粗糙度Ra值大于10μm,采用高精度的磨床等電加工機床表面粗糙度Ra值為0.32~1.6μm,其他更先進的設備加工使Ra值優于0.1μm。
目前對觸控筆的筆尾套管的表面拋光處理主要通過專用拋光設備進行機械拋光,其表面具有較好的超鏡面拋光效果,但設備昂貴,維修成本高,而且工作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可與常規的拋 光輪配合使用,能夠對多個空心圓柱體的外圓柱面進行拋光,拋光效率高,成本低。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設置有多個用于夾持空心圓柱體的夾持組件;所述夾持組件包括夾持桿,所述夾持桿可相對于所述固定座旋轉設置;所述夾持組件可串聯夾持多個空心圓柱體,且空心圓柱體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夾持桿上;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夾持桿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與所述固定座可拆卸連接。
其中,所述固定座的底部以其中心為中心環形設置有多個凹槽;所述夾持桿設置于所述凹槽內,所述夾持桿的一端與所述固定座鉸接。
其中,所述夾持桿的中心軸與所述凹槽的內底面之間的距離略大于空心圓柱體的半徑;所述夾持桿的中心軸與所述凹槽的頂面之間的距離略小于所述空心圓柱體的半徑。
其中,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夾持桿的連接桿,所述夾持桿的一端與所述連接桿的底端鉸接。
其中,所述夾持桿的旋轉角度范圍為0°~90°。
其中,所述夾持桿的兩端的靠近端部處設置有軸承,所述軸承與所述夾持桿之間間隙配合;多個空心圓柱體設置于兩個所述軸承之間并與所述軸承緊密接觸。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其固定座的底部設置有多個夾持組件,每個夾持組件可夾持多個空心圓柱體,從而實現多個空心圓柱體同時拋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多個空心圓柱體可轉動地設置于夾持桿上,當其受到拋光輪的摩擦阻力時,可繞夾持桿轉動,無需通過電機驅動其轉動,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的夾持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空心圓柱體;2-固定座;21-凹槽;211-第二凹槽;3-夾持組件;31-夾持桿;32-軸承;4-固定片;5-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至2所示,空心圓柱體用拋光治具,包括:固定座2;固定座2的底部設置有多個用于夾持空心圓柱體1的夾持組件3;夾持組件3包括夾持桿31,夾持桿31可相對于固定座2旋轉設置;夾持組件3可串聯夾持多個空心圓柱體1,且空心圓柱體1可轉動地設置于夾持桿31上;固定座2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固定夾持桿31的固定片4,固定片4與固定座2可拆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之一,固定座2的底部以其中心為中心環形設置有多個凹槽21;夾持桿31設置于凹槽21內,夾持桿31的一端與固定座2鉸接。凹槽21的兩側還開設有連通凹槽21的第二凹槽211,以便于操作人員取放夾持桿31。該結構布局比較合理。
為了避免在拋光時空心圓柱體1的頂部與凹槽21的內地面發生接觸而產生磨損,夾持桿31的中心軸與凹槽21的內底面之間的距離略大于空心圓 柱體1的半徑;同樣地,為了保證空心圓柱體1的底部與拋光輪頂面接觸,夾持桿31的中心軸與凹槽21的頂面之間的距離略小于空心圓柱體1的半徑。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之二,固定座2的底部設置有用于連接夾持桿31的連接桿,夾持桿31的一端與連接桿的底端鉸接。連接桿的高度應大于空心圓柱體1的半徑,以避免空心圓柱體1的頂部與固定座2的底部接觸。
上述夾持桿31的旋轉角度范圍為0°~90°。當安裝或取出空心圓柱體1時,將夾持桿31旋轉至與固定座2垂直,以便于取放空心圓柱體1。
上述夾持桿31的兩端的靠近端部處設置有軸承32,軸承32與夾持桿31之間間隙配合;多個空心圓柱體1設置于兩個軸承32之間并與軸承32緊密接觸。當空心圓柱體1受到拋光輪的頂面的摩擦阻力時,通過兩端的軸承32實現繞夾持桿31轉動。
另外,固定座2的頂部連接有把手5,以便于取放該拋光治具。
對空心圓柱體1的外圓柱面進行拋光時,先將夾持桿31旋轉至與固定座2垂直,再向夾持桿31上套放2個軸承32和多個空心圓柱體1;安裝空心圓柱體1和軸承32后,將夾持桿31旋入凹槽21,并將固定片4與固定座2的底部連接,此時,已將多個空心圓柱體1固定于該拋光治具內。
將該拋光治具放于拋光輪的頂面,空心圓柱體1的外圓周面與拋光輪的頂面接觸。該拋光治具在導向機構的引導下,在拋光輪的頂面所在的平面內轉動,而該拋光治具內的多個空心圓柱體1在隨該拋光治具轉動的同時,在拋光輪的頂面的摩擦阻力下,繞與其對應的夾持桿31進行自轉。通過該拋光裝置,可實現多個空心圓柱體1的拋光,拋光效率較高,結構簡單,維修方便,而且成本較低。若拋光輪較大,則拋光輪的頂面可放置多個拋光治具,當拋光輪轉動時,可對多個拋光治具里夾持的多個空心圓柱體1進行拋光, 則拋光效率更高。
該拋光治具操作簡單,拋光效率較高,適用于各種空心圓柱體1的外圓柱面的拋光處理,應用范圍較廣。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