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包括上模、下模、第一、第二側模,上模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氣道,第一氣道縱橫排列,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內壁上設置有第二氣道,所述第一氣道和第二氣道相吻合,第一側模的左端面設置有定位柱,定位柱的右端設置有第一暗冒口,第一側模的右端面上設置有澆口,澆口為蛇形澆口,澆口往下排列并與左端的第二暗冒口連通,第二暗冒口的上端設置有排氣孔,澆口的右端設置有密封條,第一側模的端面結構與第二側模的端面結構相吻合,上模頂部設置有槽鋼,槽鋼上設置有四個通孔,上模的邊緣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槽鋼通過第二螺栓與上模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能夠有效提高鑄造輪轂的良品率。
【專利說明】
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輪轂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重力鑄造是鋁合金輪轂制造中常用的方法,利用重力把鋁合金溶液澆注到模具內,成形鑄造毛坯后,經熱處理至機加工打磨處理至涂裝工藝完成制造,重力鑄造鋁合金輪轂制造過程較簡單,不需精密的鑄造工藝,生產人工成本低,材料耗損大而生產效率高,是企業普遍常用的鑄造方法,但是重力鑄造過程中容易產生針孔,氣孔,縮松,疏松和砂眼,渣孔等鑄造缺陷,造成產品良品率很低。但是其特性就是設備投入成本低,產品模具制造成本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能夠提高輪轂尤其是大尺寸輪轂制造的良品率和穩定性。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下模、所述下模上設置有上模,所述下模上方、上模兩側設置有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上模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氣道,所述第一氣道縱橫排列,所述第一側模、第二側模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氣道,所述第一氣道和第二氣道相吻合,所述第一側模的左端面設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右端設置有第一暗冒口,所述第一側模的右端面上設置有澆口,所述澆口為蛇形澆口,所述蛇形澆口往下排列并與左端的第二暗冒口連通,所述第二暗冒口的上端設置有排氣孔,所述蛇形澆口的右端設置有密封條,所述密封條呈L型,所述密封條通過第一螺栓固定在第一側模上,所述第一側模的端面結構與第二側模的端面結構相吻合,所述上模頂部設置有槽鋼,所述槽鋼上設置有四個通孔,所述上模的邊緣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所述槽鋼通過第二螺栓與上模固定連接。
[0005]作為本方案優化的內容,所述上模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所述上模側壁上的縱向氣道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內壁上的縱向氣道。
[0006]作為本方案優化的內容,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的頂部四周設置有第二螺紋孔,所述第二螺紋孔通過第三螺栓與槽鋼連接。
[0007]作為本方案優化的內容,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的中間頂部與上模結合處設置有開口槽,分別為第一開口槽和第二開口槽。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上的澆口設置為鵝型澆口。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0]1、上模上設置的槽鋼方便工作人員對上模的拆裝,并且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通過第二螺栓與槽鋼固定后能夠方便通過抬升裝置移動模具;2、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上設置的開口槽一方面有利于模具內氣體的排出,另一方面方便工作人員將側模和上模分開;3、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兩端的暗冒口能夠對模具內的鑄件起到補縮的作用,第二暗冒口上方設置的排氣孔能夠在澆鑄時快速的將模具澆口內的氣體排出,防止鑄件產生氧化皮、縮松和縮孔;4、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上設置的蛇形澆口,能夠使得進入型腔內的液流平穩,改善鑄型的排氣效果,能夠防止澆注過程中引起的氣泡和二次氧化夾渣,大大降低鑄件的廢品率。
5、采用的鵝型澆口能夠改善鑄件的局部縮松和縮裂,相比于蛇形澆口,鵝型澆口的凝固補縮性更好。
【附圖說明】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側模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側模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下_旲結構不意圖;
[0015]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_旲結構不意圖;
[0016]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側模鵝型澆口結構示意圖;
[0017]圖6是本實用新型上模、第一、第二側模、下模俯視結構組合示意圖;
[0018]圖7是本實用新型上模、第一、第二側模、下模組合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9]其中:1、第一側模,2、第一氣道,3、排氣孔,4、蛇形饒口,5、第二暗冒口,6、密封條,
7、第一螺栓,8、定位柱,9、下模,10、第一螺紋孔,11、上模,12、槽鋼,13、第一開口槽,14、第二螺紋孔,15、第二側模,16、第二開口槽,17、定位孔,18、鵝型澆口,19、第一暗冒口,20、第二螺栓,21、第三螺栓,22第二氣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所有附圖僅便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基本情況而已,附圖中將對構成較佳實施例的組件數目、位置、關系、及尺寸的延伸將有所說明,在閱讀及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情況后相關的變化實施屬于業界技能。另外,在閱讀及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情況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強度、及類似要求的精確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變亦屬業界技能。
