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打磨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立式磨珠機。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磨珠機不是非常簡單的磨珠機,猶如建筑行業所用的沙漿拌和機,這種磨珠機效率低下,而且所磨出的珠體的表面光潔度難以保障,尤其還存在損及珠體之虞。現有技術中,有另一種結構簡單的磨珠機,可以有效避免損及珠體和連續磨珠,但是無法有效放入磨珠輥中進行磨珠以及無法有效將磨好的珠體收好,耗時耗力,導致磨珠效率低下,不符合現在生產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需要提供一種立式磨珠機,用于解決磨珠效率低下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發明人提供了一種立式磨珠機,包括機架、磨珠輥、磨珠套、磨珠盤、收珠盤以及電機;
所述磨珠輥設置在機架上,所述磨珠套套設在磨珠輥上,磨珠套與磨珠輥之間設有容待磨珠體通過的第一間隙,所述磨珠輥的表面設有螺紋通道,所述螺紋通道的直徑與待磨珠體的直徑相適配,螺紋通道的入口設置在磨珠輥的頂端;
所述磨珠盤設置在磨珠輥的上方,磨珠盤包括盤體以及盤底,所述盤體與盤底之間設有容待磨珠體通過的第二間隙,所述第二間隙與第一間隙相對設置,所述盤底通過三個等角度設置的連接梁與盤體相連接;
所述收珠盤設置在磨珠輥的下方,收珠盤的截面面積大于磨珠套的截面面積,所述電機通過連接桿與磨珠輥相連接,所述收珠盤中央設有容連接桿通過的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收珠盤的四周設有環形擋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通孔的直徑與連接桿的直徑相適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盤底為凸起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螺紋通道的圈數為15到25圈。
區別于現有技術,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磨珠盤,將待磨珠體放入磨珠盤中,通過第二間隙落入第一間隙中,磨珠輥對待磨珠體進行打磨,打磨完成后掉入收珠盤中,如此可快速的放入待磨珠體,快速的收集磨好的珠體,保證避免損及珠體的同時,提高磨珠效率,符合現代化加工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立式磨珠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磨珠盤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機架;
20、磨珠輥;
21、第一間隙;
22、螺紋通道;
30、磨珠套;
40、磨珠盤;
41、盤體;
42、盤底;
43、第二間隙;
44、連接梁;
50、收珠盤;
51、環形擋板;
60、電機;
70、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以及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立式磨珠機,包括機架10、磨珠輥20、磨珠套30、磨珠盤40、收珠盤50以及電機60,所述磨珠輥設置在機架上,磨珠輥底端通過連接桿70頂在電機上,電機設置在機架上,所述磨珠套套設在磨珠輥上,磨珠套固定在機架上,磨珠套與磨珠輥之間設有容待磨珠體通過的第一間隙21,所述磨珠輥的表面設有螺紋通道22,所述螺紋通道的直徑與待磨珠體的直徑相適配,磨珠套與磨珠輥相配合,使待磨珠體通過螺紋通道,螺紋通道對待磨珠體進行打磨,即可磨拋出光滑的表面,螺紋通道的入口設置在磨珠輥的頂端;所述磨珠盤設置在磨珠輥的上方,磨珠盤40包括盤體41以及盤底42,所述盤體與盤底之間設有容待磨珠體通過的第二間隙43,所述第二間隙與第一間隙相對設置,進一步的,所述盤底為凸起結構。如此,待磨珠體可以大批量的放入磨珠盤中,根據待磨珠體自己的重量,自由落體的通過盤體與盤底之間的第二間隙,落入到磨珠套與磨珠輥之間的第一間隙進行打磨,所述盤底通過三個等角度設置的連接梁44與盤體相連接;所述收珠盤50設置在磨珠輥的下方,收珠盤的截面面積大于磨珠套的截面面積,收珠盤用于收集磨好的珠體,電機60設置在收珠盤的下方,電機通過連接桿70與磨珠輥相連接,收珠盤中央設有容連接桿通過的通孔。進一步的,所述通孔的直徑與連接桿的直徑相適配。防止磨好的珠體落入通孔中,造成意外。進一步的,所述收珠盤的四周設有環形擋板51。環形擋板用于防止磨好的珠體掉出來。
本實施例中,所述螺紋通道的圈數為15到25圈。在待磨珠體材質比較軟的時候,螺紋通道的圈數就只需要15到18圈,這樣就可以避免加工螺紋通道的浪費,打磨時間較長,以及磨珠輥加工更加簡單,但在打磨珠體材質比較硬的時候,螺紋通道的圈數就可以加到22圈到25圈,打磨的更加徹底。
使用過程中,打開電機,電機帶動連接桿轉動,連接桿帶動磨珠輥轉動,待磨珠體大量放入磨珠盤中,根據重力,待磨珠體通過盤體與盤底之間的第二間隙,落入到磨珠套與磨珠輥之間的第一間隙進行打磨,打磨完成后,掉入收磨珠盤中,進行收集。如此可快速的放入待磨珠體,快速的收集磨好的珠體,保證避免損及珠體的同時,提高磨珠效率,符合現代化加工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