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鑄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鑄造用澆注漏斗。
背景技術: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由于鑄造成形工藝的特殊優勢,有些復雜結構件目前尚無其他制造工藝可替代,如組成汽輪機的零件,鑄造工藝仍是最經濟且便捷的金屬成形工藝,鑄造工藝中,需要將熔融態的金屬注入砂模內進行成型,現有技術中,使用漏斗輔助熔融態的金屬注入,由于熔融態的金屬流經溫度較低的漏斗時,貼近漏斗壁的金屬會發生凝固,導致流道受阻,澆注速度和澆注量都會受到影響,降低鑄件的機械性能。鑒于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鑄造用澆注漏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鑄造用澆注漏斗,來解決熔融態的高溫金屬通過低溫漏斗時易發生凝固導致鑄件機械性能降低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鑄造用澆注漏斗,包括漏斗本體、第一保溫襯里、銅襯里、導熱陶瓷襯里、砂胎、殼體、第二保溫襯里、導熱銅棒、加熱電極、熱電偶,所述的第一保溫襯里位于漏斗本體內側,所述的第一保溫襯里與漏斗本體螺紋相連,所述的銅襯里位于第一保溫襯里內側,所述的銅襯里與第一保溫襯里螺紋相連,所述的導熱陶瓷襯里位于銅襯里內側,所述的導熱陶瓷襯里與銅襯里螺紋相連,所述的導熱陶瓷襯里內側還設有砂胎,所述的殼體位于漏斗本體外側,所述的殼體與漏斗本體焊接相連,所述的第二保溫襯里位于殼體內側,所述的第二保溫襯里與殼體緊配相連,所述的導熱銅棒位于第二保溫襯里內側且依次貫穿漏斗本體、第一保溫襯里和銅襯里,所述的導熱銅棒與銅襯里緊配相連,所述的加熱電極貫穿殼體且伸入導熱銅棒內,所述的加熱電極與殼體螺紋相連且與導熱銅棒間隙相連,所述的熱電偶伸入漏斗本體內,所述的熱電偶與漏斗本體螺紋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如下:
進一步的,所述的漏斗本體還設有拉手,所述的拉手位于漏斗本體外側上端,所述的拉手與漏斗本體螺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拉手數量為2件,對稱布置于漏斗本體,通過拉手可以方便的進行搬運。
進一步的,所述的漏斗本體還設有倒角,所述的倒角位于漏斗本體底部,倒角用于導向,便于澆注。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鑄造用澆注漏斗,工作時,加熱電極對導熱銅棒加熱,導熱銅棒將熱量傳遞給銅襯里,隨后,銅襯里將熱量傳遞給導熱陶瓷襯里,使得導熱陶瓷襯里對砂胎進行加熱,從而使得砂胎保持較高的溫度,從而對熔融態的金屬進行二次加熱,提高熔融態的金屬的流速,第一保溫襯里和第二保溫襯里用于保溫,提高熱源利用率,熱電偶用于溫度檢測。該裝置結構簡單,自動對熔融態的金屬進行二次加熱,有效防止熔融態的金屬凝固,提高鑄件機械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漏斗本體 1 第一保溫襯里 2
銅襯里 3 導熱陶瓷襯里 4
砂胎 5 殼體 6
第二保溫襯里 7 導熱銅棒 8
加熱電極 9 熱電偶 10
拉手 101 倒角 102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鑄造用澆注漏斗,包括漏斗本體1、第一保溫襯里2、銅襯里3、導熱陶瓷襯里4、砂胎5、殼體6、第二保溫襯里7、導熱銅棒8、加熱電極9、熱電偶10,所述的第一保溫襯里2位于漏斗本體1內側,所述的第一保溫襯里2與漏斗本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銅襯里3位于第一保溫襯里2內側,所述的銅襯里3與第一保溫襯里2螺紋相連,所述的導熱陶瓷襯里4位于銅襯里3內側,所述的導熱陶瓷襯里4與銅襯里3螺紋相連,所述的導熱陶瓷襯里4內側還設有砂胎5,所述的殼體6位于漏斗本體1外側,所述的殼體6與漏斗本體1焊接相連,所述的第二保溫襯里7位于殼體6內側,所述的第二保溫襯里7與殼體6緊配相連,所述的導熱銅棒8位于第二保溫襯里7內側且依次貫穿漏斗本體1、第一保溫襯里2和銅襯里3,所述的導熱銅棒8與銅襯里3緊配相連,所述的加熱電極9貫穿殼體6且伸入導熱銅棒8內,所述的加熱電極9與殼體6螺紋相連且與導熱銅棒8間隙相連,所述的熱電偶10伸入漏斗本體1內,所述的熱電偶10與漏斗本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漏斗本體1還設有拉手101,所述的拉手101位于漏斗本體1外側上端,所述的拉手101與漏斗本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拉手101數量為2件,對稱布置于漏斗本體1,通過拉手101可以方便的進行搬運,所述的漏斗本體1還設有倒角102,所述的倒角102位于漏斗本體1底部,倒角102用于導向,便于澆注,該鑄造用澆注漏斗,工作時,加熱電極9對導熱銅棒8加熱,導熱銅棒8將熱量傳遞給銅襯里3,隨后,銅襯里3將熱量傳遞給導熱陶瓷襯里4,使得導熱陶瓷襯里4對砂胎5進行加熱,從而使得砂胎5保持較高的溫度,從而對熔融態的金屬進行二次加熱,提高熔融態的金屬的流速,第一保溫襯里2和第二保溫襯里7用于保溫,提高熱源利用率,熱電偶10用于溫度檢測。該裝置結構簡單,自動對熔融態的金屬進行二次加熱,有效防止熔融態的金屬凝固,提高鑄件機械性能。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