[0021]在不同附圖中以相同標號來標示相同或類似組件;另外請了解文中諸如“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前”、“后”、“內”、“外”、“端”、“部”、“段”、“寬度”、“厚度”、“區”等等及類似用語僅便于看圖者參考圖中構造以及僅用于幫助描述本實用新型而已,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例如,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螺紋孔、第二螺紋孔可以設計相同尺寸。
[0022]實施例:
[0023]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包括下模9、所述下模9上設置有上模U,所述下模9上方、上模11兩側設置有第一側模I和第二側模15,上模11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氣道2,所述第一氣道2縱橫排列,所述第一側模1、第二側模15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氣道22,所述第一氣道2和第二氣道22相吻合,所述第一側模I的左端面設置有定位柱8,所述定位柱8的右端設置有第一暗冒口 19,所述第一側模I的右端面上設置有澆口,所述澆口為蛇形澆口 4,所述蛇形澆口 4往下排列并與左端的第二暗冒口 5連通,所述第二暗冒口 5的上端設置有排氣孔3,所述蛇形澆口 4的右端設置有密封條6,所述密封條6呈L型,所述密封條6通過第一螺栓7固定在第一側模I上,所述第一側模I的端面結構與第二側模15的端面結構相吻合,所述上模11頂部設置有槽鋼12,所述槽鋼12上設置有四個通孔,所述上模11的邊緣設置有第一螺紋孔10,所述槽鋼12通過第二螺栓20與上模11固定連接。
[0024]作為本方案優化的內容,所述上模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所述上模側壁上的縱向氣道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內壁上的縱向氣道,上模側壁上的縱向氣道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內壁上的縱向氣道有利于模具型腔內氣體的排出。
[0025]作為本方案優化的內容,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的頂部四周設置有第二螺紋孔14,所述第二螺紋孔14通過第三螺栓21與槽鋼12連接,側模通過與槽鋼連接能夠使模具整體結構穩定,便于模具通過運輸裝置(如鏟車)的運輸。
[0026]作為本方案優化的內容,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的中間頂部與上模結合處設置有開口槽,分別為第一開口槽13和第二開口槽16,第一、第二側模上的開口槽方便工作人員將第一、第二側模分離。
[0027]作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上的澆口設置為鵝型澆口 18,鵝型澆口能夠改善鑄件的局部縮松和縮裂,相比于蛇形澆口,鵝型澆口的凝固補縮性更好。
[0028]具體工作方式:
[0029]如圖1至圖6所示,將上模、下模、第一、第二側模的內壁清理干凈,在下模的輪轂型腔內放置好對應的砂芯,并裝配好整個模具,將熔融的鋁合金熔液按一定流速合理的澆進側模上的澆口內,待澆注完成,讓其自然冷卻,在達到合適的冷卻時間后,先用拆卸工具通過第一、第二側模上的第一、第二開口槽將第一、第二側模撬開分離,并逐一將上模和下模卸下,檢查鑄件的質量再進行取下鑄件的操作,如模具需要移動時,需將模具整體裝配好,通過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將上模、第一、第二側模和槽鋼固定連接在一起,再通過鏟車或者其他運輸工具抬起槽鋼的兩邊進行搬運操作。
[0030]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教導已加以說明,對具有本領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許多延伸和變化將是顯而易知者。由于說明書揭示的本實用新型可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或大體特征的其它特定形式來實施,且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經被指出,所以,說明書揭示的實施例應視為舉例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是由所附的申請專利范圍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說明所界定,對于落入申請專利范圍的均等意義與范圍的所有改變仍將包含在其范圍之內。
[0031]綜上,本實用新型達到預期效果。
【主權項】
1.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包括下模、所述下模上設置有上模,所述下模上方、上模兩側設置有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所述上模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氣道,所述第一氣道縱橫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模、第二側模的內壁上設置有第二氣道,所述第一氣道和第二氣道相吻合,所述第一側模的左端面設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右端設置有第一暗冒口,所述第一側模的右端面上設置有澆口,所述澆口為蛇形澆口,所述蛇形澆口往下排列并與左端的第二暗冒口連通,所述第二暗冒口的上端設置有排氣孔,所述蛇形澆口的右端設置有密封條,所述密封條呈L型,所述密封條通過第一螺栓固定在第一側模上,所述第一側模的端面結構與第二側模的端面結構相吻合,所述上模頂部設置有槽鋼,所述槽鋼上設置有四個通孔,所述上模的邊緣設置有第一螺紋孔,所述槽鋼通過第二螺栓與上模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所述上模側壁上的縱向氣道高于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內壁上的縱向氣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的頂部四周設置有第二螺紋孔,所述第二螺紋孔通過第三螺栓與槽鋼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的中間頂部與上模結合處設置有開口槽,分別為第一開口槽和第二開口槽。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鋁合金輪轂制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模和第二側模上的澆口設置為鵝型澆口。
【文檔編號】B22C9/28GK205702334SQ201620460131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9日
【發明人】吳龍慶
【申請人】江蘇萬陽輪轂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