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拆式抱閘機構,尤其是鑄造流水線上使用的可拆式抱閘機構。
背景技術: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將液體金屬澆鑄到與零件形狀相適應的鑄造空腔中,待其冷卻凝固后,以獲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目前,工廠采用流水線作業的方式進行鑄造。若干個砂箱通過輸送機構依次送入液體金屬包,以注入液體金屬。輸送機構又稱抱閘,其上設置有電機電動的轉軸,驅動砂箱向前移動。目前,抱閘是整體式的,其上開設有固定轉軸的圓孔,轉軸安裝時,必須先將轉軸穿過圓孔,安裝好一端的軸承,然后再安裝另一端的軸承,最后安裝好傳動的齒輪。這個過程需要兩邊作業,耗時耗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可拆式抱閘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可拆式抱閘機構,其包括縱長的抱閘支架,所述抱閘支架上垂直所述抱閘支架長度方向可轉動地設置至少兩個轉軸,所述轉軸上均設置有與相鄰所述轉軸嚙合的齒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抱閘支架上開設一轉軸槽,所述轉軸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轉軸槽內,一所述轉軸槽上設置一將所述轉軸固定在所述轉軸槽內的壓塊。
優選的,所述壓塊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抱閘支架上。
優選的,所述轉軸上設置兩個軸承,所述轉軸槽內設置有容置所述軸承的第一軸承槽。
優選的,所述壓塊上對應所述第一軸承槽的位置設置有容置所述軸承的第二軸承槽,所述第一軸承槽和第二軸承槽合成一個可容置所述軸承的圓形槽孔。
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式抱閘機構設計了壓塊,將抱閘改成可拆卸的結構,使得轉軸的軸承可以安裝好以后,再整體安裝到轉軸槽上。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式抱閘機構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一種可拆式抱閘機構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一種可拆式抱閘機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拆式抱閘機構包括縱長的抱閘支架10。抱閘支架10上開設一截面為方形的轉軸槽12,轉軸槽12內設置2個截面為半圓形的第一軸承槽14。一截面為方形壓塊16設置轉軸槽12內,并通過螺栓(未圖示)固定。壓塊16上對應第一軸承槽14的位置設置截面為半圓的第二軸承槽18。
轉軸20上設置兩個軸承22,兩軸承22卡設在第一軸承槽14和第二軸承槽18形成的圓形槽孔中。轉軸20上均設置有與相鄰轉軸嚙合的齒輪24,以傳動。
本實用新型在安裝時,可以先將軸承22安裝到轉軸上,然后整體放置到第一軸承槽14中,放入壓塊16,通過螺栓固定;然后安裝好齒輪即可完成整個安裝工作。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其中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